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孙世祥《神史》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07-06 08:05:3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令人心碎的历史

                   ——读孙世祥《神史》有感

        不知是谁的主意,海淀名师工作站发给所有指导教师一人一套《神史》。单看那书的厚度就被吓到了:厚厚的三大本儿:1020千字(102万字);再看价格,138元人民币,乖乖,咋这么贵呢!另外题目也太吓人了:《神史》,谁知道写的是何方神圣呢?中国历来都是无神论者,哪来什么历史呢?不过既然这么不惜工本,又有那么多名人推荐,那就在睡前随意翻看一下吧,不要让它成为被供奉的装饰品就对了。

       初读《神史》,觉得有些芜杂、有些混乱,人名、地名都很难念,尤其是“法喇”二字更是古怪。加上内中人物关系复杂,即使用心梳理,也难以弄清彼此之关系。除非像当年读《红楼梦》那样,列出人物关系表,让所有有名姓的人物“各得其所”,才能理清故事的所有头绪。由于时间有限、兴致不高,只好择其主要,顺着主人公孙天主(原名孙富贵;后更名“孙天俦”“孙天主”)这条主线看下去。凡是写到宗族矛盾、村民争斗、家长里短的章节,便匆匆翻阅而过,只有见到描写孙天主的部分,才放缓目光放慢节奏浏览。仅仅就是这样的阅读态度,仅仅就是睡前翻看的阅读方式,这本书自传体式的小说,也足以让我感到震撼。

        在开始浏览时,我就常常被孙天主的命运所牵引,不断设想这位嗜书如命的孩子会有怎样结局。小说下部的后半本,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孙天主被排挤出所在的学校,落魄到昆明竟当上了记者,后来又闯到北京考上了公务员。我以为他会从此摆脱饥饿贫困,跳出人心叵测、鸡肠狗肚的“关系圈”,开始正常人的生活。没想到他出差西藏,顺便回乡看望亲人时,却遭遇了灭顶之灾……读完小说最后一页时,已是凌晨三点。闭上眼,眼前晃动的全是“死亡的影子”,这“影子”吞噬了天主的外公外婆,追杀了天主和他的两个弟弟,以及与法喇村相关的几十条生命!

        最让我无法释怀的有四部分描写。第一是孙天主忍受的饥饿。这种饥饿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无论是他当学生依靠父母供养时还是后来当了老师靠工资和稿费维持生活时,他从来没有吃饱吃好过。第二是孙天主的读书与写作。他“读书破万卷”,直读到“身边无书可读”、写作写到眼睛几乎失明。第三是为弟弟孙富华讨回公道。富华中考,名列“专业、文化分地区第一”,本以为上学是板上钉钉了,没想到却因各种阴谋诡计、暗中捣鬼而没被录取。为了给弟弟讨个公道、争回上学的机会,孙天主找关系、送礼物、大闹教育局和省委,直至找到省长才最终实现心愿。——这个部分读来令人窒息:各种黑暗、阴险、卑鄙都在其中暴露无疑,孙天主为此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最后丢了铁饭碗。第四是孙天主因为读书写作,常有稿费聊补生活,以至名声大振,受到老师、同学、村民以及后来的学生的景仰,却也因此遭到身边人的无限嫉妒……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最终死在嫉妒他的亲族手中。

       下面摘几段文字大家感受一下:

        ——全家人穿的也可怜,从衣裳、裤子到胶鞋,全是烂的。从孙平玉、陈福英到孙富华等,没一人的衣裤没有补巴。穿得最好的是孙天俦,虽在学校也算寒碜,但在家里最好。孙平玉去年见学校里人人穿中山装,只有孙天俦穿对襟衣裳,自觉对不住儿子,也给孙天俦买了一件。孙天俦的裤子,是陈福宽叫冷树芳在缝纫机上打的,胶鞋虽不是新买的,但并没有烂,算是全身没一破烂和补巴。吃的呢,每顿火才燃,小孩都等不及早晚饭煮熟,就忙捡洋芋来烧在火里,边烧边吃。待锅里煮熟,一两撮箕洋芋早烧了吃下肚了。锅里煮熟,照样吃。因人多,每顿一大提吊锅洋芋,要装几十斤,煮熟了捡在筲箕里,像一座小山。筲箕装不下,就捡了烤在火塘里。菜也是一大锅,要装十来斤菜。不知者看见,要吓一跳的。但吃着吃着,小山不见了,火塘里的也光了。锅里的菜也捞光了,只剩一锅汤。人人忙着倒汤。孙平玉因牙齿不好,每顿都吃锅底的洋芋。剥了洋芋,舀碗汤泡着洋芋,用筷子把洋芋夹烂,边吃洋芋边喝汤。小孩子哪会看势头,看洋芋要光了,忙吃着手里的,盯着筲箕里。孙平玉则一直打量着,见洋芋要光了,尽管还饿着,老早就停住,站起来出去了。

        上面这段写的是孙天主“瞒父报高中”,考试结束后回到家中的景象。孙平玉、陈福英是他的父母,孙富华是天主的弟弟。孙家本有七个孩子,后来死掉了两个。因为孩子多,所以一顿饭能吃掉“几十斤洋芋”(土豆),而且“边烧边吃”,作为家中顶梁柱的孙平玉根本不能吃饱。这段没有写天主的妈妈陈福英,但看那孙平玉“见洋芋要光了,尽管还饿,老早就停住,站起来出去了”的描写,就知这家中的主妇根本无法吃饱。

         ——到街上,孙平玉、陈福英说在街边吃碗凉粉算了,三人顶多吃得掉一块钱的。孙天俦想父母从没在街上的饭店吃过。从来家里炒肉,只放油和盐,顶多再有点辣子,从来没用过什么酱油等。为了让父母尝尝味道,坚持去饭店吃炒肉。他认为区区几元钱,在他伟大的未来是不成其为钱的!
        孙平玉、陈福英坚持一阵,信了孙天俦的,进了饭店,但叫吃碗面条就行了。孙天俦不依,坚持叫炒了肉上来。肉刚炒上,孙平玉、陈福英就叫不要菜了,单用肉下干饭吃。但那肉中大半是蒜和辣子。肉只占三分之一。根本没吃出个什么名堂。吃好一算,六元钱。孙平玉、陈福英一听,后悔不已。出来就埋怨孙天俦,陈福英说:“富贵啊!六块钱就是六十个鸡蛋了!这些饭和肉在家里顶多值十个鸡蛋钱!五十个鸡蛋钱就白送人家了!要苦这五十个鸡蛋钱,妈苦一个月都苦不来!才吃一顿饭的时间,就送人了。”孙平玉道:“你以为钱好苦得很啊?我们今天累死累活,跑荞麦山一趟,怎么没人给我们一分钱?你马上就送人家五元钱了!”孙天俦早已后悔。本是受辱、受累、受饿够了,想招呼父母吃顿好饭菜,弥补一下,没料更添悲哀。真是贫穷家庭,事事不幸,怎么做都是错的。陈福英见孙天俦已大为后悔,就不说了。孙平玉叹息:“人家挣钱,是这样的好挣!我们要挣钱,比登天还难啊!”

        这是孙天主考上高中后,要转粮食到学校,三人背着两百多斤苦荞去粮站办手续时的一段描写。为了让父母吃口饭,天主悄悄向同学借了10元钱带父母进了饭店。最让人心酸的是天主妈妈的那段话:“六块钱就是六十个鸡蛋了!这些饭和肉在家里顶多值十个鸡蛋钱!五十个鸡蛋钱就白送人家了!要苦这五十个鸡蛋钱,妈苦一个月都苦不来!才吃一顿饭的时间,就送人了。”一个月都“苦不来”五十个鸡蛋的家庭,要供儿子上高中,该是多么艰难!孙天主本想让父母稍微享受一下,没成想却给父母、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大的生活负担!

         ——转眼到孙天俦生日,十二岁已成历史,十三岁开始了。天俦大愤:来世已十三年,一事无成。他于是拼命读书,图书室的书都被看完了。天俦开始为找书苦恼。各位老师的书,他都尽其所有,拼命地借来,不舍昼夜地读。眼睛终于耐不住,连见一张纸都要流泪,他只得罢书休息。又恨不能多长几只眼睛,这只看疼了,换那只来看。一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大量背诵。
         ——小说越近尾声,孙天俦越着忙,总感觉速度太慢。他每天除到厕所外,不出宿舍了。连去打饭吃,也懒于去了。经常忘记了吃饭。都是到天黑了,才到外面街上吃碗米线。每晚睡下,才觉眼疼。第二天起床,眼屎糊紧了眼睛,要用水努力泡一阵,才能把眼屎摘下。摘后又忙着写。有一天起来,眼前黑暗一团,努力睁眼睛,怎么也睁不开。用手一摸,两眼外核桃大的一团,像两团胶。天俦吓得“妈”的一声,想双眼完蛋了,这下成个瞎子怎么办。忙起来用水泡了,一摸眼睛,也肿得核桃大。急忙在同学的床上找到个镜子来看,眼睛睁不开,从一条缝里,只见里面的眼球,像一团血。天俦忙朝学校医务室跑。医生看了,大吃一惊,说:“你这眼睛我们不敢医了!你赶紧去县医院!”得知这就是闻名全校的“长篇小说作家”,两个女医生说:“小伙子,慢慢地写嘛!眼睛写废掉,小说写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天俦忙朝县医院跑,到了眼科,医生看了天俦挂号的名字,说:“听说有个姓孙的学生写长篇小说,百万字都写完了,是不是你?”天俦一惊:我的名声竟传到这医院来了?说是。医生看了,说:“小伙子,照这样下去,担心你这眼睛废掉!十天不许看书,好好休息!”就开了药。

        孙天主把学校和县城图书馆里能看的书都看完了,以后又迷上了写作,他要写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他那种投入的状态,用“疯魔”一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看书写作能把眼睛累到“连见一张纸都要流泪”的程度,可以想见其用心、用力、痴迷的程度!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用“勤”“苦”二字绝对形容不了天主的读书,也不是他的心态,反倒是用“学海无涯‘疼’作舟”来形容则比较恰切。说实话,我当老师三十年,每当看书看到眼花时,便要停下来休息几个小时,因为眼睛的酸涩刺痛实在难以忍受。而上面那两段描写,真真写出了眼睛疲惫疼痛、不堪承受光亮、难以自由转动时的情形。当我看到天主“眼睛睁不开,从一条缝里,只见里面的眼球,像一团血”这句时,真的是感同身受,对他充满了怜惜和同情,而自己的眼睛仿佛也随之疼痛肿胀起来。

        如果只是生理上的饥饿、疼痛,也许还可以靠意志力去忍受,还可以用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工作去缓解一下,但精神上的饥饿和疼痛却根本无法令人释怀。

        法喇村的人们,本为质朴的山民,极度的贫穷使他们苦苦挣扎在饥饿的煎熬中,因此他们格外看重金钱、看重利益、看重一切可以赚钱的机会。改革开放后,一些人走出大山去向城市,看到了城乡生活的天渊之别,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他们开始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于是各种计较、争端、不轨、违法的事件就接踵而至、进而习以为常了。人们惟利是图,尊“钱”为上,不仅不认为偷摸盗窃可耻,反而羡慕那些罪犯——虽然后来有些人被关进监狱,但村民们说起他们,却都还带着艳羡的眼光,津津乐道他们的偷窃“功绩”。《神史》好像一幅画卷,把人们对金钱的饥饿、焦渴生动地描画了出来,一个个为了钱不顾廉耻、失却尊严、泯灭人性的嘴脸跃然纸上。

        饥饿与赤贫让人变得畸形,变得道德沦丧,无疑是国人的耻辱。在生命与尊严发生冲撞时,有人选择生存也是可以理解的。惟独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神史》中写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孙天主读过的书,比自己的老师多得,引来老师的嫉妒;他考上大学,成为法喇村第二个大学生,引来同村人的嫉妒;后来当语文老师,教得比别人棒、成绩比别班好,引来同事的嫉妒;为弟弟挣得上学的资格惊动了省长,又引来全村老少的嫉妒;再后来进城当记者最后到北京到公务员,似乎除了父母兄弟外,村里村外、上上下下竟无一人不嫉妒他和他们家……按理说,村里出了这么一个“无所不知”的书生,出息了这么一个“金凤凰”,十里八乡都该为他高兴、以他自豪才对。怎能事事不友好、处处下绊子去陷害他呢?  记得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有这么一句话:“一切绝症都渊源于中国文化中的爱心太少,孔丘先生之道,不过“忠”、“恕”而已,独缺少爱。”是啊,因为没有爱,不能将心比心,不会感同身受,不懂得利他其实是利己,所以,面对危困不会伸出援手,面对弱者不会施与怜悯,面对超过自己的朋友不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真真丑陋啊!

        从前有个调查,题目是“如果有个富翁是你的邻居,那你会怎样对待”。日本人回答说:“学习他的治富之道,想办法超过他”。美国人回答说:“他的富有跟我没有关系,他富他的,我过我的。”中国人的回答令人瞠目结舌:“想办法干掉他!”我虽然不能考证这“调查”是否真实,也不想分辨其是否带有夸张色彩,但三个回答,却代表了三国人们的心态,由此也能看出中国人嫉妒心之重。

        我不知道怎样概括嫉妒的成因最为准确,只是觉得没有信仰、缺乏自信、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是嫉妒心生成的根源。如果再深入思考,应该归因为“自私”。想想这两个汉字,“自”的本义是“鼻”的象形字——一个人只关心鼻子尖底下的那张嘴,能有什么远大超脱的目光?“私”是会意字,左边的“禾”代表粮食,右边的“厶”象胎儿在子宫中之形,说明人在孕育之初就为争夺口粮而战。在物质不丰裕、食粮难满足的穷困时代,我们无法苛责人们的自私,但在衣食已经得到满足的今天,为什么还要这么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呢?难道真是“贫富悬殊是造成年代动荡不安的飓风”(梁晓声《郁闷的中国人》)吗?

         ……

         “一个荒凉村,四千可怜人。廿年悲辛事,万古不了情!”“慈天地众生,悲宇宙万物”:这是《神史》一书背面的题字。它“描绘了一幅滇东北农村众生图,道出了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村落的百年孤独! ”描绘出“赤贫泥潭里无望挣扎的众生相”,堪比《红楼梦》《儒林外史》——网上有人这样评价。

          “《神史》是孙世祥于1997年到2001年间创作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写完此书后即因肝硬化病逝。本书遗稿由其弟孙世美及朋友陈正彪等整理,2004年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由语文出版社再版。”——“维基百科”这样介绍。

        我没有想到,作品结尾时描写的种种凶兆都成了现实,没有想到孙天主这颗“异样的种子”在人生劫难中停止了生长!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是这“风”是不是太凶狠了?它夺去了人的怜悯、人的理智、人的希望!至此,谁能不为之扼腕,为之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