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钱从哪里来》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21 11:04:0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钱从哪里来》读后感


  每一本书,如同新长出的一双眼睛,带你看这个世界。

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便觉得格外新奇;有些,我模糊不清却有一鳞半爪的感知度(和书里的文字见解重叠,便有知己感觉),有些熟知却无法总结出来。

《钱从哪里来》这本书,如同一趟快速行进的BUS,带你看2022年以来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和潮流。

而我总是看不懂,需要有人带着去看。

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时代完全不同----{美}瑞.达利欧。

一,《岛链化的时代》带我们看清时势:

看清一个国家局势和地位,形成一些见解,这些见解总在有意无意中帮我们做决策的忙。

2008年,这一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政府尽力协同灭火,中国政府以“四万亿”刺激政策托住了全世界的需求之锚。这一年,中国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和辉煌中爆发的强大能量。这一年,全世界进入了一个中美共生的时代。

我们也一天天过着日子,也走过了2008年,对世界的见地和看法,却总是熟视无睹,还是靠别人文字提醒,才明白些。

在人类社会博弈中,“秩序”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强大的国家都在忙着重新树立安全秩序,金融秩序,外贸秩序的规则,而弱小国家只能服从!

历史的必然和偶然,在2022年交会成战争,疫情,通胀,形成了一个危机交织的动荡时代。
  数字化货币时代的来临,在这一节里你可以读懂些真相。

经济学家何凡当年给《嚣张的特权》写的推荐序:“在国际金融的地下室里,你可能找不到阴谋论的血衣。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秘密:货币即政治。从表面上看,货币无非是一种设计精巧的经济工具,但在历史火炬的照耀下,你就会看到,货币问题背后,是政治利益的博弈”。

不远处的三百年,近处百年的经济政治时势,也就这么多资讯知识点,看懂了,少些慌张。


二,这本书让我看清了知识的盲区:

读这本书,我才开始上心查阅相关概念,重温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影响,这个世界每天到底做了什么,谁说了算,为什么你总是世界垫底的那一族?对于货币加减利息,贸易逆顺差背后带来的影响,即使明白了概念,还是不会分析与应用,更多是被动等待别人的讲解和剖析。

突然想到了知识的几层效用:

经典式的千年颠仆不破的,
阅读,从而形成的一些见地,做为行动指南少踩坑的,
即时资讯,用过即扔的。

市面上的资讯供应量开始上去了,不懂的地方,谁都可以去百度,去刷视频,去AI,找解释找说法,而真知灼见却藏得比较深,需要努力去深挖去寻找。资讯也呈现阶层分化,越富有阶层,信息的精准纯净度越高,看清真相,行动起来有诸多避险保障力;穷人刚好相反。


“你相信的太多,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作者引用朱利安.阿桑奇这句话也打动了我。

你读了一本书,很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如果阅读了这个领域三五本经典著作,二三十篇经典或前沿文章,大概率你就会停下来思考其中的逻辑,脉络和演变过程,如果对相关领域进行更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很多散落的知识点就逐渐变成了一张拼图,随着阅读广度的拓宽,思考的深度会更深,这张拼图的面积也会扩张,触及很多之前自己想不到,别人也想得很少的问题。这就是所谓智慧,创意和分析能力的本质。

信息泛滥时代,穷人都在刷视频奶头乐,富人都在深层阅读和行动。

三,沉重的房子:

这一章节清楚地分析了中国房子这项资产---时代沉浮的来拢去脉,香帅像自家人一样真诚地告诉我们如何买,在哪里买。                                       

2000-2012年,中国房产等同于优质安全资产。
这个阶段,中国GDP平均增长率10%,房产回报率6%(一线城市回报率达13%)。一个国家高速城市化阶段,房产是优质的安全资产。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赶上这波行情购房的都是时代的幸运者。

2013-2021年,大城市房产是优质安全资产,小城市房产价格出现分化。
这个阶段,中国GDP降到6.55%,房产平均回报率4.87%(一线城市回报率达8.53%),中国的经济增长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转变。

2022以后,中国房产不再等同于优质安全资产。

四五线城市的家庭购房尽量买在学校周边或容易出租地方。

原来二三线城市的家庭尽量到省会城市买房,现在调整为到熟悉的社会网络圈所在地购买。毕竟看个病,办点事,聊个天,组个牌局,都要方便得多。

一线城市到城市的核心区,也就是人群密度最高,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见P103)---哪里人多热闹,钱就到哪去!

他山之石--房产商人日本三井成功转型故事。

以质取胜--城市化进入尾声,人口增速断崖式下降,宏观政策“房住不炒”的强调,房子的产品质量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优质物业,房子静音,并且预装了水循环恒温恒湿系统,养老楼盘,等等还是大受欢迎。

中国房地产不是无可救赎的黑铁时代,而是朴素的青铜时代,经得住高温炙烤,才能被浇铸成恒久流传的青铜制品~这段话,我相信。

读完房子这一节,当你再次购房时,基本无需外求,阅读自主建立起来的评判体系还是会起作用的。

这一节抄下来,情绪里有一种悲哀在流动,2000年前后,曾经劝过家里亲戚买房,直到25年后的今天仍然不曾拥有寸土房产,眼睁睁地看着被时代甩落,却无法扶立起来。

这25年来,中国房产悲欢离合的故事,哭笑跳闹,什么事都发生过。

四,中国的股市,短期看不清:

  想看清2022年的股票基金变化情况,阅读《你别无选择》这一节:可以看到中国基金经理们每天都是在忙着进进出出,从“含媒量”,“白马消费”,到“宁资产”的短平快时代。

2022年8月,一位知名基金经理的发言在业内流传:“我现在没啥框架,就是一门心思的想把净值跑得更快一些”。“现在我们是三无主义,无框架、无理念、无风格。我不再想用任何框架和理念束缚自己,什么能涨就买什么,什么能涨得更快就买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操作目的,都是为了给产品净值服务”

这样的行动方式与曾经阅读过的股票长期持有的价值理念相悖,不过,也没啥可挣扎的,毕竟自己不在股市里摸爬滚打。

五,毕业与就业:

这一节里,还是学到了东西:

疫情过后这几年,就业市场也是格外不景气,连博士生都出现就业饥慌,本科研究生送外卖的也有一把。高考报考志愿,开始出现,择校不如择专业,专业不如技能。因为技能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吃饭,能养家糊口的更实用的本领。天高地远的政治见解,军事见解,经济见解,不管多么精彩,只要不对当局起到决策作用,统统归于“天论”。对于经济寒冬时期---有固定薪酬者才有这样的闲谈资本。

于是,大家都开始务实起来,就连我写这篇读后感,心里都觉得浪费不起聊政治的时间。

在校学习的专业与就业工作不对板时,如何进行衔接?

工作是对多年各项所学的落地应用,是软实力与硬技能的结合,软实力包括说话(逻辑与妥贴度),办事(成事能力),外貌(干净顺眼),衣着(得体大方),心态(自信平静),处世为人的受欢迎度,无形的人格魅力。这些软实力踏入社会是不需要介绍却自带天成的,时时刻刻起着作用。这样的实力也不是几年就能学到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里从出生就开始熏陶实践的。


中国现阶段僵硬的教育体制与就业造就分裂性人格:高考时,只要要分数,哪管你软实力有几分,就业时,立即换了一幅面孔,立即直接要你的软实力。有一部分家庭父母格外尽职,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完善了孩子的人格教育,弥补了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这一类家庭的孩子到社会上工作就顺手得多!

我观察到2025年高考选择专业,宁可选择好就业的学科专业,也不选名声在外的学校,这种务实的偏离也提醒中国教育体制到了需要改善地步了。

  初始工作,软实力与自身气质性格符合时,硬实力的专业技能与在校所学不对板,能拿出当年高考的“拼命三郎”劲头,一般上再用2年时间,都可以攻克岗位上的专业技能。

软实力,加上勤勤恳恳的专业技能,再加上终身学习理念的快速自我更新力,处世为人的温暖大度肯加班肯吃亏的厚到,这几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在社会上立稳脚跟。

无法就业的学子一定在这几个环节掉了队:不愿意吃苦耐劳再回炉学习当下实际需求的硬技能,直接影响工作升阶;有些家庭教育跟不上,孩子到了社会上软实力漏洞大得根本就补不上,像一根失去水分的甘蔗,净是渣。

  这个章节,作者说得也透彻,极有启发性。

关于AI,引用拉森一段话:"我们进入了一个技术媚俗时代,只有破除人工智能的迷信,才能迎来真正的科学进步”。

知识的规律性,纯净度越高,越能降低迷茫。

慢慢阅读这本书,为你的理财决策更新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