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落处,鬓影情深
——读《桂花雨·髻》有感
132班黄淑媛
我曾以为自己与“读书之乐”相隔甚远,直到那个仲秋的夜晚,指尖触碰到《桂花雨》的书页,才惊觉文字的温度能在心底悄然生花。
那是五年级的初秋,语文课本里的《桂花雨》如同一缕清甜的桂香,让我对“故乡桂花落满肩头”的画面心生向往。课后,我在自家书柜的角落翻出了这本《桂花雨》——那是妈妈参加家长会时带回的书,封皮已蒙了层薄灰,却在我翻开的瞬间,露出了书页里的光阴故事。
书中多篇散文如散落的桂花,而《髻》这一篇,恰似一枝缀满心事的桂枝,让我久久凝眸。初读时,母亲的长发是全文的底色:“乌黑光亮,抹了发油后像黑缎子般垂在肩头”,可岁月与生活的磋磨,让这头长发渐渐“枯黄、干燥,梳起来簌簌掉着发丝”。更让人心酸的是,父亲归来时身边那名“头发乌黑油亮,与母亲年轻时有几分相似”的姨娘——年少的我捧着书,不懂“姨娘”二字背后的复杂,只觉心头酸涩,不明白为何曾经爱笑的母亲会渐渐沉默。那时的我固执地认为,人心是善变的风,吹过就散了。
可读到后半段,情节的转折如同一阵骤雨打落桂花,让我猝不及防。父亲离开后,本以为会随之消失的姨娘,却留了下来,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会在母亲病时端药,会在“我”远游时默默照料家事,直到母亲离世,是她将消息轻轻告知远方的“我”。这一刻,我才惊觉自己的“先入为主”有多狭隘:姨娘不是我想象中“抢夺者”的模样,她的留下,是一段超越身份的温情坚守。父亲纳她不过数年,她却以一生的陪伴,在岁月里写下了“担当”与“善意”的注脚。
窗外恰好有桂花香飘过。我忽想:《髻》里的头发,是岁月的刻度,也是人性的镜子——母亲的鬓发枯荣,映着生活的起落;姨娘的选择,照见了善意的恒长。就像桂花雨的飘落,短暂却留下芬芳,生命中的相遇与陪伴,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值得我们以温柔的心去珍藏。
往后的成长路上,我愿如书中人一般,在桂花落处细品光阴,于鬓影情深中领悟温情,把每一份相遇都酿成心底的甜,在岁月里慢慢回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