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李磊《苦楝花开廊桥行》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5-06 07:08:5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把美好的事物尽量表达出来

——读李磊《苦楝花开廊桥行》有感

去年听说了李磊老师的《中国乡村地理》,想当然的认为是哲学教授的学术论文汇编,直到郑翔推荐阅读,有缘求得,一套三册,分别是《苦楝花开廊桥行》《海岛风情录》和《南宋皇城根》。游记能让我读得如此愉悦的还真是少见。李磊老师写的这套游记,要作纪实偏这般文韵,要作文学又这般考实,我说它有“经典相”。

《苦楝花开廊桥行》一书,书中照片不少,字数不多。开篇引子直接排起38张照片,第一张是龙泉小梅镇黄南村古溪桥夕照,画面中一个人守着一座廊桥,廊檐像含住了夕阳,题写着“六天里奔袭了六十座廊桥,但我愿在其中任何一座上永久流连”;第二张第三张是高僧只给了半张脸,而且这半张脸和谐在了乡间小庙堂里,逼仄弄堂里有孩童飞驰而过,身后的空气中好象飘着他们落下的羽毛,题写是“这里有梵音佛唱的绝代高僧”“和如风飞驰的孩童”;接下来的一张张,有悠悠古道,有泥土小庙上憨态可掬的农民浮雕,有深宅大院里古代匠人的杰作,有古代书生做梦的地方;有冷冷清清的世家巨宅,有夜幕下恍惚的生活;有人迹绝灭的畲家古寨,有废弃的通衢和新辟的道路;有养在深闺的鬼斧神工,有束之高阁的往昔欢乐;有晨雨中的耕耘,有牛背上的夕阳;有苦楝花开时节,有万水千山里的故事。38张照片配上片题作为引子,好似让笔下行将“上台”的“角色代表”有个开场的走台与集体亮相。38张照片中看得出作者游记的关注点,片题文字里又留下了作者哲思的痕迹,叫人脑海里自然联想起《红楼梦》中的开篇和太虚幻境的舞台情节来。

《苦楝花开廊桥行》的故事便这样开始了。我为初遇古溪桥而怦然心动,为艳遇“忽然转过一个大湾后,眼前赫然出现一座高悬在峭壁上的廊桥”而惊艳。从“要是去年年初看到袅桥,那就是一座真正的‘风雨桥’,即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桥,乾隆年间以来未曾修过的凋敝的样子,而去年刚刚彻底翻新了”到“文兴桥地形开阔而不显大,文重桥紧贴山坡而不显小,一拱一平,相映成趣。桥架在玉溪之上”。从遂龙界桥、上垟无名小廊桥、垅桥、半山桥到奈何桥、红军桥、白云桥、举水五桥,我爱不释卷地跟着李磊老师一口气看了三十多座桥。

还留下三十多座,转天正赶上正月里回老家,便在火车上接着阅读,因太专注,引来一小伙子站我身边与我一同阅读了好一会儿我才发现,我和他一同分享书中的精彩。比如那座迷你和醒目的白云桥,李老师是这样描述的:

“这个桥的基座倒只是简单的木结构八字撑,但整体非常引人注目。一是地势,处在村中错落陡峭处,形象高耸,接引石垛台阶,既有人间烟火味,又有超凡脱俗味。二是小而精,木拱护板和桥身风雨板一共四层,虽然只有三间廊屋,却有歇山顶四角飞檐。跟一切大廊桥相比,只是缩小,而不简化。桥内两侧均设长凳,设供台一面有两个望孔,另一面有三个,为桃形、葫芦形、八角形。木拱廊桥桥面多为木板,也有砖石拼花,此桥就是,两边铜钱纹夹中间人字纹。第三,功能也一样不少,可供老头闲坐抽烟,孩童爬上钻下,男女往来踱步,百姓烧香磕头,亲邻小聚神聊,主妇桥下洗涤……”。

简洁的描述中,一座廊桥生动而又清晰,连同它的结构、功用及周边的人文。难怪与我一起阅读的小伙子当即对他的女朋友说,一定要带她一起去看这些廊桥。

李磊的游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引力?

首先是语言的魅力。李磊拿起方块字可谓随心所欲,可以放浪也可以节制,可以喜怒哀乐抒情感怀也可以不动声色中规中距。这一切完全处决于他要表达的对象。他写廊桥的结构时突出的是简要明了而精准,有论文般的考究,我说它是雕刻式风格。如“两个石墩上垛一个平木廊桥”,这个“垛”字用得让人过目不忘。这种风格还见于对祠堂庙宇及古宅建筑的描述。就因为这种雕刻式风格,加上作者善于把握每一座廊桥的细节,才使68座廊桥风貌各异、特色明显。李磊笔下的廊桥通过它们的肢体结构还能表达出它们内在的精神来,如碑坑桥的八字撑平木结构,遮严式廊屋,三层歇山顶,桥便有了峥嵘之相。而要做到这样的描述精准,则需要作者对廊桥及古建筑的了解到了庖丁解牛的地步,对文字的把玩到了炉火纯青的份上。

李磊写廊桥也写廊桥相关的大环境,山势道路、村庄树木、溪流花草,也写村民、路人甲乙丙丁,文字表达方式上更是多样化,可小说式的对话,也可散文式的抒情,我把它说成是白描、油画与大写意的综合运用。白描让角色轮廓清晰而突出,大写意把你带进诗情画意,并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撩拨人们的想象,而油画则可以用色块激起你的情绪。比如书中有一段专写濛淤桥遗址的:

“问路时我顺便问:这桥是冲跨的?

哪里,被什么人烧掉的!

什么时候烧掉的?

什么时候……很多年了……八几年……九几年……九二年!

是什么人烧掉的?

哎,他们说可能是外乡的几个乞丐,在桥上生火做饭……

乞丐在廊桥上生火做饭,本来也是一景,也像一部小说。《伊豆舞女》写的不就是一个小戏班走村串寨的故事吗?一路掠过美景,历尽辛酸,生长着隐秘的依恋和欢颜。”

在李磊老师的文字里,我们不但看到了每一座廊桥便是这一方水土的孩子,它们无不打上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印记,还能参与到访桥过程的体验中,受到包括历史、地理、哲学、建筑学、植物学、宗教学等等方面的浙西“乡村地理”的知识普及,还能享受到李磊老师提纲挈领的审美提示,而且有些是深远的。也由于文本内容文史地哲全面涉猎,作品能告诉的知识点多,让读者意外收获也颇多。所以,作品厚实而有嚼头,读这样的文章你不但不会阅读疲劳,还会越读越来劲,就如朋友说的要读上几遍才行。

更可贵的是作者为了让每一座廊桥于读者不但印象深刻,便于记住,匠心独具地调动了廊桥以外的诸多元素,比如龙泉的古溪桥,就因为这座廊桥下一家四口挖土豆的场景被作者挖掘了,另开了标题“土豆土豆我爱你”,那场景是温暖感人的,我特别记住了这座我叫了“挖土豆桥”的古溪桥。再如那座叫了“蘑菇棒桥”的,就因为桥上堆放了很多的蘑菇棒,在野外人烟稀少的古村边,这座古桥已然失去了作为便利交通的功能,但因了堆积如山的蘑菇棒,让人联想到四周的蘑菇田,桥便与这里曾经的“贫脊”一样不再会被人们遗忘。廊桥在李磊老师眼里是沉睡的遗老、是风干的标本,他要让四周的生动来唤醒它,给它们以血肉,让它们重新鲜活活地走到读者面前,使彼此惺惺相惜、互为知音。

还有就是这套游记带给读者充分的信任感,作者不但亲历亲采,比如写廊桥作者有些地方甚至走过三回,而且史料引用更是讲究出处,有疑惑就讲疑惑,决不乱讲一气。《苦楝花开廊桥行》中,处处可见作者在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经验让阅读者更捷径地了解、见识和感知廊桥的美,“景泰庆寿”廊桥行中一路的美。当然,还有书中图片的美,这些出自作者之手的照片也能烘托文本,使重点突出,好象专为内容表达的恰到好处它随时站出来佐证一二似的,更有了铁证般的功效。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在严密逻辑下,把各种“角色”放入特定的迷宫里,各自为营,又全文贯通。比如桥与桥、村与村、树与树、还有作物庙宇美食等等,它们处在一个平面上,而它们之间通过地域又有了立体的关系,这诸多关系中,像了一部侦探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读者自然成了“角色”的追踪人,而且你会绕有兴致地重新给它们归类,找出之间更多的关系来。比如前面出现的一座桥,顺着访桥行程的进展,又出现一座类同的,作者便会带着你回顾前面的桥,而归称它们为姐妹桥。就这样,让前面的事后面还有延续,后面的事又回接前述,全盘皆活的结果,使脉络更丰富,文本更能呈显出张力,这应该是全能型作者的秘密武器吧。还有那些时不时让人忍俊不禁的小花絮,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比如意外发现的不在计划内的廊桥,被李磊老师嬉称为“买一送一再送一”,还有“一株三杈古樟,长在桥头石阶旁,虬枝向水面横生,几乎遮住整个桥……(见第15页‘浓荫中平淡的岁月’及左上图)”,请注意这个括号内的部分,是它让我在书页中“窜上跳下”的,像这样让人读着读着还要 “跑几个来回”的读书乐趣还真不多见。

本人读书与吃食一样,胃口不大,口味有点刁。李磊老师的《苦楝花开廊桥行》,却让我读得“受打动、被感动又激动”,读出了“经典”的味道,最关键的还是作者有着一颗大慈悲心,有一双能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是一双平视或者说是向下看的眼睛,这双眼睛能把身边的最普通的人最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的美挖掘出来,这份美带着泥土、带着人间的温度,不疏远,不孤傲。华山矾,花瓣蓓蕾的形状像白梅,被命其为大济的值日花;而油桐树的花称了“五月雪”的,则成了庆元地段的值日花;还有一路上的金樱子花、木槿花都成了不同地域的值日花。对于“值日花”李磊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它像一个敬业的值日生一样敬业地装点着夏日晴天的山道”。而紫色的苦楝花更是独占鳌头上了书名,在这本游记里这些野草山花们是如此的风光,让读者连同廊桥一并记住了它们。而在采风过程中遇见的人更是作者眼里的一份温暖,如“我想拍一张如龙桥的照片,可无法登上路边壁立的山坡。一个介于老年与中年之间的人笑了起来。他先把我领到一户人家的围墙后面,叫我爬上去,指点我越过另一家的厕所屋顶,再抓住一株木樨树,翻上排洪沟(这一系列动作是在下过雨的杂草灌木丛中完成的)……打完收工,我嫌这路线太艰难,想另找条路下去,结果简直妄想,这是唯一的路。一个人对自己的村子熟悉到这种程度,对闯入者是这样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冬在庆元遇见的很多人,都有文雅、友好、一律普通话、指路精准的特点,以至于我们一提起就赞不绝口。”正如李磊老师自己后记里说的“美好事物虽是客观存在,但对美的发现不仅仅是靠机遇。外国有个美学评论家曾经用发掘矿层来比喻审美,就是说某些时尚、宣传、惯性和迎头而来的事物,自然会遮蔽、掩埋、忽略另一些珍贵的东西。我们可以看见马头墙、青石板路和小桥流水呈现着正在消逝的破败,折射出岁月的无情,但也可以看出它们更深的矿层,它们其实代表着世界的往昔青春。透过外围的喧嚣和表面的残损,可以感觉到深藏的美更加可靠,积淀的文明更加丰盛,源远流长的传说更加惊世骇俗。真正的宝藏如同精神,一经存在就永不消逝。”“为此,我尽量让自己谦恭地、唯恐打扰地走近和走进这些事物,要求自己拍摄母亲一样拍照,而不是把所有事物都当成模特和对象”。所以,这份美才能直达人心。

“把美好的事物尽量地表达出来”,我认为李磊老师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