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4-28 09:05:3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目录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吸引力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 沟通

第六章 相互依赖

第七章 友谊

第八章 爱情

第九章 性爱

第十章 压力与紧张

第十一章 冲突

第十二章 权力和暴力

第十三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第十四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亲密关系特殊性(与普通关系程度上的差异):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内驱力,当我们获得持续的关爱和包容,归属需要便得到满足,因此个体的亲密关系并不需要太多,有一个就可以极大的降低我们建立另外的人际关系的内驱力。

亲密关系的文化影响: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就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和支持晚婚。

依恋类型: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他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依恋类型是可习得,可变化的,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

个体的差异-性认同差异: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性认同差异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尤其是加诸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练。社会文化期待男人应该有阳刚之气,女子应温柔细腻,前者称为工具性特质,后者则为表达性特质,要求男人应该更加理性,果断,坚毅,稳重,像坚实的城墙一样,女人则应柔情似水,勤俭持家。然而,高工具性与高表达性往往并不是很合适,无论男女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既勇敢、坚毅,又温暖热情。

个体的差异-人格:

大五人格特质:

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质,相对应的是拘泥、僵化和教条。

外倾性: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相对应的是谨慎、内敛和害羞。

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相对应的是不可靠、粗心大意。

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相对应的是易怒、暴躁和充满敌意。

神经质:善变、容易担忧、焦虑和愤怒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神经质”,它会引起人际摩擦、悲观情绪和争执。

人格影响人际关系的程度远大于人际关系影响人格的程度。

个体的差异-自尊:低自尊者即使处于亲密关系当中,也认为伴侣对自己感情不可靠,他们往往对伴侣的坏情绪反应过度(类似于神经质),因此虽然他们可能被慢慢的爱意所包裹,可依然很难感觉到被爱,而高自尊的人总能在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积极的拉近关系,因为高自尊的人对自己常持正面评价,对经历的感情持积极的态度,并总是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人类本性的影响:

演化心理学三个基本假设:

第一个假设,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使人类成为今天这样的物种(两性中某一性别为了获得交配权而与其他同性展开竞争)。

第二个假设,演化心理学认为两性之所以存在差异,只是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在过去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比如男子一年之内与100个女性发生关系,最多可以有100个孩子,而女子只能有一个,同时,女性为了给孩子带来安全的成长环境,更青睐于经济前景较好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而男性则更在乎女性是否年轻漂亮,因此女性在选择伴侣上更加慎重。

第三个假设就是,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并且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比如远古时期男性为了繁殖会与尽量多的女伴交配,而如今,男性只有表现出可以兑现的承诺才会赢得女性的青睐,以鼓励伴侣为他怀孕。

人际互动的影响:持续稳定的亲密关系是需要良性互动的,伴侣双方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总会伴随着个体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精力而引起情绪的起伏波动,而良好的互动总会及时的抚平伴侣糟糕的情绪,并使二者建立更多的双向信任。

第一章最后,人家关系固然会带来消极的东西,尤其是亲密关系破裂时,但人类是社会化动物,始终无法脱离社会独自存在,亲密关系始终吸引着两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人际关系科学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那些声称自己一直正确的人,毫无疑问是招摇过市的江湖骗子,谨慎的科学家不会这样做,他们只会努力使自己不断接近真理。

第三章 吸引力
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包括直接奖赏和间接奖赏。

直接奖赏:指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对我们产生兴趣、给予我们赞许,带给我们物质利益或地位。

临近:我们更喜欢身边的人。

结论:远距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分居两地的亲密关系一般不如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令人满意。

曝光效应: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

临近作用有限,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过度接触则未必,如果他们令我们厌烦,那么临近只会雪上加霜。

长相吸引力: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

长相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美丽的女人比姿色平庸的女人的约会次数更多,与美女交往令男人如沐春风;他们交谈时滔滔不绝,忘我投入,觉得能与美女交往真是三生有幸;英俊的男人也一样走运,他们能得到女人更多的微笑、交谈和积极情感。

长相吸引力的匹配:已确定爱情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长相吸引力往往是类似的;即他们的容貌是相匹配的。

假如已配对两人容貌差距较大,那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方付出了更多的金钱、时间、精力或者承诺以平衡容貌的差距。

然而长相吸引力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当初把情侣们吸引在一起时那么重要,但如果两个人看起来差异很大,亲密关系可能根本无法建立。

礼尚往来: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对他人的实际兴趣如下: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伴侣的外表吸引力×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因此即使期望伴侣外表吸引力极高,但因为深知其接纳自己的可能性极低,因此总的期望或兴趣也会很低。

一般而言,人们更可能与愿意接纳他们的人亲近,而这个人如果拒绝了很多人并付出了很大代价(如拒绝了我们认为还不错的人,或者)而独独很高兴的接纳我们,我们会认为他是最有吸引力未来伴侣。

相似性: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遇上喜欢我们的人具有奖赏意义。

相像几乎包括任何方面,首先就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最后,伴侣们还可能有着相似的性格。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在彼此邂逅时就能和睦相处。

相异并不相吸

障碍:得不到的就喜欢:心理抗拒理论认为,如果人们失去行动或者选择的自由,会奋力争取重获自由。因而,如果我们面临失去某种事物的危险时,我们可能反而想得到更多。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恋爱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越加相爱。

男女两性期望的理想伴侣

大多数人都期望伴侣有以下的特点:

● 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 吸引力和活力,长相俊美、性感、外向;

● 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女性期望的短期伴侣:强壮、性感、“能引起性激动”就可接受,不太亲切、可靠或通情达理都不太要紧。

女性期望的长期伴侣:更看重热情、忠诚、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标准,而不是长相吸引力和活力标准。如果不能拥有所有这些特点,普通的女性更喜欢友善、体谅和富裕(不要求特别英俊)的男子,而不是英俊但贫穷,或者富有、英俊但冷漠、不忠的男子。

男性期望的伴侣:更看重吸引力和活力而非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普通的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金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不是有钱但爱抱怨或温柔但丑陋的女子。

因此,在男性看来首先是长相(至少普通),其次是热情、友善、诚实、坦率、稳定、幽默、智慧等,最后才是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女性则相反,社会地位与经济资源时常居于首位,或者至少经济宽裕而非贫穷,长相排在第三。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印象及其影响:第一次与人短暂的谋面后,对别人所形成的印象深刻而持久。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也就是说看到这个人第一个联想起来的词会影响你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伴侣的理性化:与伴侣快乐相处的一种方法,对伴侣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并非忽视伴侣真实的缺点,只是认为这些缺憾并不如其他人认为的那么重。

归因过程: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指人为什么要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提出的解释。归因能确定事件的起因,强调某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发现三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首先,我们对事情的归因受到行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影响

在吵架的时候,如果一方想:“她这样做真令我生气”,另一方可能这样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两人都意识到对方生气了,但都会自觉地将原因归于对方。再比如我与女朋友发生关系时,她满足后不愿意再与我继续下去,我会觉得很生气,她完全没有考虑我的感受,虽然他问我要不要帮我弄出来,可我还是觉得她很敷衍,看上去完全不在乎我,还把一只熊放在我们之间,并且美其名曰要让我好好睡觉。而她可能认为,已经亲热好了,我也问你了要不要帮你,你自己说不需要了,而且不放熊你确实睡不好,还一个人在那里转来转去,好像生闷气了似的,意志力太不坚定了,受自己欲望的控制,能不能成熟一点。

因此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其次,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

当双方如胶似漆时,则常常认为自己居功至伟;当双方反目成仇时,则认为自己仍无可厚非,比如前任分手后,当现任问起理由,我们总会觉得是前任不忠,不够热情,或者太过黏人,或者太过冷淡。

再比如,男人想着等我努力挣到钱给老婆买个大房子她一定会很高兴,男人为他这个充满爱意的想法而自我感动,然而十年过去了,愿望依旧没实现,但他仍自我感觉良好,毕竟自己有颗为对方着想的心。然而妻子并不会认为他是个体贴周到的好伴侣。

这部分是因为即使在自己的善良意图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人们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判断别人则仅仅依据他们的行为,完全无视他们行动的意图。

第三种重要的现象就是,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幸福的爱人对伴侣行为的归因都是能改善关系的。认为伴侣的积极行动都是刻意的、习惯的,还能据此推断伴侣在其他情境下的行为。

也就是说,幸福的配偶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通常给以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他们也倾向于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它们是偶然的、特殊的和局部的。因而,消极的行为都通过外部的、易变的、特定的归因而得到谅解。

也就是说,伴侣偶尔的小问题,认为他确实是偶然的,特殊的,比如经常煲电话的情侣有一天没有打电话,那么对方就应该认为伴侣确实遇到了事情,而不是去苛责为什么他这样言而无信。

通过这种归因方式,快乐满意的伴侣放大了伴侣的友善行为,而缩小了伴侣的冷漠行为,并且只要伴侣的不端举止的确仅仅是偶尔之失,那么这些善意的解释就能使双方愉快相处。

不幸的伴侣做出了维持苦恼的归因,认为伴侣的负面行动都是故意的、习惯性的,而正面行动都是无心的、偶然的。

关系信念:人们带着人际关系的固有信念步入亲密关系。这些固有信念可以对我们关于人际关系的看法进行标签式的归档。

警惕以下错误的关系信念:

● 争吵具有破坏性。

● “读心术”很重要。

●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

●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

● 美好姻缘天注定。

以上观念都是错误的。

期望: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也就是对他人的预期如果是喜欢自己,那么我们与他们相处时则会表现出积极大方,富有魅力,同时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以此以印证对方确实如自己想象的这般好。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快,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多数人对那些赞美他们的伴侣感到很满足,但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不会这样;他们觉得能证实自己糟糕的自我观念的伴侣更理解自己、感觉更亲切。

印象管理:我们总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比如:女性与自己心仪的男子约会时,比与自己的闺蜜在一起时吃得更少;在性生活中,女性会夸张地叫喊以示愉悦,男女两性偶尔都会假装性高潮。

印象管理策略:人们通常会用到四种印象管理策略:

逢迎讨好策略(寻求他人接纳和喜欢);自我推销策略(寻求认可和尊重);恐吓策略(使弱小者顺从);恳求策略(看上去显得无能以逃避责任并寻求帮助)。

第五章 沟通
非言语沟通的组成:面部表情、注视行为、身体动作、身体接触、人际距离(亲密区从我们的前胸向外延伸至46厘米处)、副语言(指除了言语过程中的词语之外,个体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征,如节奏、音调、音量和速度)。

言语沟通中,自我表露不仅有益于我们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说出你对伴侣的爱,这对双方都有益。

沟通不良:

首先,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述意图上表现得很糟糕。他们常常抱怨一件事的同时,会将其他的事情数怨并诉,甚至上升到人格层面。

其次,不幸福的伴侣在彼此倾听方面也表现得很糟糕。他们会认为伴侣的所作所为是因为自己想的原因(通常是恶意的)。而且时常以同样的抱怨来“回击”伴侣。例如:

“我讨厌你把盘碟堆在洗涤池里不洗。”

“哼,我讨厌你把衣服随便扔在地板上。”

最后,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常常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常常对伴侣的抱怨报以讽刺挖苦,贬低和鄙视伴侣的人格。比如:

“你怎么这么懒,衣服都不叠一下”

“就你勤快,也没见你回家做过几顿饭,你也配做女人”

。。。。。。

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而不应该以批评开场,并攻击伴侣的人格。

精确表述:尽可能清楚明白、详细具体地指出惹怒我们的特定行为,伴侣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为明智、准确。因此需要进行行为描述。

1、以“我”开头进行陈述,如“我现在感到非常生气”,而不要说“你真惹怒我了”。

2、沟通中指出问题时不应该使用总是或从不这样的词语。

积极倾听:

技巧1:复述,谈话开始过激时使用最佳,不容易引起误解和错误。例如: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我妈怎么了?你总是拿她说事,你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贱人。

也许丈夫在冒火之前,做一点复述就能缓和关系。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发怒)你是说你不喜欢她来咱们家?

妻子:(吃惊)不,我一直欢迎婆婆来我们家。只是我的课程论文就要交了,下周我没多少时间待在家里。

丈夫:(松了口气)哦!

技巧2:知觉检验,鼓励、并努力理解伴侣,以关切友好的态度询问伴侣的真实意图。例如:

妻子:(叹气)我感到很高兴,婆婆决定下周不来我们家住了。

丈夫:怎么了亲爱的,和妈妈相处的不愉快嘛?

妻子:没有了,我一直欢迎婆婆来我们家。只是我的课程论文就要交了,下周我没多少时间待在家里。

再比如:

妻子:我感觉我们这样走下去很难。

丈夫:你想分手了?你这个喜新厌旧的家伙,分就分,分开了我一样可以找个比你更好的。

妻子:我感觉我们这样走下去很难。

丈夫:怎么了亲爱的,是因为***嘛,还是因为***,我觉得不管***,我们都***。

因此,武断的对伴侣的言语进行糟糕的定论有时会曲解伴侣的真实意图。

守礼而镇定:非常可贵的技能!!!!!!在被伴侣激怒的时候能保持清醒,在开始生气的时候能冷静下来。

有适应价值的想法应该是,“哈,挚爱我的人持反对意见。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而不应该这样想“她/他没有权利这样子数落我!”

在任何情况下,双方都不应该彼此来回反复地侮辱和讥讽。如果不幸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也不要慌,彼此分开冷静10分钟吧。

第五章小结:良好的沟通包括很多构成要素:有意识地努力传递清晰、直接的信息,认真倾听,即使出现争执仍保持礼貌和克制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地表现我们对伴侣观点的关心和尊重,即使与伴侣的观点相左,你也能对其观点表示适当的尊重和认可。

例如:

巴尼:我讨厌你那样做。

反向抱怨 贝蒂:我讨厌你和汤姆喝醉酒。

赞同 贝蒂:好吧,你说的对,我不会那样做了。

认可 贝蒂:是的,我明白你的感受。你说的话有道理。但我希望你也能理解我的感受。

只有最后一个回应既承认了巴尼观点的合理性,又表达了贝蒂自己的情感,从而能开启坦诚而平等的对话。即使我们与伴侣持有不同的意见,也不需要虚假或谦卑地屈从伴侣的意见。对伴侣的确认常使意见不合变得更能让人容忍。

第六章 相互依赖
社会交换: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双方都必须满足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相互交换各自的奖赏,就是社会交换。

核心要素包括:

奖赏和代价:关心支持接纳;沮丧遗憾苦难,结果=奖赏-代价,结果与我们单身时的状况和对伴侣的期望进行比较以衡量满意度。

人际关系的期望收益、替代收益:

定义几个名词: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CL)、替代的比较水平(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CLalt)。

比较水平:为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当得到的结果值,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被学历高,身材好,家里条件好,为人温柔体贴的人所爱。这基于过去的恋爱或感情经验。

替代的比较水平:指如果我们抛弃目前的亲密关系,而转投可以选择的更好的伴侣或情境,所能得到的交往结果。CLalt决定了我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结果- CLalt=依赖度

人际关系的四种类型:

比较水平的变化:当一个人持续对伴侣维持高水平的付出,有一天这样的付出突然缺失了,伴侣就会觉得他/她变了。因为CL水平在伴侣付出的过程中持续提高,但满意度降低了。

满意度=当前水平-CL

亲密关系中的讨厌事件比理论上同等程度的合意事件更引人注目、影响深远,因此,要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我们或许需要保持至少5:1的奖赏-代价比率,即正面交流与负面交流之比最好大于五。同时要积极的去发掘伴侣为他们做的积极、关爱的事情。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依然要趋利避害,但获得奖赏,追求快乐和回避代价,逃避痛苦并非严格的对立面。

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可以实现我们的奖赏目标,又能实现我们的回避目标,这个时候我们感到最幸福,也就是一切都按照自己期望的好的方向走。举例来看,什么是高危模式呢,就是奖赏高,两个人都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做,但是同样的其中一人时常感觉被对方强迫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甚至有时候自己不同意,对方会很愤怒。两人好的时候特别好,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队,闹矛盾的时候争吵又特别激烈,简直恨不得咬死对方。。。

婚后关系下降的原因:

(1)缺少努力。

婚后不再注重礼仪、形象,不再尊重对方。

(2)相互依赖的放大镜作用。

与伴侣相处在得到宝贵奖赏的同时,也得到更多的挫折感。

(3)对敏感信息武器的了解。

亲密意味着伴侣了解你的秘密、缺点和劣势。如果发生冲突,这些就是伴侣用来嘲笑和伤害我们的武器。伴侣比其他人更可能不经意地伤害我们。

(4)不受欢迎的意外。

第一种意外是,了解了那些我们自以为已知事情的真相。

如“致命的吸引”,结婚之初你知道甚至乐见自己的爱人爱好玩乐、天真率直,但在婚后数年当你要疲于应付抵押贷款、养育孩子时,爱人同样的行为就显得不负责任、轻浮多变和不可信赖,你是不会欣赏的。

第二种不受欢迎的意外,即获悉了那些你根本不知道的令人讨厌的事情。为人父母这一事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还没有孩子,你或许想当然地认为做父母很有趣,自己的孩子一定会很可爱,养育孩子会让你和伴侣更加亲近。然而现实(如果你有孩子你会知道的)却是,“孩子出生后,婚姻关系将明确无误地走向黯淡”。

(5)不现实的期望。

我们的期望和所得之间的差距会让我们感觉受骗和失望,在某种意义上,美满的亲密关系仍然需要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人们如果对亲密关系抱持一种不切实际、美化夸大的期望,即使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其亲密关系也只能以失望告终。

相互依赖理论的实质:人们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总是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易。

因此,在珍视的关系中,为了确保伴侣给予你的依赖程度,那么你就要尽量为其提供高水平的关系结果,以维持你所渴望的亲密关系。说人话就是你想他对你好,你就同样要对她好。

亲密关系中的公平理论:人们只有在成比例的公正提下才对亲密关系最为满意。

个人观点: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舔狗(一味付出的人)很难得到女神的青睐,因为追求者关系结果低,关系贡献高,而被追求者关系结果高而贡献低,大部分人会在过度获益下感觉愧疚和负罪感。同样的,当舔狗不再舔的时候,他们会变得异常冷漠,这个时候关系结果虽然会下降但是舔狗本身也没获得多少正向的关系结果,而贡献度将会急剧下降以匹配女神的低贡献度和高关系结果。

因此如果感觉对亲密关系不满意了,可以降低自己的贡献,让对方付出一些,抑或是要求提升自己的待遇即伴侣提升关系贡献来提升你的关系结果。

然而,冷漠对待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会以关系终结为结果,如果对方是你很珍视的人,那么我建议你从心理上去提升自己的关系结果,让自己认为自己对现在的收获是满意的,也就是提升自己假想的关系结果,认为伴侣是特殊的人,值得最好的待遇,但注意不要跌入自我怀疑的陷阱,类似于“我找不到更好的”“她这么优秀,愿意和我在一起已经很好了,我只配得到这样的关系”,这样即使偏安一隅维持暂时的关系,但毫无疑问长此以往会失去自我,这对于一个高尚的灵魂来说未免太过残酷。

承诺的本质:基于对亲密伴侣的幸福依赖,以维持亲密关系为意图孕育的结果即承诺。

承诺理论-投入模型(影响承诺的三种因素):

我们越幸福,离开时失去的东西越多,我们对目前伴侣的承诺就越大(为了减少将来失去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承诺的三种形式:

①个人承诺。即人们受到伴侣的吸引、亲密关系令人满意,而希望关系继续时表现出的承诺。

②强迫承诺。即因为离开关系的代价过高,人们觉得不得不继续现有关系时表现出的承诺。

③道德承诺。来自对伴侣或者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

承诺引起的后果(结果):

承诺的目的----指向长期发展。作用:减少亲密关系中偶尔的坎坷产生的痛苦,或是一时的低奖赏高代价。

①促进顺应性行为。作用:人们会克制自己不以愤怒来应对伴侣的愤怒;容忍伴侣的破坏性行为而不还击;吞下侮辱、嘲讽或自私的恶果而不报复。顺应行为是要有意识地做出努力以保护亲密关系免受伤害。

②表现出牺牲意愿。为了关系的融洽而牺牲自我利益。

③改变人们对伴侣关系的认知。他们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比别人享有更多的奖赏、付出更少的代价。(自我感觉在亲密关系中很幸福)

请注意!!!

如果人们盲目地采取这些行为,常常会招致自我挫败。但是,如果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样做,而且伴侣双方都这样做,这类行为就能有力地保护亲密关系,并促进与他人的愉快交往。就这样,即使我们的内心根本上是贪婪的,但我们对好友和爱人常常是无私的、体贴的和关爱的。

第七章 友谊
友谊的本质:带给我们支持和快乐。

友谊的属性: 

友谊的特征:首先彼此能感受到温情、欣赏、信任、尊重、珍视、忠诚;其次双方进行有意义的自我表露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援助;最后就是彼此陪伴。

友谊和爱情的差异:友谊一般比爱情承担更少责任,情感强度更弱,排他程度更低,且一般不存在性的亲密。

友谊的成分:尊重、信任、资本化(与好友分享快乐,快乐倍增)、社会支持(感情支持、拥抱等身体支持、建议支持、物质支持)。

最好的支持应该切合我们的需要和偏好,比如我不喜欢吃螺狮粉,你以为我喜欢,然后老请我吃。因此最好的援助有时或许是无形的支持,悄然施行而不为受援者所察觉,有时候,帮助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默默地提供支持,从而不会增添他/她的心理负担。

友谊的毕生变化

  童年期:小学阶段的接纳需要,青春期的性需要,成年早期与家乡建立的友谊逐渐消失,随后与同性朋友相处时间减少,与异性相处时间增加,异性数量减少,中年时与爱人见面的次数远远超过家人和朋友。

友谊的差异

  同性友谊中的性别差异:女性闺蜜遇到麻烦总会相互宽慰,并倾听对方,感受彼此的需要;男性朋友则围绕着各种活动,比如酒吧、桌游、party等,难过了?走,我们去喝一杯。因此女性之间更多的时以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特征,而男性之间则是围绕各种活动展开。

--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而男性的友谊则是“肩并肩”。

  然而,男性之间之所以无法亲密交流,也是因为主流文化要求男性具有更少的表达性,更多的工具性,否则将会被扣上gay的帽子。如果文化上不进行打击的画,男性之间没准会拥有更亲密的友谊。

友谊发展的障碍:

  羞怯,会给人留下无能、懦弱的印象,一味羞怯并不能帮他们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解决方法,首先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平和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你需要清楚的知道,以现在这个羞怯的状态应对,情况会更糟。

  孤独,孤独与独处并不是一回事;在完全独处的状态我们通常也能感到满足,相反,当我们想拥有与他人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而不得时,就会产生孤独感。要克服孤独,我们就应该寻求新的友谊,尽力使自己显得友好。如果你现在正处于孤独,小心你自己的任何乖戾、自我挫败态度。

第八章 爱情

罗伯特·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①亲密,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和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

②激情(passion),其主要特征为性的唤醒和欲望。

③承诺,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

三个成分就是爱情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描绘两个人之间的爱情。

基于该理论:

①无爱,三者都缺失,两个人可能仅仅是泛泛之交而不是朋友,彼此的关系是随意、肤浅和不受约束的。

②喜欢,当亲密程度高而激情和承诺都非常低时,就是喜欢。多是友谊。

③迷恋,缺乏亲密或承诺却有着强烈的激情即是迷恋。比如能激起欲望的陌生而性感的异性。

④空爱,没有亲密或激情的承诺就是空虚的爱。

更全面一点的分类:

①浪漫之爱,有着强烈的亲密感和激情。可以把它视为喜欢和迷恋的结合。

②相伴之爱,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爱就是相伴之爱。相伴之爱的典型例子是长久而幸福的婚姻,虽然年轻时的激情已逐渐消失。

③愚昧之爱,缺失亲密的激情和承诺会产生愚蠢的爱情体验。闪婚的多是此类,双方并不充分了解彼此。

④完美之爱,亲密、激情和承诺都非常充足时,人们就能体验到“彻底的”或完美的爱情。但斯腾伯格(Sternberg,1987)认为完美之爱非常类似于减肥:短时间里容易做到,但很难长久坚持。

心理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认为存在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控制着爱情成分:

①由性荷尔蒙调控。性欲使得人们有了与人交媾的动机,从而促使人们成功地进行繁殖。

②由神经递质调控。多巴胺水平的上升和血清素的上升会让我们不知疲倦的同爱人畅谈或者是不停的做爱。

③由催产素调控。催产素的上升会使伴侣产生依恋,依恋越久,催产素含量越高。

浪漫之爱,对激情的唤醒:吊桥效应--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增强了人们的爱情体验,危险或刺激性情境可促进彼此感情。

多巴胺是浪漫爱情的重要参与者,催产素是相伴之爱的核心成分。

爱情能持久吗?通常,促使人们结婚的爱情和使人们数十年厮守在一起的爱情并不一样。随着我们变老,激情会消退,但亲密和承诺都会增强,正确的爱情策略是享受激情,但真正明白维持爱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陪伴,互相扶持,面对厌倦和没有情趣,那就积极的创造更多的新奇。不要停止寻找新颖、吸引人的共同娱乐的好方法,努力保持新鲜感。

第九章 性爱
性态度:

①对随意性行为的态度: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可能认为没有爱情的性也可接受;谈到随意性行为时,女性往往后悔自己的行为,而男性则后悔自己没有行动。

②对同性恋的态度: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同性恋者的形象可能缓慢而持续地变得更为积极。

③性态度上的文化差异:性态度显然受到各种历史、宗教、政治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因国家和群体而千差万别。

性行为:亲密关系中性行为最重要的特点是:性生活为伴侣双方所期待,并且双方都能得到满足。

第一次性行为:年龄上,青少年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普遍提前,在美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少女感染了性传播疾病!最常见的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性别差异上,年轻的女性在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时一般会有复杂的情感体验。她们中的大多数对性行为有着矛盾的情感,有些女孩甚至反对发生性关系,只有三分之一的女孩真正渴望性行为。年轻的男性通常有不同的看法:只有三分之一的男孩具有矛盾的情感,大多数人渴望发生性行为。

  忠诚关系中的性行为

性行为的理由:四个方面

①以性行为作为沟通、传递爱意和忠诚的手段。

②性行为中获得的感官享受和未来伴侣的长相吸引力。

③实现某些长远目标或完成某些具体目的的愿望,例如生育或使伴侣嫉妒。

④不安全的理由,包括提高个体的自尊或防止伴侣移情别恋。

  不贞:个体的社会性性行为取向,是一种类似于信念和行为等特质的集合,可以用来描述个体对性行为的看法。只有在承诺和充满深情的亲密关系背景下才愿意发生性行为的人就具有“保守的”社会性性行为取向,而那些在追求性行为时并不寻求足够的亲密和承诺的人就具有“开放的”性行为取向。开放的个体比起保守的个体,更有兴趣与新的约会对象发生性行为。

性欲望:平均而言,男性比女性有着更高的性驱力,他们比女性体验到更频繁、更强烈的性欲望,通常他们的性活动有着更强烈的动机激励。

导致安全性行为的原因:

①不要低估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艾滋病、HPV。

②错误决策。1)性唤醒,男性一旦变得性兴奋,真的会“失去自制力”。

2)过量饮酒,醉酒使他们忽视了可能发生的危险,而把性事想得太过美妙,也就是“酒精近视”

③人众无知。虽然私下里不支持随意性行为,但却错误的认为“这很流行”,不去“约炮”就落伍了。

④权力不等。如果伴侣双方拥有的权力不等,而强势一方反对使用避孕套时,他们就不太可能会使用避孕套。一般而言,女方权力越大,越诚实和直率,她和伴侣在发生性行为时就越有可能使用避孕套。

⑤认为不带套更舒服。

在性生活里,我们应该这样想:

①时机适当时,帮助你的伴侣戴上避孕套,能创造性地、从容不迫地提升而非降低你的兴致和预期。

②使用避孕套时,比不使用避孕套能给伴侣双方传递出更多的尊重、关心和关注。

③说服你进行不安全性行为的新伴侣,可能不如乐于尊重你意愿的伴侣珍视你和你们的亲密关系,要理直气壮的要求对方带套,不必为此尴尬,否则你理应拒绝发生关系。

性满足:性生活的频率对于男性比女性更重要,如果性行为有着积极的理由,则人们对性生活会感到更加满意、亲密和有趣。那些通过性行为以表达对伴侣的爱意、加深彼此的关系、给予和获得身体快感的人,比起那些因其他理由而发生性行为的人会更热切地追求(并享受)性互动。

性沟通:在性行为上清晰的沟通与更多的性满足有关,经常进行性沟通的伴侣不仅能享受到更高的性满足,而且对他们的整个伴侣关系也更为满意。好的沟通也有助于我们应对某些尴尬情形,比如我们不想发生性行为,以及我们的意图被人误解。

性满足与关系满意度:有着美好性生活的亲密关系往往更令人满意,因为充实快乐的性生活使得伴侣关系更让人感到满足,反过来,对伴侣的爱意也使得性生活更加具有奖赏价值。

与伴侣心旷神怡的性生活可以舒缓压力,怡情养性,这是独自一人通过手淫得到的性高潮所无法比拟的。

性胁迫:逼迫他人发生性接触主要有以下施压方式:

①通过言辞威逼利诱。包括虚假许诺、制造内疚感或者威胁要结束伴侣关系。

②和人一起饮酒或者吸毒以削弱对方的反抗。

③暴力威胁——或实际上使用暴力——强迫别人屈从。这样引起的有害性行为范围较广,包括一般的触碰和爱抚,以及严重的插入和性交。

第十章 压力与紧张
感知到的关系价值:当我们察觉到他人对我们的亲密关系的珍视程度低于我们的预期时我们就会感到苦恼。

感情创伤:我们感受到的关系价值不断下降或他人对我们的拒绝程度不断增加,也就是关系贬值时我们的痛苦程度会比陌生人对我们的拒绝要大得多。

说人话就是一个人一开始表现出讨厌你你可能难过5分钟,但两个人在一起愉快地度过了很多年,然后他突然或者很快的对你不好了,你会很痛苦,这就是发现伴侣出轨那么让人难以接受的原因,我们付出了感情,却得到了背叛。

伴侣排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冷暴力,排斥者以为自己这么做伴侣就会明白自己的意思,进而主动想自己道歉好让关系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然而被排斥者一般并不认为伴侣的退避行为是友善或者有效之举,们体验到的情感更多是屈辱、愤怒、沮丧和伤害,而不是内疚和悔恨。

沉默对待会损害我们对他人的依恋,进而威胁到我们的归属需要,摧毁我们的自我价值观,降低我们对人际交往的控制感。

比如有一次因为一些小事情我对女朋友表现出很冷漠的样子,她对我说你凭什么可以这样对我。从她的话里不难看到,她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而那次事件也让我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的过错,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不是沉默,而是沟通。

嫉妒

嫉妒的两种类型

反应性嫉妒:指人们在觉察到自己所珍视的亲密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

说人话就是你感觉到发生了实际性的威胁事件,比如情敌出现,比如伴侣和别人调情等。

怀疑性嫉妒:指伴侣并没有不端行为,个体只是由猜疑所引起的嫉妒。这种怀疑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纯属子虚乌有。这样的人多半表现出、控制、窥探等行为,其性格大多偏执。

容易嫉妒的人:对亲密关系的持续太有信心,他们比那些确信自己能满足伴侣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说人话就是觉得自己很棒,各方面都不错,无论哪方面都有十足的信心满足女友的人不容易产生嫉妒心里。依恋类型里痴迷和恐惧型的人会感觉到更多嫉妒,人格特质里高神经质的人也如此。

让人嫉妒的人:优秀的人,同时对于自己的伴侣具有高度的适配价值。

积极有效的应对嫉妒:不论你是否拥有自己伴侣的爱恋,如果你不能确信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那么这很可能危及你和伴侣的健康。

欺骗和说谎:男女两性都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说谎,他们为了吸引异性尤其如此。

说谎者的表现:人们说谎时常常吞吞吐吐、音调较高、犯很多语法错误、发生口误,较少眨眼,他们说话的语调和面部表情往往有不一致和不匹配之处,话语也会前后矛盾。

背叛:性事不贞、感情不贞和说谎都是常见的背叛行为,但任何违犯仁爱、忠诚、尊重和信赖等维系亲密关系准则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某种程度的背叛。

应对背叛:(1)勇敢地正视背叛而不否认它的存在;(2)以积极的眼光重新解释背叛,并把它作为促进个人成长的动力;(3)依靠朋友,寻求支持(Ferguson-Isaac et al.,1999)。

需要注意:有时被背叛的伴侣会采取令人受到伤害的行动。他们不与人交往,毁坏过去的信件和礼物,追求其他的亲密关系,毁谤中伤自己的伴侣(Yoshimura,2007)。这些行为当然都不利于伴侣关系,

宽恕:宽恕的两个要素:谦卑、真诚的道歉,叛者承认他们的错误,承担责任,为他们的不端行为表示羞愧、悔恨和自责以真诚地赎罪,并发誓未来表现更好,受害者更有可能宽恕那些背叛他们的人;受害者一方的同理心。

宽恕的意义:能宽恕亲密伴侣的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即更高的自尊、更少的敌意、更少的苦恼和紧张、更满意的生活,宽恕能减少我们的伤害和痛苦,以镇静取代愤怒,促使我们与伴侣和解。

在亲密关系中,宽恕比报复更值得拥有、更有益于受到伤害的伴侣。

宽恕的局限性:如果伴侣偶尔有不良行为并且值得原谅,那么宽恕有益,但如果伴侣没有悔意,宽恕实际上有害,会削弱你的自尊,延缓任何问题的解决。

第十一章 冲突
冲突不可避免的两方面原因:第一,任何两个人在情绪和偏好上都会不时地存在差别;第二,亲密关系中总是存在一种辩证式的矛盾。说人话就是有时你实现一个自己的意愿就会损害对方的意愿,它包含四种辩证式的紧张:

①个体的自主性与他人的联系性。人们既希望独立自主,又想要寻求亲密而温暖的依靠。

②开放和封闭。伴侣既想要相互分享对方的思想与情感,又希望保守自己的隐私和小秘密。

③稳定和变化。人们既希望亲密关系可以保持稳定,又希望有些小惊喜或者新奇的、能引起兴奋的食物。

④个体社交圈的聚合与分离。我们不总是想和情侣经常呆在一起,偶尔也想和朋友一起。

激发冲突的事件:批评、无理要求、拒绝、累积的烦恼(累积的小事一再重复--唠叨)。

面对冲突的应对措施:首先,保持乐观。其次,尊重你自己及伴侣的意见。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偶尔暂停一下,尤其在有人感到厌烦或恼怒的时候。离开房间几分钟,但继续思考你关注的问题,你回来时就会发现协商变得更加顺利

面对冲突戈特曼(Gottman,1994b)提出的三个“不要”:不要退避。不要消极。不要陷入负面情感相互作用的怪圈。

第十二章  权力和暴力
权力的来源:根据相互依赖理论,权力是建立在对有价值资源控制的基础上。尤其这个有价值的资源也是伴侣很需要的时候。

权力的类型:强迫权力(惩罚)、奖赏权力(奖赏)、合理权力(权威、公平、社会责任等)、专家权力(专业知识)、信息权力(信息)、参照权力(尊重和爱恋)。

权力的结果:当现代夫妻平等地分享他们的决策权时,他们就会感到更加幸福,冲突和问题更少,更不可能离婚。与之相对,不平等婚姻中的夫妻一方比另一方更有权,他们更不幸福,冲突和问题更多,更容易离婚。

权力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当人们彼此关照,并想维持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时,他们就会变得仁慈;他们关心伴侣的幸福,并利用他们的影响来提升伴侣以及自己的幸福;消极的一面,有些人(大部分是男性)努力想成为他们亲密关系中的胜利者,他们往往是控制欲强、刚愎自用的人,其伴侣通常不幸福。

伴侣暴力的种类:情境性伴侣暴力,当伴侣双方都变得愤怒,都陷于特定争执时,就会发生SCV,所以它只是偶尔发作,通常比较温和,不太可能升级为严重威胁生命的身体攻击。

亲密恐吓,即伴侣一方把暴力作为控制和压迫另一方的工具。

暴力的相关因素

SCV(自我控制的冲动失控)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引起伴侣一方或双方挫败或紧张不安的激发因素、使伴侣更有可能体验到暴力冲动的促动因素和鼓励伴侣戒除冲动行为的抑制因素。

激发因素:一方或双方的争吵、令人嫉妒的事件、过去或现在的背叛、真实或臆想的拒绝等。

促动因素:如各题生命早期目睹的父母之间的暴力;长期接触太多攻击性媒介如电影、游戏;个人特征比如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沟通技能低下的伴侣;依恋类型不匹配的伴侣(回避亲密高男和忧虑背弃高女);环境上有工作、学习压力、闷热嘈杂的环境等。

抑制因素:①在倡导男女平等的文化里暴力不太可能发生。

          ②性格层面的自控能力,能控制自己冲动的人收到挑衅较少有暴力现象。

受害者不离开的原因:①她们不离开是因为尽管存在虐待,她们并不认为离开对她们更有好处。②个体在亲密关系的任何投入都将化为乌有,替代伴侣貌似也很黯淡。③个体的经济状况也很重要。④害怕发生更为严重的暴力。⑤忧虑被弃高的女性容易被占有欲和控制欲强的男性所吸引,荒谬的是,这种依恋类型的女性在过去遭遇的心理虐待越多,就越偏爱施虐的男性。

第十三章  亲密关系的解体与消亡
离婚率增加的原因(可能):

①与过去相比我们对婚姻持有不同、更高要求的期望。人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可能把婚姻看成是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途径。婚姻理应是玩乐,而不是任务;理应让人兴奋,而不是常规;理应充满激情,而不是温情。

②女性越来越多地加入劳动力大军,貌似增加了家庭冲突,使女性更可能得到吸引人的新爱侣,并且减少了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性别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女性逐渐地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更加果断和自立,许多夫妻正在更公平地分担家庭责任。PS:伴侣双方唯一一次都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幸福感是在家务平均分配的时候。

③ 随意的同居削弱了婚姻的承诺。随意的同居看来会导致:(1)对婚姻制度的不尊重;(2)对婚姻结果的不利期望;(3)更强烈的离婚意愿。

④由于某些原因,西方文化变得越来越具有个人主义色彩,人们与身边之人的联系较过去更少。与社区联系较少的人更少受到社区规范的影响,而社区规范是阻遏离婚的重要因素。

⑤我们对离婚的知觉也不如过去那样带有负面色彩。离婚过去常常被视为可耻的失败,儿现在人们认为离婚是应对糟糕婚姻更合理、更理想的办法。

⑥离婚在一代代相传。离异家庭的儿童对婚姻持有不太积极的看法,当他们开始恋爱时,对伴侣更缺乏信任;因此,与家庭完好的同龄人相比,他们不太确信婚姻的长久性。儿童从父母的教训中学会了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那些童年记忆中家庭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其婚姻一般也困难重重,痛苦不堪。

离婚的征兆

乔治·莱文杰的离婚的障碍模型关于影响关系破裂的三种因素:

①吸引力。

②个体拥有的替代选择。

③在亲密关系的周围存在着许多障碍,使得个体很难逃脱亲密关系;包括维持婚姻的法律和社会压力、宗教和道德约束等。

本杰明·卡尼和托马斯·布拉德伯里的不稳定婚姻的一般模型-婚姻的脆弱—应激—适应模型

导致离婚的三个因素:

持续的脆弱:这类脆弱(易受伤害性)可能包括个体成长家庭里的不幸经历、受教育程度低、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拙劣的社交技能或者对婚姻起反作用的态度。

应激的事件:偶尔的压力事件。

泰德·胡斯顿的亲密关系适应过程(PAIR)项目结果,在PAIR项目中,仅仅13年之后,35%的夫妻就离了婚,另外20%的夫妻不幸福;只有45%的夫妻的婚姻可以说是幸福的,但即便是他们也并不如刚结婚时那般满足和恩爱。

可能的原因①持续的脆弱——认为那些注定不满足的夫妻比起那些婚姻最终成功的夫妻,在婚姻一开始就爱意不足,彼此矛盾重重。这一解释即持续的动力(enduring dynamics)模型。

可能的原因②突现的危难(emergent distress)模型,它提出最终毁灭伴侣的问题行为始于结婚之后。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夫妻陷入婚后日益增加的冲突和否定的覆辙之中,而这些在婚姻开始时并不存在。

可能的原因③幻灭(disillusionment)模型。这种观点认为伴侣们在婚姻开始时,常常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有着美好、浪漫的看法,这是不切实际的乐观。

以上,有两种很好地符合了他们跟踪研究的婚姻结果,分别是持续的动力模型和幻灭模型。

不幸的夫妻在他们的婚姻一开始时就缺少爱意和温情,彼此对对方有着更多的矛盾情感和负面态度;某些夫妻在婚姻的头一年,婚姻满意度的下降要比其他夫妻更急剧和显著,他们是最容易离婚的夫妻。

总结影响婚姻结果的三大因素:

①文化规范和其他变量确定了婚姻发生的基础,是最广泛的影响因素。如无过错离婚法。

②个人背景,即家人和朋友的社交圈以及我们居住的邻里环境。比如与许多有趣的男同事一起工作的女性比那些居家不上班的女性更容易离婚。

③关系背景,指伴侣们通过对彼此的知觉和互动缔造的亲密环境。比如两人经常打闹,或者时常冷战。

与婚前伴侣分手关系解体的区别

①分手的意图是否明了:分手前严明或者是间接回避以结束关系。

②个体分手是指向他人还是指向自己(设法保护伴侣还是自私的宣泄感情比如躲避接触甚至更极端的故意做出不端行为致使伴侣分手)。

③个体的不满逐渐或突然发作。

④结束亲密关系的个人或共同愿望。

⑤个体退出亲密关系时的迅速或拖延特征。多数情况下,人们在成功退出关系前都要伪装好几次,以掩饰自己的虚伪。

⑥是否有修复关系的企图。

结束亲密关系前的表现形式:①当伴侣一方对亲密关系感到厌倦并开始注意其他人时,结束关系的过程通常就已经开始了。②该伴侣变得冷漠,感情投入更少,这往往在最初会引起修复关系并恢复关系原貌的努力。③然而,当伴侣双方共处的时间更少,并且缺乏兴趣时,分手的念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④接着又继续讨论关系,双方同意再次努力解决问题,但他们又注意到其他替代选择,伴侣变得更加退避。⑤他们开始注意其他人,但是接着产生了重归旧好的短暂愿望,随后被内心呼唤放弃的深思熟虑所取代。⑥他们在心理上已做好准备,然后分手。

离婚前的五个阶段(史蒂夫·达克):

①个人阶段:伴侣一方变得不满意,经常感到沮丧和不悦。

②双人阶段:不幸福的伴侣表露出他/她的不满。接着或许会出现旷日弥久的协商、对峙或者尝试适应,这阶段常见的情感包括震惊、愤怒、伤害,有时还会出现解脱感。

③社交阶段:伴侣们公开宣扬他们的苦恼,向家人和朋友解释他们自己的遭遇,并寻求支持和理解。

④善后阶段:哀痛减少,伴侣开始通过认知加工克服他们的失败,并丢弃过去的伴侣关系。重新修正、整理记忆,创造出可接受的关系历程故事(即“叙述”)。

⑤复兴阶段:已离婚的“伴侣”作为单身重新进入社交生活,常常告诉别人他们的经验已经改变了他们,现在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比如有些女性会说“再也不相信男人了”或“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云云。

接触亲密关系的方式对两人今后感情的影响:人们解除他们伴侣关系的方式有可能影响他们今后对待彼此的感情。一般而言,伴侣如果没有机会识别和讨论不满的原因,则会对彼此持有不太积极的情感,在分手后也不太可能保持联系,而讨论了这些困难的伴侣则要好得多。

关于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离婚发生在低冲突家庭时,儿童过得不顺,但当家庭存在很多矛盾而父母又不离婚时他们甚至更加糟糕。

如果儿童能够在离婚后维持与父母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不太会受到离婚的影响。

第十四章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
本章目的:伴侣如何持续他们的满意度,如何干预以恢复止步不前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提升:保持忠诚、保持满足。

预防性维持:预防和关系提升项目,这类培训至少一段时间有一定的作用。

婚姻治疗:一旦婚姻出现了真正的问题,可能就需要更深入的干预。

各种疗法有以下三种区别:

:(1)它们侧重问题行为、思维还是情感;(2)它们侧重婚姻问题源于个体的易受伤害性还是夫妻之间的交往;(3)它们强调婚姻苦恼的根源是已往的事件还是当前的困境。

夫妻行为治疗(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BCT):大部分时间,不幸福的夫妻不能和颜悦色地彼此相对,夫妻行为治疗鼓励他们成为更愉快和有价值的伴侣。比如引导双方在某一天去按照另一方的要求来行动以表示关切和善意。

夫妻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CBCT):试图改变伴侣们思考和评价他们伴侣关系的各个方面。这种治疗强调夫妻们的选择性注意,也就是让双方期望合理化,归因合理化,双方留意彼此的优点,忽略一些小毛病,公平善意理性的认识彼此,而不存在过高的奢望或者过于理想化的心态。

夫妻行为整合治疗(integrative 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IBCT):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伴侣们对不可避免的烦心之事采取适应性的情绪反应。

①夫妻们要学会不带任何责备或怨恨地表达他们的痛苦和弱点,否则会使得伴侣采取防卫姿势。

②夫妻们还要学会用统一的超然态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种理智地看待问题的视角可以平息情绪,帮助夫妻们冷静而客观地理解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③夫妻们要描述引起挫折感的事件,辨别该事件的触发源,同时要避免这类事件通常引起的负面情绪。

④在宽容性建构中,当问题行为发生时,夫妻们要学会不再敏感,反应不再激烈;在治疗期间要排演和分析负面的交往模式,鼓励伴侣们真正放弃改变对方任何令自己讨厌的事情。

以上三种行为疗法:BCT试图改变夫妻的行为,而CBCT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认知,IBCT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情绪。

情绪中心的夫妻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EFCT):起源于依恋理论,EFCT通过增进伴侣的依恋安全努力改善亲密关系。EFCT认为人们需要情绪安全,并会向他们的配偶寻求情绪安全,但如果伴侣一方不能有效地得到保证和接纳,并且伴侣另一方以负面方式反应,沮丧和苦恼就应运而生。最普通的现象是,想要得到更多注意和关爱的伴侣却以一种看似挑剔和责备别人的方式来索求,伴侣另一方的反应当然是躲避得越远越好。伴侣双方都得不到安慰,也没有人幸福,并且这种可憎的索求和退避循环可能会不断加剧。

EFCT包括三个阶段:

①识别出沟通中存在问题的冲突模式,鼓励夫妻们把自己视为团结在一起与共同敌人战斗的合作者;治疗师还帮助夫妻们探察没有得到满足的接纳和安全需要,正是它们激起了夫妻冲突。

②伴侣们开始建立有建设性的交往新模式,承认对方的需要并提供更多的保证和安慰。

③伴侣们排演和加强他们对彼此的应答性,依靠新建立的安全感无畏地寻找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法。

结语:研究者要求100对婚龄持续了45年的满意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Lauer et al.,1990),他们的回答是:

● 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长期的承诺和忠诚;

● 幽默感非常有益于婚姻;

● 他们非常相似,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意见;

● 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