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与家庭教育者的双重感悟
合上《重新生长》的最后一页,窗外的丁香花已经在雨中迎风绽放。作为两个大学生的母亲和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了二十年来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历程。书中那句"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而教育就是提供适宜的土壤"让我感触尤深。我的大女儿选择了中医,小女儿钟情中文,她们的成长轨迹恰恰印证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教育不是模具化的生产,而是个性化的培育。
书中"父母的焦虑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记得女儿高考那年,我像所有"海淀妈妈"一样为她规划了金融专业的康庄大道。直到她在大一上学期放弃参加微积分甲的考试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现了严重偏差。《重新生长》中写道:"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当孩子选择与你预期不同的道路时,你能否为他鼓掌。"这句话让我警醒,进而放下了执念,转而支持女儿追寻中文的梦想。现在看着她每日自律而又积极的参与学习和活动时眼里的光芒,我庆幸当初选择了尊重。
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我经常引用书中的观点:"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小女儿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她从小痴迷古典文学,而我总担心这种"不实用"的爱好会影响前途。但作者提醒我们:"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持续保持热情时,那就是天赋在敲门。"现在她在中文系如鱼得水,最近还参与了一个项目的答辩,并且报名暑期的支教活动和一个月的实习。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塑造,而是发现和成全。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一章节让我反复品读。书中尖锐地指出:"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进步的同时,自己却停滞在十年前的水平。"这让我想起考取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的过程。最初只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却在学习中找回了自我价值。现在与两个孩子讨论中医养生或文学创作时,我们能进行专业层面的对话,这种共同成长的美好,正是《重新生长》所倡导的亲子关系。
特别触动我的是"空巢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一节。当两个孩子相继离家求学时,我正经历着强烈的失落感。书中那句"母亲的智慧在于,当孩子需要你时全心付出,当他们展翅高飞时得体退出"给了我莫大安慰。现在,我把对孩子的思念转化为文字,在家庭教育专栏中分享我们的故事,意外地帮助了很多面临同样困惑的家长。这种生命影响生命的延续,不正是教育的真谛吗?
《重新生长》中最发人深省的观点是:"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自己的过程。"回顾二十年育儿路,与其说是我培养了孩子们,不如说是他们重塑了我。大女儿学习中医让我懂得了敬畏生命,小女儿钻研中文使我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之美。正如书中所说:"当你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时,你的生命就获得了第二次成长。"
如今,站在家庭教育工作者和母亲的双重角度重读这本书,每个案例都让我感同身受。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教育难题,现在都化作了珍贵的经验。
书末那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最好的教育,是让父母和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我的两个孩子,他们用各自的选择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爱;感谢《重新生长》,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与成全。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和孩子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重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