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我与地坛》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8-22 07:38:49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自我救赎,向死而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

七年级1班  李雅静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题记

初读《我与地坛》,尚在五年级。其中深奥的文字让我疲倦不堪,只能草草一读,应付任务。再读此书,已经到了初一,《秋天的怀念》一文经语文老师细腻深入的讲解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将此书重提。

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沧桑感,那是先生看透生命本质的淡然。他没有嚎啕哭诉,没有痛苦呻吟,而是将所受的苦难娓娓道来。

在应该肆意奔跑,展现自己的年纪,老天夺走了他行走的权利。他第一喜欢田径,第二喜欢足球,再是文学。对这样一个热爱体育的人来说,失去了行走的权利是怎样的一种痛?他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脾气变得喜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大雁拥有自由翱翔的权利,李谷一可以放声欢乐地歌唱,唯有他独剩这残疾的双腿,留给他的只有一片死寂和绝望的未来。他多么希望这是一场虚幻的梦,轻轻一碰就会碎裂,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上帝把他的这扇窗关上了,但母亲给他推开了另一扇大门。在他绝望的时候,母亲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他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在老树下,在草丛里,在残垣断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母亲担心他,却又不阻拦他。她知道他需要这个过程,不知道需要多久,也不知道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他要动身时,母亲便无言地帮他准备,帮助他上了轮椅车,看着他车拐出小院。痴痴地望着,他转身回来,她也不曾知晓。待她再次送他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他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他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母亲在家里坐立不安地等着他回家,有时久不见他,便在公园里寻找。他看见过几回母亲四处张望的情景,母亲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母亲没看见他时他已经看见她了。或许在先生留下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一位母亲小心翼翼地乞求儿子陪自己去散步,面对儿子的答应欣喜若狂;一位母亲对“跑,跳,踩”等词比自己的儿子还要敏感;一位母亲看见儿子自暴自弃,偷偷躲在门外哭,留给儿子的是无比的耐心与慈爱,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一位母亲,一夜又一夜忍受病痛的折磨,还是选择隐瞒儿子,甚至弥留之际,还在想着她的孩子,要他们好好活。这样的母亲怎能不令人感动与钦佩。

他曾在书中多次写到他有想要死去的想法,他被病痛笼罩着,笼罩着,无边的黑暗向他用来,他挣扎,他奔跑,但始终挣脱不了命运的枷锁……他在黑暗与病痛中思考,思考一般人都逃避的问题。他执笔将答案写成隽永的文字,一字一句惊艳他那崎岖黑暗的一生。他成了黑暗中那唯一的光,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写了多少次死,就写了多少次生;写了多少次绝望,就写了多少次希望。正想书中所写“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生命或许就像太阳,这里的日落意味着另一边的日出。他看透了生死,正因如此,他才能活下去,永远地活下去。他向死而生,永怀希望。

我们也应该好好地体味生活,感恩生活。正如史铁生先生所写“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与其思考失去了些什么,不如思考拥有些什么——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知心的朋友……拥有这一切,足矣。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苦难与困境是无法避免的,就像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在学习上多多少少都会遇到问题,难道我们就能因此一蹶不振了、彻底否认自己,自暴自弃了吗?不是的,我们应该一次又一次地不留余力,毫不留情地斩向困难的枷锁,最终挣脱它,在阳光下起舞。面对无法避免的苦难与困境,我们能做的就是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或许仍然无法解决,那我们就试着去接受它,寻找自己的乌托邦,在苦难中活出灿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