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革命》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1-12 07:40:0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论革命》读后感

我们这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总归听过“革命”一词。但有些人未必真正了然,或像阿Q一样,浅显的以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革命”,那就大错特错了。或有人视“革命”如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对社会科学恐惧如斯,岂不犯了讳疾忌医的教训。

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利益是一切政治冲突的驱动力。许我直白的说,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是革新的最后手段。就像戊戌变法不成功,继之而来的就是辛亥革命。革命就意味着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重构。如果通过革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不仅没有明显进步,还时常倒退,这种革命毋宁说是反革命。革新,也可以对社会结构进行渐进式的优化调整,但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持久性仍有待验证。

需要指出的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除了使人民陪葬、社会陷入灾难循环外,并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变革,注定要失败。

诚如,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只是当权者的更替,或者说是权力的重新洗牌,并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所以两千多年来,就像施法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魔咒一样,封建统治周而复始、四季轮回,始终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打个比喻,就像在同一块地基上,反复拆房、盖房,从无二致,甚至几千年来用的都是同一套设计图纸,未想过这块地基是否可以用作其他用途或者从事一项全新的事业。然而,自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实实都是开天辟地、震铄古今的大事业。

马克思认为,贫困与自由互不相容。本书也指出,公共领域都是留给自由人的,夜以继日的劳作和缺少闲暇,让大多数人自动放弃了对政府的积极参与,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无法摆脱“衣食温饱和种族繁衍”等必然性的枷锁,沉沦于用行政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最终不得不抛弃了自由立国原则。法国大革命,大抵是成也贫穷,败也贫穷。我想,这里的自由人至少应该是指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决非不能独善其身、囿于基本生活需要的穷困之人。作者尖锐指出,人权转化为无套裤汉的权利之前,自由就已经逊位于必然性。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富足不一定产生自由心灵,贫穷一定产生不了自由心灵。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卖儿鬻女、卖身为奴的现象,也解释了“仁义道德”的字缝里为什么写满的都是“吃人”俩字。培根说“胃的造反是最糟糕的”。如果不彻底根治贫穷这一社会顽疾,无论怎样革命,都不会产生自由心灵和自由国度,即便产生了什么也是怪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致力脱贫的意义正在于此。邓小平同志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见地是何等的深刻。民国初年,胡适说“少谈些主义,多谈些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是全无道理。

本书认为,没有什么比企图通过政治手段将人类从贫困中解放出来更老掉牙的了,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徒劳和更危险的了。虽然我同意这句话的大部分意思,但有些内容值得商榷、不敢苟同。因为,贫困——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就应该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所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经济使绝大部分人脱贫,又通过政策兜底使剩余的一部分人脱贫。可见政治手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辅助作用不可磨灭。

我想,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所以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文学革命见证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而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相辅相成,所以在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加持下,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应运而生、大行其道。而于在近代中国来讲,是比较可悲,经济落后了,社会制度也落后了。好在,后来都赶了上来。当今中国,繁荣昌盛、万象更新。我想,人类开展科技革命、文化革命都是为了美好生活,社会革命亦然。但同是追求美好生活,革新总要好过革命,岁月静好总要好过战乱频仍。由此得出,我们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谓是直击要害、真理昭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