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传》有感
2001年,清华大学曾收到一名老人的捐款,捐赠者是时年90岁的杨绛先生,她说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大学,困难很多,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我觉得世上少有像她这样活的从容又淡定的人,杨绛出生于1911年,后来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英国留学,无论是租房、做家务还是其它困难,她总是轻描淡写的说“不要紧”,然后一一解决,学成归来之后,她跟钱钟书一同在清华大学工作,当时生活条件很差,可她并不在意,一心扑在创作上,写出了《称心如意》、《游戏人间》等戏剧,上映的时候,还在上海引起了轰动,一时间赞誉如潮,可她仍然只是笑笑,埋头于写作之中。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她47岁自学西语,前后断断续续花了二十年,译本出版的时候呢,正值西班牙国王来华访问,杨绛也受邀参加,在席上,她只聊自己的心得,绝口不提其中的艰辛,生活的波折,并不能动摇她对于创作的坚持,即便是在乡下菜园子里,她依然随身带着纸,累了就坐在小马扎上,修改译文。看遍人性的恶,还是选择相信善良,她说“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她把人生遭遇视为“可作读书,可当戏看”,正是这一份豁达,让她熬过了黑暗,有了后来源源不断的作品《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等等。读了杨绛先生我才懂得,原来“从容”,是源自于内心的坚持,而“不争”,是为了更专注于实现理想,有时候大师们的沉默,并不是畏惧,而是他们知道,行动远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所以下次,如果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如想想杨绛先生。
在这本杨绛生前亲自审阅的传记中,可以读到作为名门之女,她的童年和求学趣闻;作为名家之妻,她与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还有作为文学名家,她不懈的追求、叩问和担当。如果你不想再碌碌无为中虚度时光,那么从传记中,你会体验到,更辽阔的生命感受,如果你害怕在疲于奔命中迷失自己,更是能在传记中,看到更广阔的人生,这就是传记的魅力,而杨绛先生,她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清醒、独立坚韧的力量,更是一代女人的缩影,一个时代的记忆,
她生于乱世,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她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她才华横溢,却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作为陕钢集团的一名普通职工,我或许无法取得杨绛先生那样的成就,但我可以从她的身上汲取力量,学习她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豁达的心态、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最后,我想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石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