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活着》有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27 07:48:3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活着》有感

一口气,2 月 9 号下午就读完了这部小说,初读《活着》,平平淡淡,就连福贵的悲惨的人生也没激起我内心的半点波澜。2 月 11 号,心血来潮又读了一遍,还是找不到感觉。2 月 16 号上午,再读《活着》,已是泪流满面,有种“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的感觉。于是,借着这种悲伤的情绪怅然地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句子。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句话摘自余华《活着》的序言。

《活着》给人的感觉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我们为福贵的一生悲惨遭遇伤心落泪,可是福贵本人却已经无牵无挂,云淡风轻,轻描淡写般地描述着他一路走来的故事,在田间高歌:“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一听到别人有个什么糟心事情,就会为别人感觉到难过伤心, 自觉的感受他们身上的痛苦,可是终究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无法去体会别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别人所说的糟心事情,其实也没有那么的糟糕,我们又何必去自寻烦恼呢?母亲有一个朋友,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和母亲一起聊天,聊天的时候会说一些她自己家里面的事情给母亲听。每次说的事情都是她自己糟心的事情:“儿媳妇不孝顺,在家里经常对自己大呼小叫, 不尊重自己;儿子工作不顺心,也会把气发在她身上;儿媳妇想生二胎,没有钱;她在家干很多杂活 ”就这些事情,整天可以颠过来倒过去地说上好几回,母亲回来有的时候就会和

我说,说的时候还挺替她难过的:怎么摊上这么个儿媳妇。母亲说的次数多了,我就会偷偷的观察他们,发现那位阿姨每次说的时候都是很享受的,所以,我就觉得,其实她并没有那么当回事,也没有像母亲说的那么痛苦,可能,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所以,我们在听到别人说痛苦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义愤填膺,有可能别人是炫耀呢,听听就可以了。同样的故事,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许可以解开你对福贵悲惨人生的纠结。

书中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不禁让我想起,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代表着对命运的不屈和呐喊,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信仰作为平凡而普通的我们,平凡也意味着生命中的某种缺憾和不完美。因而面对生活中的迷茫、   阴霾,坎坷时,活着就要忍受岁月里的平庸、琐碎、孤独、痛苦,而只有熬过那段苦难或灰暗的日子,一切都会柳暗花明,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意义。

读到这,大家对这种观点或多或少会有点疑问:这样活着的未免有点平庸?而我想说的是:人若心存高远,志在四方,   固然是一件好事,真若心愿达成,也不枉此生。但这并不代表像你我与福贵这样的小人物的平凡一生就是浑浑噩噩。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经历都是一部书一出戏,只不过是悲喜长短不一而已。

只要生命存在,人还活着,这出戏就尚未落幕,就必须一直演下去,而活着就有无限种可能的存在。就像这个故事的最后所记述的那样。卖牛的告诉福贵,他买的老牛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而福贵却很知足,他认为自己恐怕还活不过老牛。结果他们却出人意料地活到了今天,被别人说是“两个老不死。”有人说:“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的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余华也曾经说过:“人们不愿接受苦难,但《活着》中福贵生存的意义,就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很多人第一遍看《活着》时(我也是),并没看懂,余华透过书所向我们传达的意义,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身经验的增加),重读《活着》便会对其中的情节有更深的理解。福贵他目睹了身边每一位亲人的离去、经历了起起落落的一生后终于得以明白,那些他曾经看重的物质、亲情、友谊,与生命本身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余华说:“人类是无法接受太多事实的。”我们随着福贵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感叹世事的不公, 无法接受他辛劳一生,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可福贵反映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与《白鹿原》的结局一样,在这本书中余华打破了“好人有好报”、“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这样的美好结局,正是让我们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生活。正是福贵曲折的一生他告诉我们只有正视生命的苦难,诡异的命运就永远扼不住活者的咽喉,这种活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这种人生才是真正不负活着的人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活着意义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也许,这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