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穿越古今的“智” ——《论语》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9-30 07:22:04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穿越古今的“智”
——《论语》读后感

高二七班  |  汤彦燊

     编者按:妙笔可生花,书香能致远。作为梅州市书香校园,我校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暑期“读一本好书”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香如清风吹入师生的心田,使之沐浴书香,提升文化素养,现推出“书香校园”系列之读后感展示,分享阅读的快乐,感受阅读的启迪!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封建时代孕育了文明圣火,当屈原高呼“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时,中国的第一个哲学家便诞生了。当孔子踏上周游列国的曲途后,便注定了《论语》的震古铄今。孔子提出“仁、义、礼”作为君子的准则,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则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即儒家“五常”。读完《论语》一书,我对儒家“五常”中的“智”感悟良深。

      智,通常理解为智慧。智者,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文理密察,有是非之心。但正所谓“诗无达诂”,我对“智”有着自己的见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我认为宁武子的装傻,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处于乱世求得保全的智慧。或许有人更看好类似文天祥那般的宁死不屈,浩然正气,对宁武子这般见风使舵的行为嗤之以鼻。但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时,除了作为人的基本底线之外,对其做法应与社会背景结合来看待。在春秋战乱时,自己的一怒轻王侯,真的有用吗?宁武子或许会敬重舍生取义的文人墨客,但他的选择是世人眼中的“苟且偷生”。正所谓“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宁武子究竟是心怀济世的圣人,还只是单纯的贪生怕死?其中是非曲直,已随历史的湮没而无法定论。《论语》的智慧贯穿古今,这句话依然能带给我启迪。当今社会,距离全面建成富强、名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是的的确确的“邦有道”。但是总有青年,因为目睹了一些人性的黑暗,而觉得“邦无道”,从而垂头丧气。我觉得,我们青少年也应该吸取宁武子的一部分有益的智慧,在看清世界的肮脏后,仍能向往未来的美好,在资本主义的混乱中默默隐忍,炬火前行,期待曙光的到来。毕竟,现在不是封建时代,我们已经有了全盘胜利的希望!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虽然各路大家对其句意理解不同,但有个共同观点便是,孔子承认自己的无知。心理学中有个注明效应叫做——达克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当我们懂得越多时,便越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相反,无知者总是自骄自大。虽然知识渊博不完全等于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总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这给予我们启示,要成为一名君子,做到“仁义礼智信”,总少不了求知与谦虚的智慧之心。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究竟信不信神呢?通过《论语》中的一些章节可一探端倪。受时代的限制,孔子不能指责封建礼教为迷信,他也认为应将信仰仪式化,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智”,透过宗教的表面看其本质。放到现代,孔子的话也与我们的时代不谋而和。我们国家走在“务民之义”的道路上,开民智,兴教育,同时也支持信仰自由,可以说是不同角度的“敬鬼神而远之”。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不再主动建议信仰宗教。以此类推,对于网上对儒学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的争辩,我们也要有足够的智慧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并吸取其中符合时代意义的精神。这也是《论语》经久不衰的原因,它的人文精神价值,放在当代无愧为经典。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在假期之余畅读人类文化瑰宝,实乃幸事。我们早已对“仁义礼智信”做出了符合新时代的解释,但其中亘古不变的深层内涵,流淌在中华血脉中,代代传承,催人向善。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师,要接过来自远古的智慧火炬,只需翻开这些经典,细细研读,便能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