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暗算》读后感65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8-08 10:06:22归属于读后感6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暗算》读后感 ——陈莹莹

     

        这次阚老师带我走进了一个新的小说内容,作家麦家所写的间谍小说《暗算》,被评为了“全球史上最佳20部间谍小说”并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此书也是作者献给默默付出的钱院长和全体701人。

     《暗算》讲述的是中国情报机构701中特殊人群的工作与生活。小说所描述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是由一个名叫阿炳的瞎子展开的,阿炳既是幸运的,也是悲惨的。幸运的是阿炳遇到了认可他的人,愿意帮助他的人,在遇到困惑和迷茫时真心引导他的人。不幸的是上帝虽然给了他疯长似的耳朵,却夺去了他的双眼。的确他的耳朵带来了超高的价值与贡献,但在阿炳的眼中,其实只有与母亲的一方小小天地。林小芳嫁给阿炳并非基于情感,而是出于对组织的感恩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拜。这种不对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阿炳发现孩子非亲生后自杀,结局令人唏嘘。

      另一位人物是“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她的传闻并不比瞎子阿炳平淡,人们总是因着自己的好恶和见闻,以不同的感受评价她。我觉得她是一位肆意洒脱的女子,她不符合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标准,她对爱的追求反而让她深陷虚假爱情的沼泽之中。她是思维活跃的天才,在她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成功破解“光复一号”的密码。   

      女性在工作上的巨大成就却完全可以被感情上的问题抹杀,当黄依依知道“我”的亡妻小雨并没有真正的死后,她一下子变了另一个人,“削发明志”,憋足勇气准备对“光密”发起冲锋。她并没有想象中的死缠烂打,而是潇洒转身带领大家真正走向了成功的那一刻。

      在我们每个人平凡的生活中,有在我们身边奉献的警察,医生,志愿者们,也有在我们背后默默奉献的缉毒警察,保密工作者们。他们的故事或许永远不会被大众所知晓,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一定会照亮我们每一个人。

      读完这部小说,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作者为何能够掌握到这样的写作素材,一个情报机构的故事,为何能够写得这么详细?原来他1981年考进军校,后来到了福建情报机构工作,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创作了很多谍战题材的小说。

      此书仅献给钱院长并全体701人!

           《暗算》读后感——阚月

      这本书是我自己选择来读的,目的就是看看麦家以前写的这些书,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人。他的这本书的故事拍成电视剧,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点是特别单位701,这个单位是国家的情报机构,有三个特别业务局:侦听局、破译局和行动局。侦听局主要是负责技术侦听;破译局主要是搞密码破译;行动局当然就是行动,就是走出去搞谍报。

      阿炳是一个双目失明、听力超群的特殊人才,他能根据声音辨别,帮助侦听局找到了敌方军事系统的107部秘密电台,这份功劳让阿炳受到了周围人的尊敬和爱戴。但是对于阿炳来说,他最看重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母亲的“柴火问题”,二是耳朵的听力权威问题,不容别人怀疑。

      后来,阿炳成立了家庭,不过因为知道儿子不是自己的而自杀了,这很让人唏嘘。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名字叫黄依依。她热情开朗、内心敏感,最重要的是有着重要的数学天赋,在安院长的努力下,她被带到了701,负责破译很难的“光译”密码,可想而知,她破解了。不幸的是,在感情上,她热情奔放,与多个男性发生感情纠葛,最后死于一次意外的摔倒。

      在这个故事的后面,还从侧面写了另一个破译者——陈二湖,他也是个破译高手,曾经也是黄依依的搭档和助手。文中主要是把陈二湖的女儿与徒弟之间的通信做了公开,让我们看到一个与生活格格不入的老人形象,他的生活除了破译工作,一切对他来说都没有兴趣,最后还是回到了701,直到离开人世。

      第三个故事写得比较短,我就不做介绍了。

      这些故事中的人代表了千千万万情报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从事着关系国家存亡的重要工作,令人敬佩。

      可是,他们也有令人感到辛酸和无奈的地方,他们理应被我们记住。就像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这一本书我预感他可能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陌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遗憾的是,最支持我写此书的人钱院长已经去世,无缘一睹此书的出版。他的死让我感到生命是那么不真实,就像爱情一样,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完蛋了。鸡飞蛋打,什么都没有了,生变成了死,爱变成了恨,有变成了无。如果说此书的出版能够给他的亡灵带去一点安慰,那即是我此刻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