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城乡中国》读后感16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8-02 05:56:44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城乡中国》读后感


续《置身事内》后,看的下一本书是周其仁老师的《城乡中国》。一开始了解到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是费孝通老师的《乡土中国》。两本书的名称很相像,但讨论的内容不尽相同。《城乡中国》更多地是讲述了中国现代土地权利的发展。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期间,再到城市土地国有化、农村用地是否可以市场化、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等等,向大众展现了国内土地发展至今的种种事项。于是,我想结合土生土长的城市—东莞,一起思考和探讨书中的观点。

作为一个中国人,土地对我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我是90后,城市与农村在我的成长期间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们同龄人更多地从农村宅基地,搬到了城市里的商品房。高耸的楼房并没有减少我们对土地的渴望,土地更像是一个梦,我们努力拼搏,更希望自己能在生活的地方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一套小房子,有个前后院,能种植,能养鱼。我没有在农村里长大,对这种生活也只是从书本中读过,但这种小农生活的观念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爱自己的土地,问世界上有哪些国家能胜过中国呢?

第一章提到的“我国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对此深有体会。我的感受是出自于本地的城市化建设情况。东莞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世界工厂城市,轻工业不可谓不发达。由于身处两大一线城市的夹缝(广州与深圳),东莞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的发展。东莞是国内五个没有设县级市的地级市之一,各个镇街相对独立发展,因而各个镇街发展的产业群体与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经济发展与轻工业产业群不断完善的同时,城镇化比率也越来越高。但城镇化的水平与城市基础建设实在是不忍直视:全东莞2022年GDP已超万亿,但通行的地铁仅有一条;经济最发达的长安镇与虎门镇,常年由于修路等原因交通闭塞;医院、教育等水平良莠不齐;大量的农民工涌入东莞,但这座城市并未给与他们的劳动者足够安居乐业的场所…可以说,国家的政策与地理位置的优势,燃起了东莞这座城市的经济之火,以广州与深圳中间接手两座一线城市淘汰下来的产业作为最初发展经济的基础,带动临近省份(尤其是湖南、江西、广西、福建等临近广东的省份)的人口迁移,大量农民工挤入东莞,同时推动了东莞城镇化的发展。目前东莞有将近一千四百万的人口,原本地人仅两百万人,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推动了东莞城镇化的发展。

书中提到“城市自由”。二十一世纪里我们已经习惯国内到处旅游,选择城市去参加工作等,对“迁徙自由”这类词感到非常的陌生。我们无法想象当年去另外一座城市或者乡村,是需要提供介绍信等证明才能有居住或者停留的资格。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因为“人往高处走”,农民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从乡进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又因为城镇的容量有限,大量的农民涌入城里后,城内不一定有足够的岗位提供,这就容易与“稳定”相违背。户口制度在国内显得尤为重要:户口不在本地的,就不可合法居留,更不能合法定居、移居、再定居。人为地为“迁徙”设置了不少的障碍。

因为东莞离香港很近,从小到大我去香港的次数比较多,对香港人多地少的概念也比较熟悉。大陆一般用“平方”来做单位,香港一般会使用“平方英尺”作为房屋大小的计量单位,一平方英尺等同于0.09290304平方米,简单地看几乎是1:10的大小比例。所以100平的房子在香港会被喊到“1000平方英尺豪宅”。这数字听着吓人,实际上也就那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觉得香港的楼房普遍又贵又小,大部分香港人终其一生就为了一套房子(其实现如今大陆不也是一样么,还真是有点五十步笑百步)。但其实香港真的没有地方可开发房地产了吗?其实不然,实际上港九岛未开发的土地尚有50%,政府与房地产商通过运营的手段,限制了香港楼房土地发展。通过土地批租而征得“暗税”。

再说土地在“一国两制”这项政策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力。大陆现如今十分盛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最开始是从香港引进的。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土地在回归前土地属英国女王所有。与英国本土的土地一样,土地可以按照年期批租给他人,这种土地名为官地。香港的全部土地,皆为官地。官地公有,所有权不买卖、不出租,政府可批租收益,并以最终所有者身份主导土地利用契约的订立和执行,这就构成香港地制的特色。而官地的大量批租,使得生活在香港的所有人都与这些土地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一国两制,除了老生常谈的“意识形态”,土地的不同制度也是促进“一国两制”落地的重要因素。

香港的土地所有权是确定的,而大陆的情况又不尽相同。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内的土地所有权归两者所有:国家与集体。国家通过颁布政策,利用“征收”、“征用”等权力使得城市的土地国有化,农村的土地经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后归集体所有。为了提高国内土地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在现有的宪法制度与法律框架内,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无数人在城市与农村用地中反复折腾、尝试。不管是土地交易所,还是后来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为市场经济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与融资资源,通过土地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时常跟朋友说,农村户口在东莞非常吃香。有田有地有分红,除了自己祖传的宅基地、集体每年的分红,还可能会遇上城市建设下的拆迁。现在的拆迁大多数是房地产商与集体协商,由每家每户签字同意后才能进行拆迁。除了赔偿款外,也会建回迁房给原住民。原住民在得到一笔丰厚的拆迁款后,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有的家庭从此财务自由;也有的家庭因为突如其来的财富变得膨胀,经不住各种诱惑最终走向衰败。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我以为,原住民的宅基地与房子是归个人所有,拆迁对此做出的补偿是对原住民基本权利的最直接保障。土地其实一直没变,其价值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溢价。土地市场化的初衷,是为了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农民流向城市,补充城市劳动力的同时,不浪费农村的土地;激活地方财政,用土地未来数十年的效益作为融资的基础,为社会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