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汴京之围》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0-22 07:59:3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汴京之围》读后感

似乎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盛衰更迭都是一部血泪史,而置身其中的平民百姓才是被时代潮流裹挟的牺牲品,命运被他人掌握,无从挣脱,无一例外。而历史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侵略与防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历朝历代均是如此。提及宋朝靖康之变,耳畔不由萦绕岳飞那首荡气回肠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我读书其实一直有一个习惯,从封面到封底,逐字逐句,一字不落的读完全书,才算是看过了,这本史书,是我仔细读过的为数不多的历史书,咬牙切齿读完了全书。竟满腔都是悲愤、恨意与无可奈何。而后我的确感慨万千,陷于思考,以期找到以史镜鉴的意义。
宋朝放置于我国历史长河之中,实属于一个繁荣富庶的朝代,经济活跃,儒学复兴,史学家陈寅恪曾如此评价宋朝的文化地位:“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宋朝。”甚至西方史学界也认为宋朝是我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曾记得有人问过我,如果可以穿越回过去,你最想去哪个朝代?我也曾毫不犹豫回道,当然是宋朝。比起唐诗格律的工整、元曲的松散,我其实更喜欢宋词的璀璨,是那种切切而深入的热爱。犹记那段曾为宋词疯狂过的校园时光,我喜欢晏殊,一个孤独的宰相真实的情感,“斜阳独倚西楼,”喜欢欧阳修,“月上枊梢头,人约黄昏后”喜欢豪放诗人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感怀,喜欢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的深情,喜欢枊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喜欢辛弃疾的“仗剑归来,英雄仍是少年”的意气风发,喜欢陆游爱唐婉,最喜欢的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与《一剪梅》是这许多年仍可以随口而出的背诵。而就是这美好如画的朝代,从盛世到消亡只用了三年,所以居安思危,应该刻进我们的生活警戒中,日常检新。
每个偶然的背后其实是必然,而靖康之变的背后,亦有很多必然的影子。
古代皇权世袭的弊端
从最初的宋徽宗到后来其子宋钦宗,他们都是时代牺牲品,最悲伤的是生在帝王家,而当皇帝也并非他们真正想选择的职业,但是被迫上位。让一个艺术家与文学家来参与政治谋略,治理天下,本就是个笑话,但是没得选,所以,悲剧一早就注定。我想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俩应该都不会选择当皇帝吧,如果宋徽宗不是一个皇帝该多好,好好专注做一个书法家,也不会有后面的颠沛流离,与尊严尽失。或者让一个真正心怀韬略的人来治国,事情会不会不一样?仁宗的无为而治,宋朝步入鼎盛成为历史上最值得怀念的时代,而后面的徽宗与仁宗都曾很用力,但依旧亡国,可见用人之长,无论在职场还是治国都将意义非凡。
背道而驰的帝国契约精神
说起谈判,仁宗期间也有西夏与辽国来犯,但是仁宗也选择了谈判,用财物来消除和避免战争,他认为与其生灵涂炭,还是选择轻财物,两害相较取其轻,所以他以诚信与契约精神维持了大宋42年的盛世。但在后面徽宗与钦宗同样面临金国侵略也同样期望以谈判来解决,结果却大相径庭。一方面谈判,就条件方面没有好好准备,甚至对国内的黄金储备没有足够的评估,同时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好的助手,去将谈判所签的条约按质保量的执行下去,而是左右摇摆,投机取巧,犹柔寡断,一边签割地赔偿协议,一边悄悄准备偷袭,完全无视诚信,一而再,再而三,终至对外信誉尽失,而对内又穷凶恶极,真所谓外忧内患,人心离散。更有甚的是,期间也屡屡出现一些忠心爱国者,诸如郭药师,诸如李纲,但终于还是被各种不信任给灭了,成为了敌人。真所谓,耻辱的不只是金国侵略中原的做法,更是宋朝在面对侵略时的做法。让所有人无法苟同。
刘润在《底层逻辑》上曾说过:“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这句话它不应是一个祈使句,更应该是一个人行为的指南,也应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放之四海皆适用之,我们的一生,都是赢得信任的一生,而信任,在利益面前犹见高下。所以,靖康之难,输在背信弃义,输在践踏诚信,违背契约。所以历史给了一个沉痛的教训,一个王朝灰飞烟灭。也给了一个启示:信用很值钱,很珍贵、很稀缺,关键时可保命,亦可救国,所以,别轻易丢了诚信,尤其别因为小利,而丢了大局。
当然,靖康之耻,让人意难平,是历史的一个污点,沉重,沉痛。应引以为鉴,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