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兄弟》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21 08:30:1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兄弟》读后感


【刘静专栏】

正确的出发都是走窄门——《兄弟》读后感

原创作者|刘静(江苏省徐州市郑集高级中学)

当代作家余华老师创作的长篇小说《兄弟》出版后,余华老师说,以为自己精心打造的,篇幅超过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反映大时代的小说《兄弟》会好评如潮,结果是骂声如雷!人们甚至接受不了写小男孩厕所偷窥这样普通的情节,并对此大骂特骂。有评论家甚至说,《兄弟》一本都卖不出去。余华老师调侃说,我只好自己买一本了,至少卖出去了一本。

对《兄弟》正面负面的评价都有,这本小说出版于2005年,我是在2022年,时隔17年之后阅读的。读后,仍然是感怀深切。我觉得《兄弟》思想内蕴是很超前的,因为他抓住的是人,人性的本质,在书写人。人只要还在生活,就能从这本书里照见自己。用余华老师的话说,我们阅读一本书,终极目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和这本书相遇,相知,从而经历书中人物的命运,照见自己,让自己更健康,去思考,从而修复自己的人性缺陷,越来越生活得幸福。我觉得这也是,通过阅读,和作者,书中人物,一起认知人生之苦,渡过人生之苦的一种一路修行吧!

《兄弟》分上下两部,上部是“文革”中的故事,下部是现在的故事。中间相隔四十年,但上下两部中,人们生活的环境确实是天翻地覆,迥然不同的。如余华老师所写:上部讲的就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故事就是下部讲的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的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上部,整体感觉是“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命运惨烈。”读的时候,心揪得紧紧的,一会就要哭一场。

下部,整体感觉是“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读的时候,觉得滑稽荒诞。一会就要大笑三声。

最后,合上书,百感交集,孤独到地球上只剩下我自己了。

好的小说家,都很会讲故事。但这个故事好,还不行,还得有感情,有哲理,有启发。伟大的小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只能看到,我的角度的那一部分。但,我得阐明态度。我认为《兄弟》是一本很有深度,内蕴很丰富的小说,很值得一读。

我和我的中学生朋友,分享我的阅读体验。

一、三情(亲情、爱情、友情)

亲情之一—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生在那里长在那里,还要落叶归根。故乡就是根,故乡的父母,亲族,就是最具有包容性的亲情一种。

宋凡平死后,一个破衣烂裳的白发苍苍的老农民,拉着一辆破旧的板车来接宋凡平的棺材,他要带儿子回家安葬。一路泥泞,他弯着腰,浑身颤抖,哭声也在颤抖,他艰难地把儿子拉回了他出生的村庄。衣着破烂的亲戚已经挖好了坟墓,把宋凡平安葬在了村口的一棵榆树下。

故乡的亲情是我们一生的依靠。我们从故乡里来,最终又要回到故乡里去。这种亲情,博大深沉,无限包容,犹如宋凡平的老父亲,无限接纳,默默承受痛苦,这是亲情的厚重。所以,不能,忘记故乡,不能忘记养育我们的人。要深沉地爱他们,故乡亲情,是我们永远的来处和去处。

亲情之二—父母之爱

李兰和宋凡平对两个孩子的爱。这是父母之爱,是家庭的亲情,这是我们一生的幸福源泉。他们爱两个孩子,照顾他们,带他们出去吃饭,父母的爱是伟大的。父母本身的美好品德也会成为照进孩子生命里的光。比如,宋凡平的坚强乐观,他的“古人的筷子”,让孩子们不要哭,要好好生活。这种亲情,源于基因,自不必多说。

亲情之三——兄弟

李光头和宋钢,他们是兄弟。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是自家人,他们有共同的爸爸妈妈,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在车站广场哭爸爸,等妈妈,一起拉爸爸妈妈的尸体回家安葬。太多的一起,他们是兄弟。这是亲人。即使生离死别,我们依然是兄弟。宋钢死了,李光头觉得地球上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了。

但兄弟亲情不同于故乡,父母。兄弟亲情,是可以分开的,但又紧密联系的。亲是亲,但你是你,我是我。这不是隔阂,是独立。小说中的人,不等于现实中的人,不能画等号。有人说,宋钢在水泥厂工作,弄坏了肺,为什么不找兄弟李光头要钱花?我觉得,这是说,兄弟亲情有。但你是自己,你得靠自己。兄弟亲情,不是解救自己的灵丹妙药。自己的罪和福都得自己受。兄弟亲情,更多是精神上的,不是救命稻草。宋钢的身体坏了,李光头后来的关心,也是无用的。现实中,我们没有有钱的兄弟。但也必须要自己做自己,就像宋钢,更多的是现实中人的无奈和必须要的坚强。

所以,兄弟亲情,是精神上的永远的兄弟。也是自己,分开后,自立自强,命运不同的,自我修行。

爱情

爱情之——李兰和宋凡平

这是让我最感动的一段爱情。

李兰受难时,宋凡平出现了。他帮助她,相识于危难之时。他像一道光,真汉子。有魄力有担当,他光明磊落,宠爱妻子。他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她,会爱孩子,一诺千金。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宋凡平乐观积极,一诺千金。他答应要去接李兰,就是死在车站了,还说着,我要去接我的妻子,我还没上车呢。他死后,李兰把他的尸体放到床上,为他擦洗干净,抱着他的尸体睡了一夜。他们的爱,让人流泪不止。李兰死后,也要和他埋葬在一起。他们是相知后,互相爱护。死后,互相陪伴。这是伟大的爱情。这也是苦难年代,一对夫妻对难得的幸福的珍惜。也让我们更珍惜自己的伴侣。

爱情之——林红和宋钢

宋钢对林红的爱,无微不至。他做饭,接林红回家。他们的爱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林红也爱宋钢。宋钢下岗后,他到处做“首席代理”,就是想多挣着钱,让林红过上好日子。他的身体坏掉了跟着周游去卖保健品,取出假体后,胸下面的化了脓的伤疤,也是他终其一生想让心爱的林红过上好日子的明证。林红对宋钢的爱,关心他的衣食住行,也不责备他赚不来钱。只是想和他在一起。这份爱,在此时还是很纯粹感人的。

林红和李光头在一起疯狂纵欲后,宋钢卧轨。她说,无论我做过什么,我一生爱过的人只有你一个。

爱情之——小关剪刀和他的女人

他们是互不嫌弃的天涯沦落人。虽然生活清苦,骂骂咧咧,但是互相爱护,不离不弃,他们是彼此苦难时最坚定的选择。也是余生相依相偎的唯一伴侣。

友情

友情之陶青

两个孩子在宋凡平的尸体旁边哭,他们用尖利的哭声把宋凡平脸上的苍蝇吓跑。宋钢把宋凡平脸上的血迹一片一片剥下来,他们看清了他们的爸爸,他们的鼻涕和眼泪甩在了一个围观的人的裤子和凉鞋上。那人就是众多观众中的一个,他就是陶青。

两个无助的孩子,抱着陶青的大腿,求他用板车,把宋凡平的尸体送回家。陶青,一边拉车,一边骂。善良是他,但时代的冷漠和暴躁也是他。他把宋凡平的尸体送回了家,他累得脑袋都歪了。孩子们说,你会有善报的。

后来,陶青照顾李光头到福利厂工作。李光头发达后,陶青也步步高升。这友情,固然有好人好报的因素,但,我觉得所有友情,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基于善良的有用。如果“无用”“无利”,友情恐怕也不能产生了。

友情之瘸傻聋瞎

李光头发财后,对瘸傻聋瞎的照顾,还有王冰棍和余拔牙的照顾,这是对友情的感恩图报。既是对别人不离不弃的回馈,也是社会良知的回归,也是小说反讽的需要。

二、生命之欲(情欲、物欲)

(一)对情欲的正视

在《兄弟》中,余华用荒诞夸张的手法把人们对情欲的渴望描写得可笑又丑陋。情欲是人的本能,本能就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却被极端地压抑与禁锢。物极必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金钱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心中的情欲欲望,人们不再避讳,而是走向了公开,甚至是放纵”,最后形成了一种全民式的狂欢。可这狂欢的背后终究还是人们心灵的空虚与理性的匮乏,狂欢过后,人们终将自食恶果。

小说中,李光头可以说是情欲的代表,他从小就在女厕所偷窥。发财后,他又举办所谓的处美人大赛,企图满足所谓的处女情结。他的情欲无限放纵。他也是情欲的永动机,这是理想化的。好比情欲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一样,我们加起来,就化作了李光头的放纵和超能力。

最终他放纵自己,弥补自己的遗憾。他睡了林红,这是情欲的堕落,林红也被李光头的情欲俘虏了,他们在放纵中迷失自我,陷入了无底深渊。其实,他们都不是彼此要的样子。情欲的放纵,追求的不是当初美好,而是欲望的沉沦。但人的本性,在过度压抑之后又过分被释放,人性就这样来回扭转。

一切欲望的放纵都显得荒诞而可笑。

当宋钢死后,尸体无法回家,林红和李光头正在情欲之中,认清彼此。李光头在情欲疯狂之后,武功尽废。而林红在情欲疯狂之后成了一群小姐的领头人——林姐。这就是他们的命运,这已经不单是余华赋予他们的命运,而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随着金钱与权力对人类世界的不断席卷,人们逐渐将道德搁置,作为本能的情欲被逐渐放纵。余华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已经完成的四部长篇小说,每一部的叙述发展都背离了我最初的构思,我努力在叙述中尊重人物,努力倾听他们自己的声音,这样他们就会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作家单方面强加给他们的人生。”

没有人能预知最终结局,李光头和林红都是我们的情欲的极端化身。在现实面前,人们每走一步,不过离荒诞虚无的深渊又进了一步而已。

那我们该怎么对待我们的情欲呢?

我想,分三个层面:

首先,正视情欲。有情欲是正常的。这是人的本能,说明我们很正常,是健康的生命体。

其次,不可过分压抑,压抑会导致变态。不可过分放纵。放纵会导致走向虚无的深渊,如李光头和林红。

最后,正确地引导、疏导自己。这也许是,看到余华老师对情欲荒诞化的讲述之后,给我们的启发吧。情欲要疏导。情欲只是人本能的一种,不可压抑,不可放纵。要正视,要疏导。自己修复自己。

(二)对物欲的追求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只求温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愈来愈大的物质欲望,让人们去追求金钱崇拜,直至人们的欲望逐渐走向扭曲。过度的金钱崇拜,让人们失去了从前的宁静与朴实。人性也变态扭曲到极致。

李光头挣钱很简单。他的物质欲望,从桑塔纳到奔驰宝马,从大房子到太空旅行。宋钢挣钱很艰难,从下岗到卖玉兰花,到搬运工,到得肺病,到隆胸,他的金钱欲望,把他逼得寸步难行。虽然是基于爱林红的金钱欲望。但这是以两个极端,来说明,人的价值是不可以用物质金钱来衡量的。李光头的物质价值,和宋钢的物质价值并不能相提并论。宋钢是我们普通人的无奈与运命。

宋钢对李光头是无价的,宋钢的身体尊严在金钱面前也没有价值。这是疯狂的扭曲和转变。得与失之间,孰轻孰重,人们终将在自己血淋淋的生活中得到答案。追求什么,追求到什么程度,付出什么,付出到什么程度,都值得深思。

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让李光头失去了宋钢,让宋钢失去了自己,让林红变的面目全非,让童铁匠们变的市侩又可笑。

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与社会的快速变化,人们的生活好像少了几分艰苦岁月里的充实与快乐,而“多了几分空虚与寂寞,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空虚,对于物质的欲望也不断走向荒谬”。在跨世纪的荒谬与空虚之中,人们渐渐忘记了从前的经历与追求,而这也导致了人们自我的不断丧失与心灵的逐渐异化。

三、荒诞与真实

余华老师也受到了卡夫卡的影响: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卡夫卡……一个夜晚读到了《乡村医生》。那部短篇使我大吃一惊。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成命运的一次恩赐……在我想象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

生活有时候是荒诞的,在真实和荒诞之间切换自如。作家用荒诞的形式,表达的都是生活的真实。而且,有时候真实的生活简直是超越了荒诞。所以,读下部的一些描述的时候,荒诞地可笑至极,又真实地令人疼痛窒息。

小说不等同于现实,现实比小说更荒诞而真实。我觉得,荒诞和真实其实是一体的,它们并不矛盾。

四、一些其它问题

1、暴力,死亡,血腥

余华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他说他和哥哥“经常在外面玩时,看到父亲做完手术后血淋淋地走出来,还看到护士把一桶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倒到池塘里”,而他在成年后又做了五年牙医.当他放弃原来的职业时,正是中国文学的解禁时期。他在早期的生活中看过太多血淋淋的东西,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充斥着大量的“鲜血”“死亡”等反传统的意象。余华在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所接受的现代思潮与他自身的经历相融合,形成了他极具特色的先锋写作风格。(刘百慧)

我想也是让我们变得不暴力,珍重生命,远离血腥,敬畏死亡,好好活着。从内心向善,以善为福报。

2、拉尸体

尊重死者,犹如他生前,还他好好去。要是看到了生前的喜怒哀乐,死后的安祥,对生者,是不是敬畏生命,思考人生的教育?

3、哭泣

哭泣的人很多,各种哭泣,我们读的时候也在哭泣,一直在哭泣。

4、西装

5、地球上,太空里的孤独感

李光头说:他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放在每天可以看见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的太空轨道上,宋钢就会永远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了。

李光头是我们,宋钢也是我们,他们是兄弟,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这几个问题还是要思考一下的,余华老师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有些作家误以为是作家创造了读者,其实相反,是读者创造了作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阅读趣味必然发生变化。”读者阅读也是小说的创作的过程,在阅读里照见自我,反思社会,人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