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2-01 08:20: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论人的成长》读后感

读卡尔.罗杰斯的《论人的成长》,获益匪浅。书中:我喜欢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朝向外部世界。我珍惜那些内省的时光——探索自己、冥想和思考。不过这必须通过其他事情来平衡——与人交流、创造(无论是种一朵花、写一本书,还是制造一件木器)。读书,让我学着平衡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

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交流,尤其是学会倾听,给我了很多启发。

回想自己工作七年,在工作中与同事沟通交流甚少,每天忙忙碌碌教学,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带一个班五年,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特别重视,发现学生身心方面有问题,会最快的时间找来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学会理智文明地做人处事。有时也会处理得不好。比如期末考试前一周,我们办公室出现了偷窃事件,初步锁定了一个学生,是我班上的一名特殊儿童,她却矢口否认。找她谈话她不承认反说是二年级的一个男生进入办公室拿走了“小红花”和“”钱;“小红花”的确是我班上这孩子拿走了,我很是失望;由于她对我丢失的钱她非常清楚,包括是有哪一些碎钱。我更加肯定地怀疑她。与之谈话,她一直哭。她的家好困难,其人又有点特殊,这么多年虽然没有同学欺负她但会有排斥她。与孩子敞开心扉谈问为什么拿走了我办公室的钱?是有什么困难吗?有困难可以跟我说,我会给予帮助的……可孩子还是哭,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也许我处理得不够好,但事实上钱花去了也没办法要回来,我也只是想让她明白,再穷也不能随便“偷”别人的东西,因为那样做的话是不会有人再愿意帮助她的。

其次,这几年,被每一学年逐年增多的工作量压制着,没有空余时间去闲聊,我会闷声做事情,忙碌完就回宿舍。极少参与团体聚餐,故而,我认为自己在学校里,人际关系并不好。带我的领导总是因为一些事情批评教育我,让我从这一份工作中获取到再也不是简单快乐而是各种批评各种严厉吼声,甚至睡觉都开始做噩梦。担任八年级生物及六年级语文教学,但过多的“教务”常规检查和“党建”宣传工作,每月各种资料上报等,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而是一名做资料的“工具人”。每天一早去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就查看各种通知,然后根据“通知”去完善上级领导要求的各种宣传资料及每周党组织学习及资料;要是上级部门时不时突击检查,从早忙到晚,每天紧张进行都做不完资料了。因为过于忙碌,没有了沟通的欲望。会把自己关闭着,不轻易让他人走进来,自己也不努力走出去。下班时间忙完家务活,会静静地看看书,写写反思。

通过反思,有时我会特别厌恶这样的一份工作,这样的领导,这样的环境,在比别人多干活后还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苦恼与批评。“荣誉”与“辱骂声”有时不同步,但“负面信息”会更多,也许是让我学着成长。有时面对领导布置各种任务,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时候拒绝得不够有礼貌;面对领导批评说“你根本就没有按照要求去完成资料,做的资料乱七八糟”我会愤慨回应。回想过去种种,领导一些话语打碎了我的心,让我不想面对没完没了的任务。

尼采说“成为你自己”,这太不容易了。我要学着重构自己的世界,释放自己内心的能量,以此成长。

书里还说到:教育应该既包括认识学习,也包括情感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这个整体,应该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教师和学校的员工应该接受“个人中心”取向的培训,应该付出努力建造学生的自尊,以及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但愿自己在面对了种种困惑挫折后能为学生创建一个真诚的共情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他们找到认知的兴趣;同时我希望我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人性化”的环境,能给予教师更多人性关怀,肯定教师的辛勤付出。

当我努力将最深层的自己、内心最私密的地方、内心世界吐露给别人的时候,我希望有人理解,有时我有多么绝望、多么自闭。当我冒险将自己非常私密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时候,没有被理解,我是多么的孤独恐惧。我不想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我要学会分享,敞开心扉,与人交流这学到的东西将对我后来的成长很重要。

有人说:如果我不干预他人,他们会关心自己;如果我不指挥他人,他们会自己行动;如果我不教育他人,他们会自己进步;如果我不强求他人,他们会成为自己。我希望每一天进步一点点,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再努力一点点。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我会珍惜生气、温柔、羞愧、受伤、爱、焦虑、给予和害怕等各种情感——各种突然出现的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反应。我会珍惜涌现的各种想法——愚蠢的、有创意的、怪异的、明智的、琐碎的。我喜欢各种行为冲动——恰当的、疯狂的、成就取向的、性欲的、凶残的。我希望接受所有情感、想法和冲动作为自我丰富的一部分。我不期望按照这些行事,但是当我全部接受它们,我能变得更加真实;因此,我的行为会在当下的环境下更加合适。

让我们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不断前进;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