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割山柴的岁月》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09-08 08:31:03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割山柴的岁月》读后感
 

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古老的三秦大地——亲眼见证了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秦、汉、唐三个封建朝代的傲人风骨。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约法三章、玄武门之变......不断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犹如不断输入的血液,流淌在“秦文化”的肌体当中,历经千年流传,俨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独特且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代以来,“秦文化”伴随着我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渐进化,愈显韵味独具。

今天的陕西人依然崇尚文化,甚至在一些贫瘠的农村,村村都有不少能够自己写对联的人。其中大多数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热爱阅读、写作。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受人尊重。正是这种文气的熏陶,使得改革开放以来,三秦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作家:如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他们的主要代表作品《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秦腔》......均享誉世界文坛,为全世界喜爱文学的朋友所推崇。纵观这些作品,或叙说近代农村生活,或阐释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心酸历程,或描写改革开放中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总之,无一不是以农村、农民为题材。

伟大的作家能够串联文明的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为什么陕西能够诞生这些描写农村、农民生活的文学巨匠?或许是因为在这片黄土地上,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中华民族大地上第一场关于土地的革命率先在这里展开。由此秦朝迅速崛起,统一天下。遥想当年,商鞅带领落后的秦国,轰轰烈烈地废除奴隶制、土地公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农民开垦无主荒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角度来说,这些政策制度与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土地生产了粮食,粮食养活了战士,战士赢得了战斗。依靠这些伟大的制度创造,秦国迅速获得了大量当时最重要的战争资源——粮食,从而在全国统一战争中“首擒得鹿”。时至今日,秦地人对待土地的那份深厚感情依然无法消减。这份感情通过著名作家陈忠实的表述直接能够体现:“我一离开家乡泥土的气息,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为什么这些充满了泥土气息的“乡村文学”能够大受人追捧?恐怕是因为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中国人骨子里打下了深深烙印。俗话说得好:“往上追三代,谁都是农民。”农民的故事,自然谁都爱听。就算是外国人想了解中国,也绕不开学习、研究中国农村、农民的故事。

在生产力落后,没有电,气和油也不能普遍使用的年代,柴是供给人们热量的重要生产资料。割柴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技能。“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亲身去割过柴,就不知道它的艰难。《割山柴的岁月》弥补了当代年轻人的感知空白。该文作者回忆了割山柴的痛苦经历,“冒着凛冽的寒风,借着黎明的月光,踏着路上的碎冰”出发;“转了两个小山头,才割好一捆柴”;“柴禾捆得不紧,扎好这头,刺穿了那头”等等这些“囧事”,不仅特别能够引起有相似经历的人的共鸣,而且能够让不曾经历的人脑洞大开。

整篇文章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灵活,特别是“五体投地”一词的活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巧妙融入方言也是该文一个鲜明的特色,方言往往是对事物描述更加新颖、准确但出乎意料的表现形式。例如:“白菜心心”“难肠事”“馍馍褡褡”等词汇被巧妙嵌入文章,使得本文更加鲜活生动。在本人有限的文学作品阅读记忆中,能够在文章中如此大胆、肆意使用方言的,恐怕起码也得是茅盾文学奖级的文学大师。

只有有过特殊经历的人,才能写出特殊的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割山柴的岁月》都应该是一篇上佳之作。特别希望此文仅仅是作者写作生涯的开端,以后能够经常看到作者的文章,帮助更多乡党回忆陕西的农村生活,更帮助许许多多外面的看客,深入地了解这片神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