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3-25 08:16:0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近来拜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可能是因为北方的秋天来得多一份萧瑟,与小说情节实在呼应;又或是因为与主人公年龄相近,不自觉代入到了作者苍凉悲壮的笔触之中。总之,我的内心确实得到了非凡的震撼,在此,与大家分享点滴拙见、共同感悟经典。

“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正如扉页所写,这一有关成长、死亡的悲情青春故事向读者阐述了这样的主题:“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虽带着沉重的主题,村上却只用平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渡边在东京与他人相识相知相爱,在花样年华,一个个好友却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于救赎与被救赎中,渡边终在孤独迷惘的青春里成长。

面对死亡这一深刻的人生难题,村上在书中给出了他的答案,由此触动且必将继续触动无数青年迷惘的灵魂。村上作为“被时代伤害的青春一代”,真切地经历了日本的战后萧条,时代的烙印赋予了一代人对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而这正是书中人物的灵魂。渡边身上带着宿命般的悲痛,在世事沉浮中无法进入恋人内心、无可奈何地与挚友们天人两隔。渡边是迷茫的,受命运摆布的行尸走肉,而直子则是被过去囚禁的困兽。直子被过去的森林困住,最后死在了森林,渡边被人生的森林困住,在森林里看不清方向,但又不能不前进,只好茫然的走下去。那么木月呢,初美呢,敢死队呢,那代表着时代缩影的青年,有几个没有被森林困住?但最关键的是:那宿命中的森林究竟是用来穿越还是用来停留,又有什么人知道呢。

值得注意的是,比喻的使用使小说增添了一层村上式文风的同时,也揭示了小说主题与人物命运。在表达对绿子的爱意时,渡边说,“喜欢绿子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 '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

其中,小说中无法忽视的隐喻是首章“井”。 直子形容这口井是隐藏在草丛中而难以发现的,很深很黑的,三天两头就有人掉进井里去,掉进井里的人也是惨的非常。结合直子的经历,这段隐喻可以理解为木月的突然自杀倏然俘获了直子,使之坠入一种黑暗而难以摆脱的境地:如果突然掉到井里摔死还不算最惨的,最怕是摔到井里没有突然死去,而是在这无尽的黑暗中等待死亡。直子渴望有人能帮自己摆脱困境——多次问渡边能不能一直在自己身边。但让他人完全理解自己这种困境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与自己永远感同身受,所以说,这种“井”或许是无解的,是不能避免的迷惘。

《挪威的森林》中的种种矛盾,生死也好,三角恋也罢,私以为均可归结于人们与生俱来的宿命般的孤独。不同与《百年孤独》中民族、历史、文化的疏离感——个人的孤独是更加致命的——命定的更孤独的孤独,这是一种延续了以川端康成为代表的日本作家流露的“物哀”之美,是对生命易逝与岁月无常的深刻感慨,是一种原始朴实的生死观。这种宿命般的孤独,表现在村上对事物观念的独特见解,是时代趋势下迷惘精神的扩散。

如果说小说中人物的孤独具有独特的时代属性,是日本战后社会低迷风气和受新文化浪潮冲击的必然产物。那么今天呢,处在不同时空下的当代青年是否能够摆脱这悲情色彩的孤独?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就像文中的“井”,类似马孔多家族的悲情宿命,孤独是每个人基因中最深的诅咒。作为灵魂中无法剔除的部分,如何与之和解便成了漫漫人生路上的永恒主题,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那座永恒的森林。

即使全书无不流露出死亡的悲哀,青春的迷茫,孤独的无奈,村上却也同样展现了生与成长积极一面——“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别人的,只属于我的”。

愿你我挣脱“漆黑厚重的夜幕”,终能拥有成长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