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了不起的我》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4-02 08:11:2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了不起的我》有感

“十里春风不如你”,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真的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不久前,我有机会读到它,我一连读了两遍。这是一本谈自我发展的书。
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强烈的共鸣,它能解释我曾有过的某些病态心理,同时,它又指导着我如何更好地活着。
观点一:你不重要,你与这个世界如何互动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这个观点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的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在《了不起的我》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当他的老师来检查时,并没有给予他表扬和鼓励,反而是挑剔和批评,他非常沮丧。
后来,老师的一句话让他释怀:你不是来求安慰的,你是来学技能的。很多时候,我们很像这个年轻人,会很在乎自己的面子、身份、地位、学历……而忘记了自己在当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在《了不起的我》中,作者陈海贤多次强调目标的重要。当一个人心里有了目标,他会改变与他人和世界互动的方式。因为对目标的专注,他会忽略他人传递过来的与目标无关的东西,负面情绪也好,负面评价也好……都影响不了他。
我曾经特别在意他人看待我的小学老师身份。不管是家人还是亲朋,当他们谈起我这个研究生在教小学时。我常觉得人家的眼神里、话语里满是瞧不起。我心里又难受又自卑。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在小学任教,没有职业认同,也找不到归属感。我在家人面前无比羞愧,在我那些研究生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那是一段行尸走肉的黑暗时光。我无数次在黑暗里呼喊求救,却没有任何回应……
那时,我过得特别不好,也觉得他人对我也不好。
那时,我是个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目标的人。
今天,我已不太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我的小学老师身份。他人如何看待我那是他的事,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我有了目标,我每天活在我的目标中,忙得不亦乐乎,忙得没有时间去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我。我只想着如何实现我的目标,然后围绕着目标如何与他人和世界有效地互动。这真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这是我期待中活着的日常状态。我多么开心,我活成了我理想中的样子。
第二个方面指的是你与周围人如何真实地互动。
当一个人心理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时,他无法与周围的人真实的互动。
他会让自己活在各种是非和爱恨情仇中。或者说,他是僵固的、静止的,他的世界是不流动的。他的世界很多时候只有“我”“我的”。
正是具体而明确的目标推动人际交往中真实的互动。
苗旭峰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些事,表面上看,是别人不对;实际上,是个人思维模式的问题。换个思考方式,处理结果就不一样了,过去了就不要纠结。她这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庸人眼里是一堆是非,一堆爱恨情仇,而志在成功的人眼里,只有目标。”
而“志在成功的人”,就是那内心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的人。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他能超越是非和爱恨情仇,超越身份地位,超越学历背景……他与人真实地互动,不带丝毫矫情、无奈,不惧冷眼、嘲笑、拒绝。
他因这目标而入“无我之境”。
观点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即两分法,意思是:我们只能控制我们能控制的,我们需接纳我们不能控制的。
课题分离适合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就拿人终会有一死来说,死,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接纳这个事实。
但我们可以控制在活着的每一天里如何活着。有的人选择这样活,有的人选择那样活。这些是可以控制的。
老二得化脓性扁桃体炎那几年,我无比焦虑,他每次生病,总是担心他活不了。我的头发瞬间白了很多。那时我还不懂课题分离。现在,老二生病时,我会很快放下焦虑,我知道:我只能控制我能控制的,必须接纳我不能控制的。
课堂分离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把握不好尺度。我们总是喜欢管别人的事,或者我们把应该自己负责的事却要求别人来负责。等等。
曾经,在人际交往中,我会存在一些困惑。有时我觉得我对某人挺好,也希望某人对我同等好,如果不能达到我的期待,我会觉得挺别扭。现在我则会想,我怎么对他,那是我的事;他怎么对我,那是他的事。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就可以了。
课题分离特别适用于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在家里的一些事情上,我与家里老人总会有一些看法不一样。因为看法不一样,采取的行动不一样。造成的后果不一样。因此,常会引起情感纠葛。
有一次,我妈妈牙齿痛,我劝她去看看医生吧。但妈妈认为看医生太贵,怕花钱,也许忍忍就好了。我说:身体要紧,钱没那么重要。但是妈妈坚持不肯去看医生,硬要在家里忍着牙痛。
之前,我会各种发动七大姑八大姨对她各种规劝,或者对她软硬兼施逼迫她去看医生。如果我没让妈妈成功地去看医生,我会有负罪感,就好像这是我的错,是我对妈妈不孝顺。
现在,我则会平静地处理:妈妈去不去看医生,那是她的事,我已经劝过她了。如果她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及时去看医生,我会尽心陪伴,为她花钱。
观点三: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是接纳关系中的限制
在那么多年的教育学习中,我并没有学到如何处理亲密关系。读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让我对亲密关系的建立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健康的亲密关系中,最关键的是承诺:不管对方如何对我,我都会对他好;我接纳亲密关系中他带给我的福利,也接纳亲密关系中他带给我的限制……
后来我想,接纳关系中的限制不仅仅适合亲密关系,也适合一般的人际关系。
我之前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我享受了关系带给我的福利,却拒绝它带给我的限制。因此,我总有不安全感,这段关系也无法深入发展。
观点四:习得性无助和“近的思维”
这里我想谈的是我的抑郁史。抑郁症患者最大的遭遇是“习得性无助”,对照这个标准,我曾有过漫长的抑郁史。
进入大学前夕,因为突然发生了某件事,我又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这件事。这件事又是如此隐私。我多次向我最亲的人求助,他们不但不给我出谋划策,还让我遭遇巨大的排挤和偏见。最终导致我无法向人求助。这件事带给我巨大的恐惧和焦虑,我开始遭遇习得性无助。我逐渐陷入焦虑和抑郁。
幸好,在大学一年级时,我把这件很隐私的事讲给我的一个室友听。她包容我,真心理解我,听我倾诉。
现在想来,我是多么幸运。我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情商、智商、能力、品行都很了不起的室友。她后来考入北师大,又留学美国。现在在江浙一所高校任教。她成了我心中的挚友。我当时遭遇了如此大的心理困境,幸好遇见了能力超强、又如此善良的她。我想,这是我的抑郁心里还不算严重的一个原因吧。
到广东工作之后,大学之初发生的那件事迎刃而解。我内心的习得性无助逐渐消失。虽然,我同时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遭遇更大的挫折、极端的无助,因为这些挫折都可以解决,它只是让我遭遇了暂时的无助。
所以,这些挫折虽对我的身心有伤害,但给予我的“福利”更多。有一天,我居然顿悟到幸福生活的真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活好每个当下,过好每个今天。
就这样慢慢地领悟,我的身心状态渐渐地恢复。挫折带来的难题我也一件件很好地解决。不知不觉,我将人生的低谷“反弹”成了人生的一个高峰。
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提到“近的思维”,也就是做好当下能做到的事,从当下我能做的事开始,从买菜、做饭、扫地、整理房间……从这些我能做的事情开始。
《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也提到“森田疗法”,即与问题共存。
“近的思维”即是疗愈自我的开始。我那时并不懂“近的思维”,但我却是这么做的。我那时也不懂“森田疗法”,但我却每天边生活,边与问题共存。
读《了不起的我》这本书,总是会想到我的过往人生,想起我曾走过的弯路,我曾遇到的贵人,想起我曾经历的挣扎,也想我曾活出的精彩……
“十里春风不如你”,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多么了不起的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