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06 07:45:3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

(一)何为门阀政治?
是指世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出现的皇权政治的表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来自于皇权政治,又逐步归于皇权政治。很多人认为东晋和南朝,都是门阀政治的时代。实际上真正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不存在于南朝。一句“王与马共天下”就是最好的解释,形成“祭在司马、政在士族”的百年格局。
政治上:发端于琅玡王氏王导、王敦兄弟与司马睿渡江立业于江左,开启“东晋”政权,门阀士族势力平行于皇权或超越于皇权;终于太原王氏两支脉系的覆灭,为南朝皇权政治所代替。
意识形态:由儒入玄。(出入玄儒,内圣外王。)
经济基础:大田庄产业(山川与耕地相连的多种经营,具有比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军事基础:方镇,流民帅与流民
形成原因:士族专兵和皇权不振
主要构成: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这里指高层当权世族,亦即本书讲解门阀士族)、次等士族(北府武将、旧族门户里的晚渡江者等,东晋末期反对门阀士族垄断政权而进入历史舞台)、吴姓士族(世居三吴地区的士族,政治上未进入国都建业圈,经济上坚守既得利益)
(二)百年门阀政治中的大家族及其代表人物
西晋经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左。
①第一大士族为琅玡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敦。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常征讨长江上游,一为政,一为军。
②替之为颍川庾家,代表人物庾亮、庾怿。庾氏兴于江左主要是由于联姻帝室的家族关系和庾亮出入儒玄的个人素质。
晋元帝以来,在皇帝与门阀士族,宗室诸王与门阀士族,礼法旧门与门阀士族, 流民帅与门阀士族的斗争中一般以门阀士族胜利告终。士族门阀在维护固有利益时存在一致对外性。同时,士族与士族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门户矛盾,庾家与王家对江州的激烈争夺可证实这一点,其中包括王允之的逝世和庾冰、庾翼相继死亡,前者是琅琊王氏由权力顶峰转衰的标识,后者颍川庾家势力骤减的原因。
以上内部因素,加之外部北方后赵盛极而衰,东晋政局得以“永和安定”(简文帝名于玄学清谈)。
③谯郡龙亢桓氏,代表人物桓温。桓温三次北伐,入建康、废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桓温一生持重,预取先于,一步分作几步走。
而司马昱简文帝的遗诏问题上,有三种意见:桓温希望简文帝禅位于己、司马皇室希望桓温依周公居摄后当“复子明辟”、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不允许桓温移鼎亦不准据摄,两大士族力抗桓温,延续晋室王朝。
④陈郡谢氏,代表人物很多:谢鲲、谢尚、谢安等等。谢氏家族得以在东晋地位上升经历了谢鲲的由儒入玄;不同于当时世家子弟不事武职,谢尚军队历练丰富,既在北伐中于邺城得传国玺,又于寿春采拾中原乐人以备太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谢尚能力之强;真正使谢氏成为江左最高门第之一的,是谢安。一阻桓温九锡之请,扭转朝局;二是淝水之战的卓越功勋。谢氏的门风谦退、不妄生事端特点明显,主动让出中枢相权和北府兵权。而当谢玄解开驾东归以致于死,标志谢氏门户越过了其发展的顶点。
而需要说明的是桓温死后桓氏家族代表物是桓冲,也是谢安主要对手。在面对前秦苻坚南侵之危险时,两人虽各处西线、东线抗敌,但纷纷以亲信争夺江州刺史,可见门阀斗争之激烈。
⑤太原王氏,影响东晋政局时间在淝水战后到桓玄之叛的约二十年间。代表人物分家族两支:王蕴之子王恭、之女适孝武帝,为皇权拥护者;王坦之之子王国宝,之子王忱等、之女嫁会稽王司马道子,为相权拥护者。前者被倒戈的刘牢之斩灭,后者只剩王愉一人被刘裕诛杀。至此门阀政治终场。
东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以上五大世家,只有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长时间的复杂冲突中没有受到集中性的大规模的毁灭性打击,得以绵延。后世所称的“王谢堂前燕”既为五朝门第之王姓、谢姓之人。
东晋门阀政治,重门第且兼重人物。重宗族利益而不着眼于家庭,因而士族在选择挑大梁者时慎而敏,不专重嫡嗣,以图光大门第。家族之间,婚和宦是重要途径。因此,世家大族之间的斗争常常亦是翁婿、兄弟、姑嫂等亲戚之间的站队。

(三)关于军事与地理
方镇,门阀士族在权力方面的体现与分配。配合长江地理位置更为清楚:荆州、粱州在上游,徐州、兖州、扬州在下游,中间地带为豫州和江州。上游门第较高者居江陵(荆州),而位低且有武力者居襄阳;下游门第高者居建康(南京),而门第低且有武者居京口。门阀之间的斗争在军事上就体现在各自占有方镇上。
在所有的方镇中,需要特别介绍京口,内镇优重,郗鉴在此长期经营,谢玄在此创建北府兵,既可以控制三吴、抵御海盗,又具有最重要的拱卫京师的职能,可以说是得京口者,得建康。
流民和流民帅一直是江左政权需要处理的问题,既需要流民为兵、流民帅为将,又有门阀士族对其身份的轻蔑和对其武装力量的担忧。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因其身份特殊,需谨慎对待,如郗鉴以流民帅的地位,为晋明帝引流民兵平王敦之乱;庾亮一意孤行,征召流民帅苏峻入朝被拒后酿成苏峻之乱。
(四)如何跳出时代、阶级和民族之囿?
作者田余庆先生认为淝水之战具有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得双重性质,主要是民族入侵之战。
前秦失败的原因在于时机不正确、条件不成熟。彼时,苻坚有灭吴之战作为淝水战的战略蓝图,又肩负统一的历史传统对人起的强制作用(统一了北方的人迟早要发动南进战争),所以毅然发起南下战争。但当时北方民族融合发展不到相应水平,又未积蓄到一定的统一南方的力量,氐苻氏的失败是必然,北方各民族要发展、酝酿出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并逐步统一北部后才具有一定基础。不以统治者一人汉化程度评判、不因大部分人群而定,而是兼顾整个民族的大融合,这需要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来完成。
士族门阀的选择也具有时代和阶级局面性。永嘉之乱后选择留在黄河以北的士族旧门,历经十六国和北朝,维持了较为保守的门风,重儒家传学,重聚族而居,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能保持固有势力。不过亦有一些士族在此期间消失在历史中了。而选择南渡的士族有的扬名显世、彪炳史册,却无强大的宗族和土著根基,一旦政局变化,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江左入隋,昔日繁华只余下耸立的石头城和建康残迹了。
以上,如何跳出时代、阶级和民族的囿于?我认为读史。
(五)田余庆先生之伟大
田先生饱读经史子集,本书中引用的文献多见于《通鉴》、《太平御览》、《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和《晋书》、《宋书》、《魏书》、《南齐书》等二十四史,稍小众的如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于慎行的《谷山比麈》亦有所引。
旁征博引,论证观点。他既推崇陈寅恪先生(p. 301),又在大家之言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将陈先生提出的侨姓北府为次等士族概念拓展至还应该包括一些旧族门户之晚渡者如杨佺期、卢循等人;同时,善提出自己观点并加以论证,比如认为陈寅恪先生在《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一文中从袁绍、曹操交争看到社会阶层高低差别的实质是卓越之见,但若贯穿几十年后的司马氏和曹氏之争是忽视了曹氏业已转化为皇权这一本质实际;田先生常拓展细节知识,以余英时先生的《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论证学术思想演变与政治演变很有关系;在本书中,田先生长于逻辑推理和以相关人物史料补推士族门阀中缺失的族谱人物,比如桓温庙祭不及于祖的大异常下掩盖的桓范被诛、桓氏成为邢家的过往。
最后,田余庆先生的人民历史观送给大家:
历史运动中的胜利者,不是这一胡族或那一胡族,也不是江左的门阀土族或次等士族。历史运动过程完结,它们也统统从历史上消失了。留下来的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产,是江南广阔的土地开发和精致的文化创造,是北方普遍的民族进步和宏伟的民族融合。这些才是人民的业绩和历史的核心,而人民的业绩和历史的核心,又要通过历史现象的纷纭变化才能完成,才能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