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乡土中国》系列——考现代农村变化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1-12-01 07:48:28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乡土中国》系列——考现代农村变化

《乡土中国》是一本短小精悍的社会学论著,写出了中国乡村特色和特点。本人阅读本书大概开始了无数次最后不了了之,过于浮躁读不进去这是很大一部分原因。这本书非常的薄,非常适合一天读完,但却是现在时间急迫,每天只能读一点点,总论的内容待全书读完后写作。

一、读《乡土本色》——考现代农村变化

《乡土本色》是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向读者揭示了中国乡村的特性“土”,以此为出发点开展论述描述现象-总结特点-造成的原因,最后引出“熟悉”,为后续“熟人社会”论述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现在及将来,中国的基础不变的是乡村。在乡村的社会基础上,经济结构会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战略的变动产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作为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以农业为主,发迹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哺育了丰厚的土壤,在土壤上孕育出了后世无法企及的文明,这使中华民族和泥土不可分割。

从历史角度来看,不考虑其他因素,农业的分工程度并不复杂因此农业的“户”与“户”之间具有孤立和隔膜。但综合其他因素,水、天灾、保卫家园的需求是单个“户”无法解决的,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来解决。因此作为“户”集合体的集体(村落)是聚居的,黏合“户”的是宗法、礼教和习惯。扩大角度来看,这也就是封建王朝存在的农村基础,乡绅阶层的存在让封建王朝的基层问题得以自我规律化的解决。

家庭是一个抚育社群,基于两性和抚育的需求成为乡村和国家最小的构成单位。又因在历史的长河里交通不便一直以来皆是限制因素,这让村群里的人流动性相对来说是小的。因此无论是新生小儿在众目之下长大,新嫁之人自然编入男性族群的社会地位之中,集体里内的人是“熟悉”,是基于礼法的“有机团结”。

考现代农村变化是读书时的感悟和生活中的一些眼见,眼之所见也仅限于笔者生活的地方和乡村。笔者生于北方农村之中,北方农村之中会分有“人口地”和“承包地”。近十几年,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土地的承包量日渐上升,伴随着土地需求的多变,更多的耕种土地一部分转为工业地,供应地的减少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的价格年年攀升,甚至出现一年土地挣得收入赶不上一年投入金钱。

在北方农村中土地是大面积的。在机械化的今天大面积耕种已经成为常态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谷物晾晒的问题。农村土地是广阔的,户有所耕是有实现了的。但现在的农村更多的选择去将土地承包出去,自己进工厂工作。因此在乡村内的经济机构产生了变化,从以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复合型“农业+个体经营+工厂”的经济结构。

自很小之时,就会有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去我们当地工作的大部分来自于南方地区或东北地区。而我们当地的人却鲜见外出务工的人员(除去外出读书和工作出差)。世代的定居让人们产生了习惯,不离开故土也成为一代代老辈固有的观点。

二、摘读

1、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从土里长出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鼓励和隔膜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4、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5、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没加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居住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的过分远。二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是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6、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7、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的目的明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为“有机的团结”,后者为“机械的团结”.....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8、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