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叫醒装睡的你》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1-20 06:56:13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叫醒装睡的你》读后感


阅读是一场久久凝望中的对话。
     这本书有很强的心灵在场感,阅读的过程能感受到作者敞开的心魂,就像高中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的感受,心灵被文字触动,那种共鸣让自己觉得不那么孤独,原来世上还有人在这样思考这样感受。读完书后,感觉心境都明朗了许多,看身边的一切都多了一层诗意。
     齐老师在书里提到好的诗能够把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真相显露出来,让我们看见美,看见真理,心灵被涤荡,被光照,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洞察到真理的诗意。读完此书之后的一个清晨,我早早起来到附近的一个公园跑步。正值深秋,路两侧的银杏树叶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片澄澈闪亮的金黄,像在燃烧一样。那一刻也像齐老师的女儿在看夕阳时候所说的,看到了美。心里异常感动,就写了一首小诗:

树木燃烧
火花滚落
金黄的焰火飞舞
踩过落叶
被生命的热烈震动
被造物主的深情惊醒

风吹过
鳞片同树叶一起脱落
在深秋看见花开
在苏醒的眼眸里
每一撇都满了诗意

      作者在《门槛变成石头,世界变成境界》一文中说诗是与那个充满阳光的世界打交道,从天堂返回地狱,给地狱最大程度的揭露和否定,从而引进和确立神圣价值。我深以为然,其实,何止诗歌,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如此吧,真正的艺术就是在这个真理被整体性遮蔽的世界上竭力撕破厚重的云层,让真理的阳光可以一缕缕洒进来,让人看见超越现实的真善美。艺术家就是采撷那不可见世界之蜜的蜜蜂,因而我相信真正的艺术一定是返照真理的,能让人直觉到真理的存在。最近在豆瓣上参与了一次关于文学与神学的“讨论”,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发现有很多看上去读了很多书的人会认为“文以载道”是件很无聊的事,是对文学的贬低, 他们认为艺术本身足够神圣,足够完整,用艺术表达真理是对艺术和真理的双重贬低,真的是“为艺术而艺术”。 但我想这些人心里大约是不相信一种绝对的超验真理的存在的吧,因为在他们心里艺术本身已经成了真理了。一个人在深情弹琴的时候,无论他弹得是什么音乐,在他们眼中他就是在祈祷。
      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如果有一个人因为看了我拍的电影而相信了灵魂的存在,那么为拍电影而费的一切精力就是值得的。”  一个艺术家,无论他采用什么艺术形式,如果他没有一种确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去表达,我绝对不相信他可以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来。为艺术而艺术反而毁掉了艺术。
       这本书也谈到了中国文化的局限。虽然中国文学很美、很细腻,多有闺怨的感伤和离别的销魂,却严重缺少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追问。我们的唐诗宋词确实很唯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凝练的几个字就能传神地描绘出自然的美,汉语的诗词在表达自然美和人内心一些幽微的情感上,其细腻唯美的程度可以说远超其他语言。可是思想的厚度却被西方文学甩出去不知道多少条街。齐老师看得切中本质,强调“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儒家思想严重缺乏对超验世界的追求和思考,以今世追求压制对彼岸世界的渴望,因此,被儒家文化熏陶了上千年的汉语文学也一直营养不良,本来应该惊动灵魂的文学却奉行“不撄人心”的法则,实在可悲。不过因着信仰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撄动人心的汉语文学开始萌芽,而齐老师的这本书就是一本搅动心灵的作品。我期待有一天汉语世界里也充满灵魂的喊叫。

     除了表达自己对很多问题的深度思考外,齐老师也多方位呈现了自己个人的生活,这些像日记一样的文字让我们得以近距离看见老师是如何以出世之心过入世生活的。从他对妻子和孩子的互动中看到齐老师虽然思想深沉,却不是那种只在思想上爱着抽象之人的知识分子,他也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情趣,实实在在地爱着具体的人,是真的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脚踩大地。这个时代多的是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需要更多像齐老师那样把思想和行动咬合在一起的榜样。也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书除了有智识上的满足和收获,也有一种要在实践中操练真理的提醒。思想被爱包裹才能建造别人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