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朋友》读后感
——一场与自然的温柔邂逅
读完《带刺的朋友》,我的脑海里仍浮现着那只机灵的小刺猬——它“诡秘”地爬上枣树,摇晃树枝,让红枣“噼里啪啦”落了一地,再蜷成球把果子扎在背上,“驮”着战利品溜走的画面。作者宗介华用童真的笔触,将一场普通的自然观察写成充满戏剧性的小剧场,让我在欢笑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自然的诗意。
一、童趣视角:发现平凡中的奇迹
课文中,“我”像一个潜伏的小侦探,屏息凝神地观察刺猬的一举一动。当刺猬“急火火地跑走”时,作者竟忍不住赞叹:“聪明的小东西!”这种孩子气的钦佩,瞬间拉近了读者与自然的距离。我们习惯了用人类的标尺衡量万物,却忘了动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小刺猬的“偷枣计划”,何尝不是一场为了生存的精彩演出?而作者以朋友的姿态旁观,不打扰、不评判,正是对生命最温柔的尊重。
二、自然启示:生存的智慧与共生的哲学
刺猬的“带刺”本是防御的天性,但在文中,这些刺成了它搬运红枣的“工具”。这让我想到:自然界的所谓“缺陷”,往往在另一种情境下会转化为优势。就像人间的“不完美”,或许只是未被发现的独特天赋。
更触动我的是文中人与动物的默契。月光下,刺猬专注地“作案”,“我”静静地凝视,仿佛达成了一场无声的契约。没有驱赶,没有恐惧,只有彼此的存在与欣赏。这种和谐,在人类不断侵占自然空间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三、文学之美:动词与拟人的魔法
作者的文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
动词的活力:“爬”“摇”“滚”“扎”“驮”……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让刺猬的形象跃然纸上;
拟人的温度:刺猬“归拢”红枣的样子,像极了小朋友认真收拾玩具,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
这些描写不仅生动,更传递出一种态度——当我们用充满情感的眼睛看世界,一草一木都会变得鲜活起来。
四、我的思考:找回与自然的联结
读完课文,我走进小区花园,第一次蹲下来仔细观察蚂蚁搬面包屑,看麻雀在枝头蹦跳。原来,《带刺的朋友》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们被城市禁锢的感官,提醒我们:自然从不缺少精彩,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等待的心。
结语
这篇课文像一颗裹着蜜的红枣,初尝是童趣的甜,细品却有深长的余味。它让我懂得:真正的“朋友”,或许不需要语言相通,只要愿意停下脚步,以平等之心去倾听、去观察,万物皆可成为生命中“带刺却可爱”的伙伴。
(读后感可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展开,例如观察小动物的经历,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