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活过》读后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0-07 08:21:03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活过》读后感

“你死过吗?” 

  “没有,但我活过。” 

  这是蔡澜先生在飞机遭遇剧烈颠簸、众人惊慌失措时,面对邻座质问的淡然回应。

“活过”二字,不仅是其自传的书名,更是他94载人生的终极注脚。在2025年盛夏,当这位“人间清醒”的老顽童溘然长逝,他留下的这本“快乐回忆集”,已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面映照生命本质的明镜,一剂对抗时代焦虑的解药。

  “生命的长短,不受我们控制;生命的质量,却可以我们自己来定。”——蔡澜

  蔡澜先生的小说《活过》,用他一贯的洒脱与通透,讲述了人生的种种况味。书中的人物在各自的命运里沉浮,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如今,70后的我们陆续退出一线工作岗位,恰如书中人物面临的人生转折,如何像蔡澜笔下的智者那样,活得通透、活得精彩?

潇洒转身,重新定义人生舞台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才叫做退休。”——蔡澜

《活过》中的人物教会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感。退出一线不是退出生活,而是转换人生的舞台。

  离开校长岗位后,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于是认真规划了自己的生活。有人说,离岗后会加入十大圈,如摄影、如绘画、如走路、如老年大学等,但我想,好不容易能让生活安静下来,独处也是美的。于是重新写起了公众号。在2017年开的账号,陆陆续续也写了好多东西,最近又开始是更新了,希望有一篇文章、一个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

  放下身份,回归本真。就像蔡澜常说的:“做人,潇洒一点。”不再被职位定义,不再被头衔束缚,这才是最自在的状态。

品味生活,找回被忽略的美好

“人生的意义,在于吃吃喝喝。”——蔡澜

蔡澜笔下的美食家角色,总能在寻常食物中品出人生真味。退出一线后,我们终于有时间慢下来,重新发现生活的细节之美。

之前我家一直是平哥买菜、做饭,现在我也走进了厨房这个阵地。不只是美食,还有那些年被我们错过的朝阳与晚霞、花开与叶落。学着蔡澜那样,用感官去体验每一刻,生活处处是风景。

培养新趣,保持生命的鲜活

“老了,不学习,更待何时?”——蔡澜

《活过》中的老裁缝六十岁学外语,只为能看懂国外的时装杂志。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成长,与年龄无关。家里有两包在时买的钢琴,现在也闲置下来,于是也笨拙的谈起了最简单的旋律。“就想证明,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精简社交,珍惜真心的情谊

“朋友不在多,在真诚。”——蔡澜

《活过》中的人物关系总是简单而深刻。退出一线后,社交圈自然缩小,这反而是筛选真情、深化友谊的好时机。能一起喝茶聊心事的,三五个知己,一壶好茶,能聊上大半天。与其在无谓的应酬中消耗自己,不如像蔡澜那样,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多年的老友、知心的同伴、兴趣相投的伙伴。

顺应自然,从容面对岁月

“老要老得漂亮,老要老得潇洒。”——蔡澜

《活过》中的人物面对衰老与病痛,总有一种超然的智慧。蔡澜自己也常说:“怕老?不如好好享受变老的过程。”“该吃吃,该睡睡,想笑就笑,想玩就玩。”简单十六字,却是大智慧。接受年龄带来的变化,同时保持年轻的心态。头发白了,智慧多了;皱纹深了,阅历丰富了。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好。

蔡澜在《活过》中借人物之口说道:“人活一世,不是来过日子的,是来体验的。”70后的我们退出一线,不是退出人生,而是进入了更自由、更丰富的体验阶段。

结语:活过,是写给生命的情书 

《活过》的伟大,在于它不传授功利主义的人生指南,而是点燃对生命本质的审视:我们是否在追逐中遗忘初心?是否在焦虑中错过眼前风景? 蔡澜用94年践行一个真理:活着本身即是最伟大的艺术创作。

—— “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活过》如同一盏温暖的灯,提醒我们:生命不必完美,但求真实;不必长久,但求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