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2019年1月读完。读这套书的时候,很奇怪地让我关联到的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在我眼里《生死疲劳》描述的是从49年解放后50年的中国农村史,而《那》则是描写了二战后的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的城市发展史。我看到的是非常类似的环境和人类的行为,野蛮、暴力、男人之间的倾轧,对女人的剥削,等等等等,一切与贫穷相伴生的人类的恶,无论是在中国的农村,还是在欧罗巴的一座老城里,是何其地相似。两位女主一位拼命读书试图改变自己的阶级,另一位聪颖而有天赋,却不得不在底层苦苦挣扎。香肠厂工人恶劣的劳动条件,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则要被加倍地承受劳动和性侵的双重压榨。一位女主的确靠着个人努力摆脱了原来的阶层,而另一位女主生存状态的改变则对于整个城市更具有代表性,在我记忆中,工人曾经组织了各种工运要求改善劳动条件,但是收效甚微,之后是由于香肠厂改用了自动化的流水线,工人的劳动条件才开始得以改善;再后来,美国发明的IBM计算机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工厂的劳动环境进一步改善了,并且另一位女主由于出色的学习能力也因此获得了新的体面的生计。
这套书已经读完了三年有余,刚读完的时候强烈地想找人进行讨论,但是没能如愿,现在能够坐下来写一点感想,是因为之前看到一篇对《天才女友》(改编的电视剧)的评论,唤起了我一些回忆,但是恐怕也都不够准确。影评里讲述的各种女性敏感心理当然是有的,只是可惜没有留 在我的记忆里,给我印象深刻至今的印象就是上面写到的,这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本书让我更加相信,无论是个人努力奋斗还是斗争,都只能使少数人改变其所处的阶层或环境,人权在普遍意义上的提升只能靠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前途就在于在科技的不断突破。
另外,第四部里的两个情节,让我梗梗于怀,以至于读完之后就愤愤地把书低价二手转让了,表示再也不想看(现在有点后悔)。利拉因为和某个男人搭讪,在大街上把她三岁的女儿丢 了,再也没有找回来;而埃莱娜对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和男友同居,放纵的性行为,只表示理解及接受。这两个情节让我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两位女主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艰辛,男性的倾轧、欺骗和背叛,却仍然没有觉悟,不能保护好自己的女儿。不知道作者怎么想,是不是觉得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永远突破不了对性的依赖。为什么在这部作品里,没有哪个男人是在为性做着牺牲?在这部作品的两性关系里,男人始终都是站在剥削者的地位,而女人一直都是被剥削的对象。我就是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