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3-20 08:30:18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


一、词句累积

1.形诸词色

释义:在言语神情上都表现出来。

例句:他的慌张形诸词色。

原文:

2.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原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出自宋朝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例句:他们两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镇上的人总是避而远之。

原文:

(这里有个补充:沆瀣一气原指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沆瀣本指夏天夜间的露气和水气,后来之所以变成了与蛇鼠一窝狼狈为奸一样的贬义词,是因为一个关于崔沆和崔瀣的成语故事,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但是如果作者在这里想用沆瀣一气的后义来表达方鸿渐与春天的春景风光情绪同化,那么是否会不太解释的通?我个人觉得可能是用原义,即水汽相连的意思,有融和同化的含义,但是也不排除作者这里就是用贬义词来讽刺。此处存疑。)

二、段落鉴赏

1.一段很绝妙高超的沈氏夫妇形象描写

    沈氏夫妇一出场,并无详细的外貌描写与身份地位的描写。钱老抓住了几处细节:沈太太呛鼻的香臭味儿(类似于劣质香水混合了浓烈的狐臭味儿),沈太太半洋半中的姿态和夸张的五官描写(学洋人假模假样的姿态),沈先生“多而快像嘴里在泻肚子下痢”的话。

      这段描写足以体现出钱钟书先生的文笔之高超,眼光之辛辣。丑陋可笑的形象不加修饰的跃然纸上,甚至没有作者自己主观的感情输出,只是只言片语最简单的客观叙述,我们读者就不禁对这两个形象产生了心理上的厌恶。

      这也体现了一些基础的文学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并非专业,些许拙见)。比如说在写小说时不要着重于肤浅的外貌和社会地位,而要抓住描写对象的重要特点,能一针见血的塑造起人物立体感的特点。

      比如沈太太难闻的气味,比她的身材比她的口音比她的动作更能展现出她的“特色”来,这个表达方式其实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训练过。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红领巾,红马甲…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马甲是常见的志愿者的标志,我们用这个标志性的物件代替一个群体。

造句就是:红马甲们在夏天的烈日下忙碌着,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游客。

这样的用法很多作家都用过,比如鲁迅的经典名篇《故乡》(请原谅我读书太少只能举得出这最有名的例子来)


这段《故乡》里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写也是相当的经典绝妙,以至于很多年后我回忆起豆腐西施来也并不记得她姓杨,但那“圆规”的比喻倒是深深刻进脑海里。

      鲁迅先生上来就给杨二嫂一个特点描写,“圆规”一样细长的腿。其实这里肯定是夸张的啦,但是越是这样的夸张越是有文学效果,所以在后文里,鲁迅先生直接用“圆规”来代替人物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其实大家有没有觉得挺搞笑的,鲁迅先生把杨二嫂比作圆规也好,钱钟书先生描绘的有狐臭味儿的沈太太也好,他们的形象自然不太好看,但是又挺滑稽的。这种滑稽的丑角能描绘的活灵活现,是很难的本事。很多大作家的文学作品里也塑造了不少这样的形象,希望能在以后的阅读中遇见。

      既然扯远了就想再多补充一个我以前的一个自己的见解,在初中的偶然的一次美术课上,我忽然发现人物形象的描写和绘画也有相连通之处。那次美术课的要求是画夸张的漫画人物: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夸张人物漫画的特点就是夸张的放大人物的某一个细节,比如他的发型,比如他的牙齿等等。
     我心想这不与人物形象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吗?点面结合,恰到好处的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但是我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简易技巧实施起来的困难之处,那就是怎么才能像钱钟书鲁迅先生他们这样的大家准确的抓住人物的特点呢?这属实还是要考验一个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的,能想出气味和圆规一样的腿真是厉害!

2.​再次让我感叹的超前的观点
      钱钟书先生真的太厉害了,我匮乏贫瘠的词汇一点都配不上赞美他思想和词句的高超。已经见识过了钱老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描写后,我们来看看钱老的观点。此处的“第三性”虽还不妥当,但已经体现出跨性别主义者的概念,大家最近网上都在说2023的紫微星是觉醒的千千万万的女性,我深感伟大,在那个时代,有超群和卓越见地的钱钟书先生已经开始重视和展望这个设想(其实不仅仅他,那个时代的作家真的很伟大,很多超前观念的作家都对女性觉醒进行了刻画)。
      我们不是真的在乎“男女两性的分别”是否会成为历史上的名词,我们其实在乎的是这些名词背后,孕育着千千万万期盼的真正的光明灿烂和众生平等,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