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熙琄叙语》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3-21 08:25:2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熙琄叙语》读后感

吴熙琄老师的咨询观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听完100多个钟头的各流派大师们的课后。经过了一年多的筛选,我试着闭着眼睛,逐一把各个老师咨询时的语言、神情和温度回忆了一下,仍然被第一次听到吴老师那温暖的对话震撼到了。考虑是时候选择一门主要的流派开始重点学习了。

由于书中她描述到小时候曾被公交车上一位阿姨,一直微笑的看着她,幼小的心灵被震撼到。当她当了5年中学教师后,她并不是很开心。思考着想要做什么。因为吴老师是台湾人,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比较严肃的家庭。家人间的表达不是很充分,可能这份缺憾也给她日后当咨询师的愿望埋下了一颗种子。她出生于1958年,当时台湾由于出国的思潮,加之当咨询师的动力很强,在时代的浪潮中,得到家庭的全力支持赴美留学。

刚买回书之前,我以为是她写的关于叙事疗法的理论与技术为主的专业化书籍,翻开来是吴老师怎样走上咨询师的道路的一本自传吧。娓娓道来,非常亲近、人性化。把她的现实生活与咨询、理论、哲学观融入在一起,对初学者来说,一点不难懂。也好上手一些,对于精神分析,在看书与观摩视频课中了解到,需要好几年的苦工,关键是它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了分析上,对于焦急的现代人,叙事疗法的对话式的去病理化治疗也正是我想达到的彼岸。我会暂时把精神分析往后放一放,尽管它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流派,它的深刻与神秘也是我想去探寻的。

吴老师跟随她的先生一起去往美国求学。两人相亲相爱,在生活中互相陪伴,在学业、工作中也相互扶持。如果我现在不去重新翻书,把大脑里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些片段与网友共享:

1  在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时候,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华裔来说,还是件新鲜事,语言的阻碍,多元文化的不够了解,都是阻碍学习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心理咨询,需要对文化、社会等非常了解,才能对人的心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吴老师用了又慢、又扎实的学习态度自己找到实习机会完成了学业,在所在的州、学院开创了华人心理工作者的先河,具有历史意义。

2  在单倍镜的视野中,跟众多名师、同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初期的紧张、生涩中坚定的走了下来。练就了一身的基本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

3  在文末单独列出几位后现代思潮的世界级大师,对作者的影响。并一直心系祖国,想把最好的理论,最先进的研究动态经她或与别的机构介绍给台湾、上海、武汉等地。在学习中,也时刻思考着国内现阶段有的、没有的,怎样能把我们没有的条件转变成可操作的。是一位有开创性的、务实的人。

4  在缺乏督导的条件下,可选择朋辈小组、自我督导。尤其是自我督导,通过录音、录像、逐字稿。让我眼前一亮,一直认为自己总有盲点,不可能有什么新发现。但是这个角度确实新颖。涉及伦理的朋友、亲戚这种完全不能进行咨询的多重关系也有了更灵活、更宽阔的视野。可以从对话中开始,进行练习。打破了总拒绝熟人的尴尬场面。

5  吴老师做人低调、谦虚,上课、咨询活泼,表情丰富的样子也令人震撼。她的心里一直装着别人,当这些世界级的大师从各个国家飞来时,由于疲倦、生病,她总想着给对方的心灵一点可以休息的时光。比如,给对方买几束紫色的郁金香,摆在讲台上,让对方讲课的时候可以更舒服一点。结束后,把对方带到台北自己家里,带先生陪伴对方夫妻,一边逛日月潭,一边谈论与专业外的、生活中的趣事。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并与之分享。

最后,付注了作者参与写序或审阅的英译中的书籍书单。有些是她在文中单独提到的那几位大师的作品,感恩,因为有了作者。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中文版。
问题:文中作者呈现了很多对话式的范例,当然在还未开始学习时,对这些问题本身,感觉确实是有去病例化的倾向,甚至去偏执化的倾向,一定经过精心的设计,我还不是太明白,对于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这样设计,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是疑问,先暂时悬置。
接下来,我会继续挑选这其中附注的几本先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