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书笔记范文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31 07:48:18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有棱角的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很多也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

在政治上失意,好像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的遭遇,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失意过?但好像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坎坷又是诗歌最好的养料。而李煜,只是一个选错了职业的人罢了。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倘若李煜不是一名皇帝,而只是一个文人,那是国家之幸,因为他不适合做皇帝;那也是李煜之幸,那他可能不用受这个磋磨,生活想必可以顺遂一点;但那肯定不是诗家之幸,那中国古代诗歌将会少好几篇佳作!

这些矛盾让人烦恼纠结,也让人幻想连连,这引人思考的魅力,正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翻开目录,我决定从苏轼读起。一方面因为苏轼和作者都是眉山人,另一方面因为苏轼是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偶像。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与眉山的同行交流,他骄傲的介绍自己的家乡,说是“三苏”的故乡,我接上话也自豪的说起自己的家乡—凤翔,同样和苏轼特别有缘,当初刚刚考中进士意气风发的青年苏轼,成了大宋朝公务员,职业生涯第一站便是凤翔知府签书判官,27岁的他带着结发妻子王弗,在凤翔工作生活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因着共同崇拜苏轼的渊源,感觉大家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

苏轼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是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尤其是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我个人对苏东坡总的印象是:他能看见生活。看见生活不容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换句话说,他具有总体把握生活的能力,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宏观微观都胜人一筹,所以,称他为生活的大师。”

苏轼的一生有三个人对他影响至深——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于是,我紧接着阅读了欧阳修和王安石的篇章。作者没有单独介绍司马光,不过他在前面三个人的部分都是重量级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占六个,而欧阳修是旗手,旗下有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影响后世上千年。欧阳修为官多年一心为民胸怀坦荡,深得百姓爱戴,当然也得益于他极高的个人修养。被誉为北宋第一散文的《醉翁亭记》,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画图难书。欧阳修五十多岁时主持科举考试,看到苏轼的文章“不觉汗出,惊为异人”,以他文坛至尊的身份在京城奔走呼号:“三十年后,无人道着老夫也!”当时的苏轼还只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足见欧阳修的胸襟。晚年的他为政为文,自号“六一居士”:集古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以一翁流连沉醉于五物之间。白发苍颜,朝气蓬勃,真率性情,着实让人敬佩。

拗相公王安石强劲变法,被作者评价为中国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了国家命运的人。王安石与苏轼政治上势不两立,此消彼长几十年,其实从另一种意义上他们是心照不宣的朋友,政治严重对立,文化高度认同。不同在于,苏轼主张渐变,王安石主张骤变;苏轼是民本思想,王安石是国本思想;苏轼是生活大师,兼具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王安石是轻视日常生活,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注意不到细微之处,不懂“生活世界”为何物。王安石犹如纤夫,拉着大宋这条船逆水而上。激流险滩,纤绳勒进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气,还得使出拳脚,对付一拨又一拨强悍政敌,抵挡住内部乱箭,虽一生付与国事,但最终无力扭转,空余悲叹。有人曾用“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来评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假如大宋朝多一些像王安石这样的官员,变法的结果未尝不能改变。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前行。通过品读一位位历史高人,把握其中历史规律,汲取中国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不敢高语声,恐惊天上人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唐代在中国境内,祖籍陕西静宁,自称飞将军李广后人。

他小时候写过一首好诗,描写萤火虫: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审美的空间,当大于贫和富。

杰出的艺术家,无非是动用好手段,将他对生命的特殊体验推向极致。

诗人能写出什么,要看他能感受什么。

审美经验的“第一波冲击”,我们是享受不到的。换个比喻:那个发力的暗物质,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他登黄鹤楼却碰上了劲敌:有个叫崔颢的人已经题了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气势,把李白给镇住了,拜下风却又心有不甘,在墙上留下两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则沾了这两个诗人的光,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楼之一。

李白描绘自己说:“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李白到了庐山,给庐山留下一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他跑进浙江的天姥山,希望神仙来照面,没有收获,他沮丧,劳累,回扬州病倒在客栈里,狐朋狗友一个都不来照面。李白初尝人情冷暖,情绪落差极大。他病得不轻,差点死掉。大病初愈想家了,银子花光又没人寄,客栈从高级迁到低级,店主还欺客。时值隆冬季节,百感交集的李太白给我们留下一首短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孟浩然去扬州,李白写诗送他上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不同于别人的,是擅长表达这种郁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针对艺术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行路难》之一,开篇就说: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拔剑砍谁去呢?剑客空有宝剑,酒徒不能沉醉于酒乡。李白的形象就是这样。他不甘心,又常常失去句感。屈原投汨罗,嵇康赴刑场,陶渊明转身入丘山……

他又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们是历史的发光体,光芒穿越千百年。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万古愁,道破古代知识分子的千年困境。

中国古代文人,激活了中国山水,他们的灵魂至今缭绕于绝壁,浸润于烟波。生存艰辛却朝着审美,这多好。

李白是一个有精神资本的诗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此一句诗,十年不蹉跎。摧眉折腰不开心,古今皆然。

他没有家乡。“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大诗人王昌龄,写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李白惺惺相惜。

商品拜物教,终有一日会反噬自身,为精神的茁壮成长让出空间。中国人应对伟大的中华文明心中有数,而不是仅仅放在嘴上。仅仅放在嘴上,难免胡乱吹嘘,色厉内荏,经不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较量,对文化的入侵者缴械投降。

皇帝发现李太白了,下令,召李白到长安。李白写诗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所谓蓬篙人,等于现在讲的草根阶层。

他骑快马飞奔,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写过“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贺知章,八十多岁了,官居三品,二人携手登酒楼。

李白把《贞观政要》背得烂熟。

如果文人群体庞大起来,所谓人文精神,所谓人性意识,所谓底层关怀,会增加全社会的幸福感。

李白的长安三年,留下三首好诗,全是献给杨玉环的,其一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两次到长安,前后六年,没有伟大的诗篇。苏轼的京国十年”,也是未能写下传世佳作。杜甫发现了这个规律,慨然说:“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

唐玄宗要李白“赐金还山”,李白心灰意懒,回山东,写诗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杜甫还未成名,他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高适,河北人,写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个诗人一起游览。

杜甫形容李白的句子也成了千古绝唱:“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月球上最为醒目的一座环形山,联合国以李白的名字命名。月亮既是神灵,又是他的老朋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描写关山月,别是一番意境: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王昌龄遭朝廷贬黜,李白的月亮和别意联系上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有一首《赠汪伦》,是表达友情的佳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因为太有名气,民间出现了用他名字做招牌的酒肆,李白这首让人发了财的诗是描写长江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安徽宣城,他让一座普通的楼名扬千古——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赖有他一双亮得出奇的慧眼,山水之美得以呈现。这美又是千差万别,对应人的形形色色的生存境域。看山,也是借山岳反观内心。他写出了豪放诗作,又给敬亭山留下安静的五言绝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在流放途中,他登上岳阳楼,写下:

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流放途中,皇帝因册立太子而大赦天下。李白得以赦免,写下名篇《朝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写下《梦李白》——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载名,寂寞身后事。

惊奇生命不易,保持惊奇更难。毛姆写《月亮与六便士》,让我们始终感受到这种惊奇。他笔下的画家以高更为原型,高更是法国印象派大师,与凡·高齐名。画家的野性冲动,令人难以思议:他落难了,死了,好朋友救他一命,让他住到家中,他却把人家的老婆拐走了,事后又后悔……毛姆盯着这些事儿,动用良好的思想修养、广阔视野以及生命形态的直觉能力,将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家揭示给我们看。意识流小说大师伍尔芙赞叹说:读这本书,就像一头撞在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

李白经常处于幻觉状态,写诗极尽夸张,但夸张是我们的感觉,他本人则属寻常。他写道:“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他的许多好诗,和寻仙有关。“不敢高语声,恐惊天上人”,是他实实在在的感受,他写实,和浪漫无关。

写挫折主题的作文可用——

李白生不逢时,杜甫比他更惨。不过,幸亏他们一生碰壁,才碰出了伟大的,术。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传记名家罗曼。罗兰、茨威格、欧文·斯通、莫里亚克。欧文写凡·高、写弗洛伊德是广为人知的。茨威格写的《三大师》,则列入中学生读本,他对巴尔扎克、秋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了令人信服的、既深刻又生动的描绘,它揭示出:文学的深层意义,就是对生命本质的无穷探索

在社会生活日益趋同、人的模式趋于单一化的今天,文学的意义是寻觅个体差异。

李白的意义是自由,是不可抑制的生命力,他摆脱了世俗的羁绊。

从“拔剑四顾心茫然”,到“乃知兵者为凶器”,他是无可争议的人道主义者,谴责暴力。

他看一座山,和现代旅游意义上的看山,根本是两回事儿。他“热爱祖国山河”,却是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离开个性谈热爱,爱是空泛的、平均化的,热度仅如温吞水。神灵、鬼魅与山峰云霞飞禽走兽搅和在一块儿,对李白来说,这些都具有实在性,难分虚实。他针对感觉写实。

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产生位移,会延展或收缩它的地平线。

1955年萨特携波伏瓦访问中国,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中国最直接的现实就是未来!

写传承中国文化、读经典的意义的主题的作文时可用——

没有神性和理想照耀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生命的丰富、生活的广阔都无从谈起。大人打牌小孩儿上网,小小的“瘾头”将生命吸空,这类场景之多、之常态化,无异于瘟疫流行。

品读古代文人,是追忆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丰富性。并且尽可能把这种丰富性带到当下。

伟大诗人的伟大究竟源于何处。也许可以这么说:他们的伟大,源于我们的贫乏,贫则思变,贫则向往。

李太白求仕失意,就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他想念长安了,说:“狂风吹我心,直挂咸阳树。”

他与朋友推心置腹,一诺万金:“三杯重然诺,五岳倒为轻。”

他描绘儿时对月亮的印象:“小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间。”

他炫耀长安三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他夸耀自己的才华:“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菩萨蛮》上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用典故多。

游国恩教授牵头编撰的四卷本文学史,分析李白的艺术,十分到位。

毛泽东推崇“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

最大的谜,是他的生命本身。犹如一座活火山,六十年持续喷发。肉身化作冲天的火山灰,千年万年不落下。

柳   永

摘抄:缠绵、离别、羁旅、情愁。这些世俗意味强烈的字眼,在柳永的词作中闪闪发光。柳永老是在离别,好像在一个地方呆不长。他一直在转身,向朝廷、向心爱的女子和熟悉的城市转过身去。他走了,一般是下水,孤舟漂泊。

他是娱乐场的专业作家,靠一管毛笔吃饭。柳永赢得了庞大的读者群,却得罪了一个皇帝。柳永写城市,写风光,写富豪,写高官,这些东西好像天然相连。他屡试不中,未能入仕途,却对前呼后拥威风十足的官员抱着奇怪的好感。

柳永,每到一地,眼睛看什么,脑子想什么是比较清楚的。他的眼睛总能看见他想看的那些东西,忽略不少,夸张许多。

北宋诸大家,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悲天悯人的大关怀是其共同特征。柳永在这个群体之外。边缘人在边缘走动。边缘却不多余。柳永的写作,契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以他的俗,同士大夫的雅分庭抗礼。

柳永,独具的特色是《雨霖铃》,《八声甘州》《戚氏》等,单凭这几首,所以雄视文坛。身影依然在路上。羁旅依旧,住了客栈又住客栈,孤灯孤枕孤眠。市井赢得的巨大名声,却是官场诟病的无穷由头。仕途肯定不顺畅,不然以他的性格,要诉诸词章的,慢词长调,娓娓道来。风流倜傥不再,昏昏欲睡当前。记忆涌逼。武夷山下美少年,父亲,母亲,诗书;考试,落榜,转身。一座城又一座城,一朵花又一朵花。

柳词的动人处,主要是他行走的身姿。唐诗宋词,写遍人生情态,柳永卓然特立,形象鲜明。看不出他活着的时候有多么在乎身后名。他写作是为了生计。柳永的转身,上路,驻足,凝望,将"羁旅行役"这种人生情态推向极致,用文字凝固成经典画面。他的流传,理由充足。

柳永背向文坛,却终于被皇皇文学史所接纳。

感悟:年轻时,最喜欢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曾让我泪水潸然。痛到极致时,语言会显得苍白。一双手,紧握住;一双眼,泪盈眶;嘴微张,无语噎……凝滞的画面,凄美的离别痛彻心扉。“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痛断肠;有情,才会伤。茫茫人海,究竟是做有情人,还是无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真的的潇洒转身,还是不敢再回首的故作姿态?柳永的才情、细腻曾贯穿我的青春年华。

人到中年,再品柳永。或许是越活就越俗吧,对他一生所走的路却更多的是反思与沉重。生在怎么的时代,就得面对怎样的生活。柳永二十几岁赴京应考,两次落第,一首《鹤冲天》痛快了一时,却搭进去一生。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出色地表达了所有落魄才子的不满情绪,俨然是"民间遗贤"的代言人,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然而,对抗的结果,却是多年烟花之地的流浪。生活的无法保障,最终死于道路。试想,如果是自己的学生或子女,对他的这份孤傲该是会让人多么煎熬?人,是社会的人。他的流传,有理由。他的落魄,亦有理由。

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口无遮拦当做潇洒;把与社会规则对抗,当做个性;把挑战传统,当做时尚。真应该让他们好好品品柳永所走的路。柳永没才吗?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不是才华横溢的显现?可看看他活着的状态,你能说你就想过这样边缘人的日子?人生多坎坷,边缘人坎坷会更甚。能从边缘走出精彩的人,毕竟是少数。普通人,还是踏踏实实的走普通人的路吧!

刘晓川说,柳永一直在转身,背向文坛。这样的解读对柳永真是贴切。他与杜甫、苏轼的逆境中不断向前确实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要求每一个拥有独立思维的人。不论柳永生前落魄到何种境地,最终他还是用出众的文学才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轻易不要把自己现在的颓丧堕落,与柳永当时的愤激无奈相提并论。千百年来,柳永只有一个。平凡之人,走寻常路还是可靠一些。

纵观柳永的一生,心中的感慨唏嘘,语言表现不出一二。愿有“柳永”之才的诸多后生,能活得更顺畅。

《中国文脉》读后感


2021年的国庆节是中国人骄傲感和自豪感俱强的一年,因为祖国的伟大,滞留加拿大1000多天的普通公民孟晚舟乘国家包机回到家中;中秋之际,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到家中共话团圆;对外单边、多边关系取得良性循环……幸福满满的一句话: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强起来了。今年的国庆因疫情之故我也响应着祖国的号召,非必要坚决不出我大聊国。闲来无事,再次读起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中国文脉》,收获感依然满满,余先生用一种文化串起一部中国史。

再次回到多年前,自驾去青海。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林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的文脉啊。不过是一个有形而一个无形罢了。

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无余秋雨先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书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抛弃了政治而领略各个朝代中的文化高地,它他的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而将这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在中国古代,古董商人不知文脉,亿万富翁不接文气,十分正常。但,现在你试望一下,环顾四周,成功者大都想以文炫已,有些儒商为了营造企业文化,大兴千字文、百家姓,有些所谓学者不断显摆那些应该退出公共记忆的无聊残屑,像极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把远年的红肿当成艳若桃花。汉字形成大约在四千年前,文脉的原材料和主要成本也是文字。一众人普遍形成的共识是先秦诸子们对社会影响的巨大,历史贡献卓著,文学家庄子和孟子是第一等级;远高于老子和孔子这两位精神巨匠,原因是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虽无心却有大建树。孔子的声音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如上天颁布下律令,使听者惊悚,读者铭记。他们俩的思想成为千年正统,他们的文风成了永久的楷模;第三等级是韩非子和墨子,他们是一种风风火火实干家的形象,用雄辩的逻辑造成简洁明快,有一咱阅读上的愉悦。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号称先秦时期文学的冠军,他的离骚连诗仙、诗圣也顶礼膜拜。屈原最不想看到的是秦国统一了天下,虽然秦皇为了统治焚书坑儒,斫伤了中国文化,但李斯的师兄韩非,心归于韩国,不想让秦吃掉,但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想共事于秦。结果秦第一个吃掉了韩国,同门师兄李斯却因为辅助秦皇而成为秦朝文脉的一方高地,统一后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更为后人天拓了一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一种情怀。

中国文脉有一条主线叫作: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汉赋有一个让人不喜欢的理由,就是从汉代以后两千年间,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化,都以它为范本。离它很近的有一个文脉动的高地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他将中国历史人物化、生命化,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描写,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把千钧历史拔动起来而又滋润万民,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才能做到,他以一已之力,横扫唐宋八大家。魏晋文脉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曹操,你很难想像他一挥而就下就是一片汪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第二段,是阮籍,嵇康两人,真正称得上“魏晋名士”。第三部分的主角陶渊明,他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最鲜明的文学主张,戒色彩,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并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识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陶渊明为中国文脉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很多国人最是喜欢他身上这种悠然淡定的超然气息。

唐代文化上的繁荣,留下最壮丽的一篇。余老师心中唐代诗人的前四名,当属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唐代的文章,写的好的当属韩愈和柳宗元。

宋代文脉的高地只属于他一个人,这个人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他是一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傲视千年。排在他后面是是辛弃疾、陆游和李清照。

元代戏剧的出现,弥补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一个重大缺漏。关汉卿、王实甫的出现,让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

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国文脉严重衰弱,还好有一部《红楼梦》以世界性的高度存在着,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就是鲁迅。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

试想在一个放学后的黄昏,孔子和一群学生在小酒馆喝酒,酒过三巡,孔子说“以前看过的书,过段时间拿出来再看看,会有新的理解,还蛮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试试。”觥筹交错间,又是几杯过后他又说;“那位远方的朋友来到这里,就一起喝几杯吧!”远方的朋友来向孔子敬酒,孔子道:“实在喝不了了,跟你第一次喝酒,你不知道我的酒量,不怪你,但我实在喝不了了。”也许孔子就真的和我想象中一样,是个二不兮兮的可爱小老头吧。

现代文脉如此模糊,如此荒瘠,如何重新推进中国文脉?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里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和期盼者。我们在等待……。

无论多少个朝代,多少年过去,文学依旧是人们表达、体现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从每个人出生开始,由身边人引导;上学,又转变为谈吐和作文;工作,又演变成论文存在;再过几年,它又成为你我抒发内心愁绪和欢乐的表达方式。就这样,文字成为证明国人生活阅历、文化内涵,抒发国人内心情感的几近唯一的方式。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中国文脉》读书笔记
这本书谈的是文学和文化,不涉及政治和经济。余秋雨眼中的文学等级只决定于品味,无关乎官职、财富、科学、技术、成功、流行等。余秋雨通过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巨擘串起了中国文学经脉,让我们享受了一场关于文化的饕餮盛宴。

中国文化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神话开始,伴随炎帝黄帝蚩尤的隆隆战鼓向我们走来。从老庄孔孟韩非墨子屈原到司马迁曹操陶渊明,从李白杜甫王维到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从王阳明曹雪芹到王国维陈寅恪……这些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国文化的苍穹。

从文学的角度,余秋雨认为庄子孟子优于老子孔子,因为庄子会讲故事,孟子盛气凌人。屈原因为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被余秋雨列为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司马迁和《史记》,“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余秋雨称之为“心中永远的太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比诸葛亮可爱;李白斗酒诗百篇,技压杜甫一筹。政治上的宋朝屡遭败绩,但文化上的宋朝因为赵匡胤的文官制度,在战乱频仍的条件下,却再造辉煌。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败起源于没有文化的朱元璋大兴文字狱,这种高压专制剥夺了精英思维、生命尊严和创新激情,不仅影响了文学,而且连带了科技和国家,差一点断送了中国文化,幸亏甲骨文从地下跳了出来。破读甲骨文、推广白话文,疏浚了中华文化经脉,重塑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