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芭巴拉少校》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6-02 07:35:21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芭巴拉少校》读后感

最近(其实是一年前,因为这篇稿子我写了一年)读完了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

萧伯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主要是因为下面这张著名的照片,鲁迅、萧伯纳和蔡元培的合照。

鲁迅一直是萧伯纳的小粉丝

萧伯纳是著名的剧作家,在此之前我没读过他的作品。读《芭巴拉少校》是因为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集中提到过,让我萌发了读一读的念头。

王小波于我而言,就像一个贩卖书籍的直播间,他推荐哪本我就想读那本。

等我去豆瓣看《芭巴拉少校》书评的时候,发现许多人竟然与我一样,都是冲着王小波的推荐去的。

所以说好的作品也需要一个优秀的推销员。你是块金子,也得有光照着你才能发光。

2

说回《芭巴拉少校》。我看的中英文双语版,纯粹是突发奇想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于是,阅读的速度奇慢无比。我也大致知道了自己的英文水平。

故事挺简短的,但十分精妙。芭巴拉一家人靠她富有的父亲养活着,但是父亲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军火贩卖商。

这是一家道德高尚、灵魂纯洁的人,他们反对战争,也厌恶父亲的这个职业。然而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主动或被动地依赖着父亲的金钱。

芭巴拉是个18岁单纯的姑娘,成立了救世军团,企图依靠宗教依靠信仰拯救人类的灵魂。

故事的最后一幕,一家人参观完父亲的军工厂,芭巴拉放弃了几乎已经失败了的救世军,跟父亲说,''我想在村里找一处房子,与多利(她男朋友)一起生活。(拽着她的裙子)您来给我说说选哪一处嘛。''

我想萧伯纳是想通过书中的各种人物讽刺人性的虚伪。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芭芭拉真是个天真的姑娘。当救世军因为没有经费濒临崩溃的时候,她仍然希望人们通过祈祷和信仰渡过难关。但最后救世军显然是靠着父亲的巨款资助渡过难关。

然而,故事的最后我竟然希望芭芭拉的军团可以一直坚持直到成功。那感觉就像是,看到人性的一点点光辉,舍不得它熄灭。

所以你相信光吗?

3

以上的内容是我一年前写的,我一直想给这本书找一个拔高一点的立意,我原先的想法是“理想主义者的救赎”。

但是写完之后,一直存在我的草稿箱里,仿佛一个垃圾一般让我舍不得发出来。

直到,我把关于“理想主义者”的内容都删掉了,终于舒服一点了。

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悟到什么高深的立意,毕竟它是萧伯纳在1905年写的,里面关于现实与理想的拉扯,讽刺与幽默手法的运用,放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激不起我内心的波澜了。

但是这不妨碍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毕竟那是1905年啊。

4

大多数读者(包括王小波)常常讨论这本书中关于“明辨是非”的这个观点。

萧伯纳说“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争是非”。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用一大段话阐述“一无所能只能明辨是非是可耻的”,一语中的。

愿意明辨是非就是人性之光呀。胜负往往代表利益的分配,所以我们总是重胜负而轻是非。

然而是非对错存在在每个人的内心,只有在人生经验的加持下,这种是非观才能更加接近事实和真理。那种不论青红皂白,脱离实际轻判他人对错的人,就是活脱脱的“红卫兵”嘛。

愿我们多掌握一些技能,不做可耻之人。

最后引用一段豆瓣上萧伯纳与中国有关的介绍:

萧伯纳曾在1933年到中国访问,在2月11日乘不列颠皇后号抵达香港,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游览了太平山文武庙和铜锣湾天后庙。13日到香港大学演讲,14日参加了何启东爵士的宴会,15日离港前往上海。在中国曾会见鲁迅、蔡元培、梅兰芳、宋庆龄等人。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且又曾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把奖金七千英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一共创作了52部剧本。萧伯纳是摄影爱好者,使用莱卡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