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5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1-23 07:46:5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背景是1960年代之后的阿富汗,经历阿富汗战争的突变,在这样一个特殊文化背景下,两代人的是非恩怨。事关亲情,主要是父子之情;还有友情,这主要是兄弟之情。在这两种感情交织下把民族悲剧和人性复杂娓娓道来。

作者的语言细腻、平实、朴素,不娇柔,不造作,不夸张,不呻吟,但是伤感。这种碎碎念的笔调,巧妙地的把人性与时代糅合与解剖,将缓慢沉静的痛苦细细展现,写成一部“自我史诗”,那微妙的情感让读者有无限的共鸣,会读着读着不知不觉的发现自己早已噙着眼泪。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米尔的故事,阿米尔生于1963年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是普什图人,“高贵”种姓,算得上名门望族,祖父是德高望重的法官,爸爸是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母亲是贵族女儿、美丽的大学教师。

阿米尔的爸爸,是成功的商人,建立恤孤院,接济穷人,为人慷慨正义,勇猛智慧,有自己的原则和思考,在众人眼里是高贵的人。在阿米尔的眼中,是个男人,是阿米尔的天,也是阿米尔的榜样。但是,他的这些善举也是罪恶的救赎,他有一个深深的秘密和罪恶---性侵仆人的妻子,生下哈桑。

阿里,阿米尔家的仆人,属于哈扎拉人,被受歧视的种姓,童年被祖父善心收留,和阿米尔的父亲同时长大,感情深厚。

哈桑,名义上是阿里的孩子,哈扎拉人,是主人公阿米尔的仆人和最好玩伴,小说的后半部分也揭示了哈桑的另外一个身份----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阿米尔,出生时母亲难产去世,从小和爸爸一起生活,和仆人哈桑玩乐。性格敏感怯弱,身体娇弱,热爱写作。

但是在爸爸眼里,他总是少了一点阿富汗男人的勇敢,为此,对他的爱若即若离。哈桑,是一个特别忠实,正直,淳朴,勇敢,一心只为阿米尔少爷着想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的爸爸,对这两个孩子都很喜爱,但是是分裂的爱,对阿米尔的爱,可以在大众之下,但是对他的怯弱一直颇有挑剔;对哈桑的爱,尽量表现为对仆人的关怀,隐藏的极深和无奈。

在阿米尔的眼中,事业成功,接济穷人,抚恤孤儿,为人正义勇猛智慧,是个男人,也是最高贵的人,有着极高的的荣誉感,是阿米尔的天,也是阿米尔的榜样。但是,貌似阿米尔和父亲的性格相差很大,他怯弱敏感,被父亲多次挑剔,父子关系时刻微妙着较量。阿米尔变得敏感不安,努力讨好父亲,尤其看到父亲对哈桑有所关怀时,他嫉妒不安愤怒恐惧,淋漓极致的展现了一个孩子对父爱极度渴望,希望完全占有,希望成为父亲的骄傲,得到父亲的认可。

正是基于一个孩子对父爱的极其渴求和讨好,阿米尔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他的懦弱却变成了罪恶。

在一年一度的风筝比赛中,哈桑和阿米尔合作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是在追回落地的风筝中,哈桑被极端种族思想的霸王孩---阿塞夫围堵,哈桑为了保住阿米尔的荣誉,誓死不交出坠落的风筝,为此被阿塞夫性侵。而阿米尔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他本可以挺身而出,阻止这场伤害,但是他害怕打不过,而是选择了逃避。

这场风筝比赛,哈桑忍辱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使得阿米尔成为比赛最后的胜利者。父亲为阿米尔骄傲,认为他是勇敢的人,给了他了甜甜的父爱。同时,阿米尔的良知也在翻腾,他对哈桑的伤害让他无法面对哈桑。

阿米尔只要看到哈桑,良知就要受到拷打,在这种不断的煎熬下,为了让自己好受点,决定赶走哈桑,结束痛苦。他将钱和手表塞在哈桑的床下,然后设计陷害哈桑盗窃。哈桑知道来由,但是为了捍卫阿米尔的荣誉,以及对阿米尔的忠诚,他承认盗窃,并主动选择离开。阿米尔一再伤害哈桑,而哈桑选择“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痛苦的不仅是阿米尔,还有阿米尔的父亲。

孩子的世界本是纯洁的,成人世界的风俗规则只会让孩子更加迷茫,然后深陷其中。

阿米尔觉得哈桑懂他,爱他,他也深深的爱上这个童伴,但是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从来不愿当众承认“这是我的朋友”。他内心很纠结也很迷茫,但是身份的高低贵贱仿佛给了他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哈桑应该被牺牲。在这种自我掩饰和伪装下,日子重新归于平静。

然而,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宁静的家国从此变了模样,每个人的命运都面临考验。

战争打破了秩序,屠戮掠劫,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富人抛田弃家选择出逃,阿米尔和父亲选择了逃难美国,同样幸运的其他阿富汗富人以不同身份来到在美国的土地上,集聚成阿富汗社区,开始了新的生活。阿米尔在美国读书,上大学成为作家,谈恋爱结婚;父亲也成为底层打工人,劳苦谋生,父子生活虽艰辛但是充满希望。

童年的快乐与悲伤是遥远的符号,家国悲剧仿佛离他们渐行渐远,阿米尔在美国成家立业,有爱他的妻子,翁婿和谐,一家其乐融融。但是遥远的一封信打破了这表面的异乡安宁---信的作者是阿米尔的忘年知己拉辛汗。

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像真知一样,贯穿阿米尔的所有,对阿米尔静静地期待,静静的引导,静静的离开,这个人也是爸爸的朋友拉辛汗。阿米尔从小展露出写作的才华,但爸爸并不看重,唯有拉辛汗鼓励他,肯定他,爱护他。拉辛汗知道所有人的秘密,他知道阿米尔的父亲性侵了阿里的妻子生下来哈桑,也知道阿米尔陷害哈桑。但是也许是为了朋友的荣誉,也许是为了避免再次把伤害扩大化,也许仅仅就是觉得没必要,他开始选择了沉默和掩饰。

阿米尔和父亲去了美国,并且嘱咐好友拉辛汗打理别墅。拉辛汗年迈,心力不足,就劝哈桑回来帮忙。哈桑依然不改忠诚和勇敢,像以前那样毕恭毕敬的打理房子,等待房子主人的归来。

但是,政局风云变幻,苏联走后,塔利班掌权,于是对哈扎拉人大肆屠杀,哈桑及其妻子为了保护这栋别墅被杀害,留下哈桑的孩子---孤儿索拉博,被当权者欺凌糟蹋玩弄。

拉辛汗爱索拉博这个聪明的孩子,但是自己渐渐老去,无力拯救他于水火,于是他选择了阿米尔,将真相渐渐地一点一点告诉了阿米尔,从此诱导阿米尔一步一步的抛下怯弱,走向救赎之路---去救助哈桑的孩子,救赎自己和父亲曾经犯下的错误。

在拉辛汗的一步步诱导下,阿米尔带着怯弱踏上了烽火硝烟的故土,带着怯弱与死亡和野蛮作战,从恶魔手中救回孩子,跨越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将其收养带回美国。

图片图片


这部小说带给我最新思考是文化背景,伊斯兰文化,作者朴实的语言里让我第一次去正面思考这个宗教。

阿米尔的爸爸是表面信奉宗教,其实是无神论者。他是依照自己规则生活的自由人士,他总是先看社会规范是否如情如理,才决定遵从还是拒绝。宗教对于他就是外衣,让别人看的。

哈桑和阿里,虔诚的信徒,他们忠诚,朴实,忍耐,勇敢,大多数阿富汗人的精神写照。

霸王孩---阿赛夫,原教旨主义者,塔利班的代表,残暴无耻,暴殄天物。

这三类人都在伊斯兰文化下的生活,但是差异很大。这个宗教也许不是我想象中那么可怕,不应该谈之色变。里面还有很多小人物,他们信奉安拉,日夜祷告,宗教渗透在日子里的点点滴滴,他们对亲人爱护,对朋友忠诚,保护弱小,鄙视残暴,好像也有人情味,,,,

对对对,找不到恰当的词来形容这种感觉,人情味。也就是那片神秘土地,那种绿色信仰,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是有人性和温情的。也难怪作者发表这篇小说后,赢来了很多人对阿富汗人的同情……

战争带来了什么?主人公阿米尔在个人返回故土寻求救赎时,浓墨重彩的写了阿富汗战后的疮痍,作者的笔就像是一台照相机,带着读者身临其境的在破败和死亡中行走……

索拉博的遭遇是阿富汗儿童命运的典型缩影,他是幸运的,他有个有良知的伯伯将他救出深渊,走向新生。可是那些逃不走的几十万孩童呢,他们的父亲死在野蛮的战场,他们的母亲因为宗教禁锢没有谋生能力,他们自己食不果腹饱受欺凌……可是他们还是个孩子呀,他们何错,也受这般苦难?

战争啊,战争……每每思考人间的惨剧,我都会对自己说,上天一定没眼,tmd,上天要是有眼的话,冤有头债有主,凭啥成年人的错误让孩子买单,他怎么可以眼睁睁的看着人间有那么多眼泪和悲剧……

阿米尔,他是怯弱的,他时刻都是怯弱的,但是不影响他的真实,不影响他良知的纯洁。他是很真实的一个人,他懦弱,他对良心的谴责选择逃避。可是,人性的璀璨之处就在于他有缺陷,因此,正是这些缺陷让我们才有机会面对自己的缺陷,并去克服,从而超越自我。正如阿米尔之后的作为,他顶着炮火和铁拳去拯救哈桑的孩子,他不仅是弥补命运的失误,更是一点点克服自己的缺陷。

而阿米尔的父亲,在没有揭示哈桑身世之前,阿米尔的父亲近乎神一样的伟岸完美,勇敢、正义、智慧、富有爱心。可是这样华美的人设下,掩藏了最深的痛苦和罪恶---他性侵仆人的妻子,生下永远不敢承认的孩子。

试问,有谁可以透视到道袍包裹下的身体是怎样的污秽?

小说对我而言,最有趣的是,通过品读别人的喜怒哀乐,使我对自己的喜怒哀乐变得云淡风轻,变得更加勇敢,勇敢和解自己的缺陷和局限。

故事中的主角是凡夫俗子,有爱有局限,有与生俱来的必须承担的痛苦和使命,在历史的狂刀中下自救。我知道,纵然,我有万千不好,可是依然热爱、依然接纳、那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总有一天我也会踏上那救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