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1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5-15 07:22:59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波兹曼最负盛名的作品应该是《娱乐至死》,在当今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本书确实成为了流行的大众读物,甚至可能更为荒谬的是,这本书的被广泛阅读也将成为娱乐的一部分。

早就买了《娱乐至死》,却一直没有读。后买的《童年的消逝》正好在手边,于是翻看了两三天。读得比较粗略,应该还会再精读一遍。

波兹曼主要谈论了两个问题,童年的产生和童年的消逝。印刷术使之产生,电子媒介又使之消逝。

“童年”这一概念并非自古存在。波兹曼首先从“童年”这一概念出发,认为“童年”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认为7到17岁的人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这种看法存在的历史还不到400年。也就是说,400年前,人们对待“儿童”与对待成人的态度没有什么区别。

波兹曼追溯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观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有些话语(比如涉及性、暴力等)不应该呈现在孩子面前。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这似乎是童年将要产生的机会,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童年这一概念还未产生便已消失。欧洲陷入愚昧的黑暗时代和中世纪,产生了以下四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二是教育的消失,三是羞耻心的消失,四是童年的消逝。

因为读写能力的消失,导致成人和儿童主要通过耳朵来获得知识,他们分享着共同的知识。“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所以,没有阅读,儿童和成年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

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时就结束了,因为儿童在7岁时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而且明白成人所能说的和理解的一切,他们知道通过口舌透露的一切秘密。”中世纪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小学,不同年龄的学生混杂在一起上课。

中世纪也没有现代人所理解的羞耻心,当时的文化不能够也不情愿对儿童有任何隐瞒,当时也没有所谓的礼仪。“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那么“童年”是怎样诞生的呢?主要是因为印刷术。

“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然而,童年概念的产生并没有使得儿童所受到的待遇变得有多好,18世纪兴起的工业化是童年的劲敌,18世纪开始,穷人的孩子成为了廉价劳动力。1814年,英国才第一次通过立法规定偷盗儿童是可以提起公诉的罪行。而对儿童犯下的罪行却严惩不贷,“直到1780年,在200多项可以判绞刑的罪行中,儿童若触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会被一视同仁,处以绞刑。”“一个7岁的女孩被绞死,罪名是她偷了一条衬裙。一个人因弄瞎一些孩子的眼镜随后带他们到各地乞讨而被判服两年的刑,如果孩子是她自己的,很可能她根本不会被判有罪。”在某些时代,孩子、女人都不是人,只是物或者财产而已。

在1850年到195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儿童走出工厂,走进学校,穿着独属于自己的服装,使用自己的家具,阅读自己的文学,做自己的游戏,儿童被划分到与成人有本质上不同的类别,被安置在受惠的地位。然而儿童这一概念也开始缓慢地瓦解。

瓦解的原因最初是电报的产生,而照相机、电话、留声机、电影、收音机和电视的产生又加快了瓦解的速度,如今的帮凶则是接入网络的手机及电脑。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和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再看几个现象吧,十二三岁的少女正是美国收入丰厚的模特,儿童犯罪率不断上升,童装与成人服装的差别越来越小,儿童游戏逐渐消逝。现在还有小孩子玩捉迷藏吗?大多数都在刷手机吧。

“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二三年级的孩子看起来还像个孩子,五六年级的孩子往往有着冷漠的面孔、看手机时专注的眼神,越来越没有了孩子的模样。他们的世界是独立于成人的伪成人世界。似乎9岁以上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就逐渐消逝了。一周岁的孩子就会刷手机看短视频,多么可怕的现实。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创作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在当今更为振聋发聩。他所谈论的“童年的消逝”在当今更为严重,网络与娱乐彻底杀死了童年。

此外,波兹曼在本书中谈到的印刷术、电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值得反复阅读,借此可以研究不同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