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怠倦社会》读书笔记——接受平庸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2-25 08:00:0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怠倦社会》读书笔记——接受平庸

“我们用越来越劣质的快消品填满世界,世界在商品中窒息。这座百货商店和疯人院并无本质区别。看上去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我们却失去了最根本之物,即世界。世界丧失了语言和声音。在交流的喧哗声中,宁静消失了。商品的堆积和大众化填满了一切空白。商品占据了天空和地面。商品化的世界不再适于居住,它失去了和上帝、神圣、奥秘、无限、崇高的联接。我们亦失去了惊奇的能力,生活在一座透明的百货商店里,成为透明的顾客,时刻收到监视和操控。”这是全书的最后一段,介绍了人在功绩社会的样子。在当今社会人好像是享有足够的自由,但这“自由”却非真正的自由。

为了解释功绩社会,《怠倦社会》从规训社会着手,“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社会。”“规训社会尚由否定主导,他的否定性制造出疯人和罪犯。与之相反,功绩社会则产生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以下几种情况谁更容易得抑郁症,从个体能力(评判标准为是否能达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个体意愿、他人意愿为维度,在学生学习情境下衍生出8种情况,即个人有能力学想学他人逼着学、个人有能力学想学他人不逼着学、个人有能力学不想学他人逼着学、个人有能力学不想学他人不逼着学、个人没能力学想学他人逼着学、个人没能力学不想学他人逼着学、个人没能力学想学他人不逼着学、个人没能力学不想学他人不逼着学。(你倾向于哪种情境更容易得抑郁症。)

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去了解这本书,功绩主体在功绩社会看似自由,但实则被缚,他像前言的普罗米修斯被缚在悬崖之上,每日与秃鹫斗争。普罗米修斯神话被解读为现代功绩主题心理机制的隐喻,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而在这不断与自我的斗争之中,普罗米修斯产生了怠倦感以此抵抗秃鹫啄肝之痛,“这种怠倦感并非由不受约束的发展、升级导致,而是来自一种有益的自我降解。”

规训社会的否定性与免疫学中的特异性免疫相类似,都是排他的。但是有一种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疾病则不具有排他性,这种疾病是免疫失调导致自身的抗体对抗自身的器官和组织,该疾病的危害性是有目共睹的。与此相应的功绩社会也有如此的危害性。“由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导致的肯定性暴力不再是‘病毒性’的。”因此个体的免疫能力无法对之产生反应,相反,这种来自于系统内部的神经暴力隐蔽于自身之中,不易被发现,但仍有丝毫不减弱的危害性。

福柯的规训社会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在这个社会中,个体“应当”做某事,违背“应当”则会被个体的免疫性所排斥。他们在他者的驱使之下,相应地作出反应,从而向前发展。规训社会是一个惩罚性的社会,而功绩社会是一个奖励性的社会,前者可以让人感到直观的痛苦从而避免做不该做的事,后者则在愉悦中让人做想做的事。在功绩社会中,个体被给予足够的“自由”去选择,他们“能够”做某事,毫无疑问,“肯定性的‘能够’比否定性的‘应当’更有效率,”也更被个体所接受。可是“没有在他之上的权威告诉他,他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他宣称自己只属于自身。”可是当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野望和能力的不相匹配对自我产生冲突,个体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压迫下,开始了自我剥削。他同时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这种自我指涉性产生的悖论自由难以被自我清楚认识,可其危害性却不减分毫。

“怠倦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闲适、一种放松的无为。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官没有变得疲惫虚弱,而是唤醒了一种特殊的视觉能力。”“它提供了另一种注意力形式,一种悠长、缓慢的关注,取代了那种短暂、仓促、过量的注意力。”面对功绩社会中的“精神暴力”,书中提到了“深度无聊”的概念,与之相对的“超注意力”,将注意力分散于多任务中。如第一段所言“我们用越来越劣质的快消品填满世界,世界在商品中窒息。”而“深度无聊”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件事,在这种“深度无聊”中我们感受花儿的芬芳,感受热烈的阳光,感受时间的流逝。睡眠让身体得以休息,那么无聊则抚慰灵魂。“无聊是一块‘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我们置身于‘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这种“深度无聊”其实就是专注力,个体沉浸于事物之中,思考事物的本质,思考我“能够”,思考我如何“能够”。

回到“抑郁症”这个话题,这本书用了较多篇幅去讨论“抑郁症”。“抑郁曾经只属于少数精英,被民主化为如今的抑郁症:‘如果说抑郁曾经是一个独特群体的属性,那么抑郁症则显示这种独特性已然变得大众化。’”抑郁症的民主化显示我们已然到了“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可是“只有在一种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中,才有抑郁症病人发出哀叹:‘没有什么是可能的。’不再能够的能够导向一种毁灭性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功绩主体与自身作战。抑郁症患者是这场内在战争中的伤残者。”“一切皆有可能”确实是被经常所提及的,“努力”是通往它的必要手段,我们经常用“还不够努力”来引导孩子归因,是让孩子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可是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天赋的不同、能力的不同,接受孩子“平庸”的样子。一切皆有可能,但不是一切都需要成为可能。所以我认为没能力但想学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至于他者是否还有逼迫行为,“没有逼迫”的行为应该会更容易令个体陷入一种愧疚感从而容易得抑郁症,综上我认为‘个人没能力学不想学他人不逼着学’更容易的抑郁症。

“抑郁症象征了‘不可控’和‘不可化约之物’。它产生于‘无限可能性和不可控性之间的碰撞’。”“内卷”为我们设定了无穷远处目标,现代人类却在“内卷”过程被动地陷入了去个性化的生命过程之中,我们难以自我解决缘于自我的肯定性精神暴力,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能力与可能性的冲突,个体只好切断与一切的联系,包括自己,以此来面对铺天盖地的无力。这时候外力的强制性干涉就显得尤为重要,抑郁症的个体蜷缩在巨大的铁皮屋内,难以也不愿冲破这牢笼,只有破屋带来的光亮可以唤醒那沉封的心灵。

当然功绩社会其实也是规训社会,只不过惩罚是自己给自己的,我们进行自我剥削。“内卷”的出现,“丧文化”的流行,是我们对功绩社会无声的反抗。要努力,也要接受平庸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