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是我最近两年,空闲之际刷得最快的一部小说。随着书龄的增加,看书的速度也在一路提升,特别是篇幅较小的小说,像《少年天子》五十万字以内,线上线下配合,二十一天,轻松搞定。
《少年天子》是我阅读方向的一次转折点。之前喜好历史文化类,只是意在通过历史变迁,名士沉浮,感受时势变幻,以为我辈前行指导之明灯,奈何在看过了太多历史的斗转星移之后,我也步入了茫然无措之境,人生在世,到底怎么才是圆满的一生?有钱人纸醉金迷,却也逢场作戏,终为陪客,低人一等,空虚寂寥。壕如首富者,俗事缠身,夜不能寐,寐而不实,时时羡慕普通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平和。有权人指点江山,却受到各种束缚,有钱不能花,装腔作势,虚与委蛇。位高如帝者,种种规矩的束缚,如困笼之兽,欲随心所欲而不可得,只恨“生于帝王家”,而羡慕平头百姓的自由。而底层民众却时时为生计而奔波,梦想何时遇贵人、发横财。人生似乎就一直处在这样的一个循环中,互相羡慕却很少知足,每日里为生计而勾心斗角,浑噩度日,直至尽头,所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既然有历史先哲的人生沉浮为我辈打了样,为何我等却不能及时认识错误,改变心态呢?可又能改变什么呢?躺平回老家嘛?那我这么多年努力从老家出来又是为了什么呢?所以矛盾也就在这里。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走?没人知道,我也不知道。所以我的救赎方法是,与其一天到晚陷入矛盾的循环中,不如陷入“师逸”中,边走边看,边看边走,照样每天上班打工,奔波在路上。
自古以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满清入关,平定了战乱,虽使人不至有流离之苦,但“跑马圈地”,使人重新为奴或背井离乡,又是清初百姓的一段血泪史。但政权初建,体制不成熟,加之满清奴隶制转化不彻底,非君即奴,这与华夏民族的精神相悖。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儒家思想传承两千余年,礼义廉耻已成国之四维,深入华夏民族的血脉,宁死不称奴 ,这也导致满清三百年,反清复明的活动从未断绝,这可能也是满清三百年十二代帝王无一昏君的主要原因。当然也与清廷皇族的教育相关,清代诸君最少都是懂两门语言,而且能诗会画,康熙八面全能,乾隆十全老人,清代皇帝全部非常勤奋,身处九五,还能这样自律的,历史少有,而且十代传承,整个家族如此自律者更是历史罕见,优秀的家风传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书中反复阐述这两条爱情主线,一条是帝王福临和董鄂妃的爱情专线,一条是民间同春和梦姑的爱情线路。福临身为九五之尊,万人之上,上再无人,可依然不能随心所欲,为朝政忙碌,为爱情彷徨,在凌力先生笔下,福临不在是冰冷的社会规则的集合体,而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既有身为帝王的雄略果决,也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为君者,统御环宇,擅长管理,可笼诺人心者最佳,顺治赐予王崇简父子字画,又以文会友,筵请臣下,如此之待,朱明遗臣又岂能不尽死力以效忠,帝王手段发挥极致。对待董鄂妃,既是爱人,也是知己,倾尽所有的爱只为一人,当然也符合十六七岁少年郎追逐爱情的浪漫的样子。而柳同春和梦姑的爱情故事,虽然有歌颂苦难之嫌,却又也能真实的反映出普通人追逐爱情的不易,欲见面而不可得,欲奔赴而山水阻隔。
本书最后一段凌力先生的反思回顾已经充分介绍了历史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小说,其次才是历史小说,虚构不可避免,甚至全是虚构的,那我所追求的学习的楷模的高阶人群的闪光点底是什么?也许只不过是小说家、执笔客坐在书桌前的意淫而已。今年以来我逐渐对历史小说的兴趣在降低,而这一段话彻底打破了我对历史小说的妄想,虽然历史小说也都是人物传记的一种,但终究太过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