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1-14 08:14:08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我们仨》读后感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题记

初读杨绛先生的作品,是初中《语文》中的《老王》一课,自那时起,我便喜欢上杨绛先生的语言文字——干净,淳朴。后来在逛书店偶然见到这本《我们仨》时,我买下了它。

刚翻到书的目录,一种酸涩感,从心一直蔓延到全身,让我的手心有些发麻。

或许吧,从上世纪走来的人,他们所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总带着淡淡的海水气息。她看过波涛汹涌,看过风平浪静;她走过坎坷泥泞,走过平坦光明;她尝过苦涩,尝过甘甜。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将儿女情长以最纯洁真挚的语言,烙印在自己心里,书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凝成了一本《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

仅一张纸的篇幅,描绘出杨绛先生的一个梦——梦里,她茫然于荒郊野外,凄凄惶惶,孤身一人,她想回家,却说不出一个具体的地方。丈夫和女儿都已离她而去,曾经的“家”,早已支离破碎,何以寻“家”?

那一次梦醒,钱钟书宽慰她,说,那是老年人的梦,他也常做。

只是,总有那么一天,梦醒了,故事却成了真。

“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老人云淡风轻地写下这句话,她的心里,是否也像这般云淡风轻?

我鼻子一酸。  

“我们仨失散了”

初读,还不能懂“古驿道”究竟为何,那船,那客栈,到底又是什么。而现在看来,这条古驿道,承载了太多,踏上那条古驿道,他们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在我看来,整本书中,最戳人心的,便是这一部分。小小的古驿道,一家人的相聚相失。古驿道上的小船,是否就是医院苍白的病房?杨绛先生口中的客栈,是否就是堪堪欲碎的家?而那条古驿道,是否就是他们一家人失散的意象?

漫长的治疗过程,或许身为病人的钱钟书和钱瑗父女不知是如何度过的,但杨绛先生,却是眼睁睁看着丈夫和女儿的日渐衰弱,她安慰自己“梦是反的”,她还要带她的阿圆去看望爸爸,她还要带她的阿圆回家去看看。

于是,钱瑗带着鲜花一般的笑,回了家,回到了她自己的家。

杨绛先生迈进了这家客栈。

两年后,她重又迈出客栈,踏上古驿道。

她曾经埋怨钱钟书一声不响的走了,所以现在,他将离别拉得很长很长,为先生铸了一段万里长梦。

她听见钱钟书对她说:“降,好好里。”

他忘了说“明天见”。

先生于是再一次走回客栈,陪伴她一生的人相继逝去,唯有她守着曾经的回忆,徒留一梦旧影。三里河不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书中,“我们仨”的失散,写得是那么温柔,临走前,先生还不忘抚摸那充满离情的古驿道。

泪,夺眶而出。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整本书中,这一部分,篇幅最长。回忆是美好的,却让人读了而又愈发心酸。时已九十几岁的杨绛先生,在三里河的客栈里,一个人,思念他们仨。十几年前的种种仿佛还历历在目,老人是否也会坐在客栈的桌前,看着丈夫和女儿的照片,读者丈夫和女儿的文章,潸然泪下呢?

我想,可能不会吧,因为先生说过:“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明明是最甜蜜美好的故事,杨绛先生却把它放在了一切死别的之后,染上苦涩。已近百岁的老人,却将过去记得清清楚楚,她是否也沉浸于过去,回到了过去呢?

她在未来,在没有钱钟书和钱瑗的未来,回望着过去,被记忆裹挟。

可能,亲情这种美好,总是很易逝吧。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苦涩,萦绕心尖。

一本《我们仨》,就以这样一个温柔的方式,将杨绛先生痛失至亲的前后记录了下来。给先生带来一个梦境般而又易逝的温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也会想到,如果,在未来,在我的父母已老去时,我再去读这本书,我是否会另有感受?我是否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2016年,杨绛先生离世,她终是找到了那条归途,在万里长梦的尽头,“我们仨”又团聚了,先生回了家,再也没有死别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