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山河》读后感
纸上山河
山东省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高一(4)班 王艺霖
中考放榜那天,聒噪的蝉鸣似火,裹挟着滚滚热浪,猛烈地撞击在学校门前学子们的身上。全区排名我竟是270名!继强基班之后,我再次与大奥班擦肩而过。满心的失落与不甘如潮水般涌来,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黑暗的深渊,痛苦而迷茫。
【开篇叙事简洁自然,描写细腻真实】
酷爱旅游的我原计划这个暑假来一次青甘自由行,而中考的失利令我猝不及防,蜷缩在空调房中,我盯着卧室墙上的那幅中国地图发呆。图上那些尚未被荧光笔勾勒的地方,宛如神秘的梦境,隐匿着无数未开启的远行憧憬,此时却勾不起我任何的出游兴趣。
迷茫,彷徨,在碌碌无为中消磨时光......
【承上启下,过渡巧妙】
一个漫长而沉闷的夏日午后,我随手翻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道士塔》如同一道人生的光影,落在我心间。书页上敦煌的流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的温度,原来王圆箓焚烧经卷时那刺鼻的浓烟,与考场上擦除错题时纷纷落下的橡皮屑,同样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焦苦味:那是梦想受挫、文化蒙尘的苦涩。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常在梦中化身莫高窟的抄经生,于昏暗幽深的洞窟中,虔诚而专注地临摹《心经》。而在现实里,我则用蓝黑色钢笔,一遍又一遍,将《道士塔》的段落抄写了整整七遍。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触摸那段沉重的历史,去平复现实中的痛苦。
阅读《阳关雪》,我的目光总会久久停驻在地图上那仅指甲盖大小的甘肃区域,思绪却早已飘远。当读到宁古塔流放文人在冰原上刻诗的情节,手中的钢笔仿佛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突然在笔记本上洇出一团墨迹,那墨迹的形状竟与我数学卷子上因犹豫不决而留下的涂改痕迹惊人相似。纸页间纷飞的风雪,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了整个暑假积压在我心头的郁结。余秋雨先生的笔触,恰似灵动的舞者,在虚实之间引领我的思绪翩翩起舞。
不知不觉已是深冬时节,当万物都在严寒中蛰伏,我翻开了《风雨天一阁》。在暖气片嗡嗡的低吟声中,我仿佛穿越时空,听到了钱绣芸抄书时雪花飘落的细微声响,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当范钦用龙虎山丹井水护书的细节在眼前栩栩如生地浮现时,我正在为函数题绘制的坐标系竟也神奇地浸入山水画一般的意境。在那个最为寒冷的夜晚,当读到黄宗羲在藏书楼前虔诚跪拜的场景,窗外洒下的月光仿佛变得格外沉重,那是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压得我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向着虚空中那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深深地鞠躬致敬,表达我内心的敬畏。
【主体部分虚实结合,散点发射】
那一刻,我才如梦初醒:真正的山河,不仅存在于现实的广袤天地里,更蓬勃生长在文字纵横交织的奇妙经纬间。
【议论生发,巧妙点题】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飞鸟集》从我脑海中掠过,泰戈尔这句话仿佛一道光穿透云层,直抵我心底。古今中外无数的先哲用旷达乐观摆渡自己超越苦难,我又有什么理由沉沦?
【反问有力,照应开头】
如今,我卧室墙上的那张地图早已面目全非:甘肃的位置,精心贴着从《文化苦旅》中摘抄的句句深情;地图之外的印度方位,粘着泰戈尔那些如繁星般璀璨的诗句。那些被文字重新定义的坐标,却在灵魂的版图上愈发清晰明亮。敦煌月牙泉中,荡漾着的是函数图像般美妙的涟漪;泰戈尔笔下的白鹤,正优雅地掠过江南那如导数曲线般灵动的景致;而王圆箓道士塔的阴影,最终被证明不过是量角器投下的一个锐角,它看似渺小,却在记忆与文化的刻度中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意义。
或许,这就是阅读所拥有的神奇魔力:当我们带着现实给予的伤痛,踏入文字构筑的广袤世界,总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转角,与那个正在为伤口温柔系上蝴蝶结的自己不期而遇。那些曾被泪水浸湿泡软的纸页,终将在时光的洗礼中风干,成为指引我们前行方向的珍贵羊皮地图;而曾经硌痛我们的砂砾,也会在时光这只神奇蚌壳的精心孕育下,凝练成照亮我们漫漫迷途的璀璨明珠。
【理性开掘,议论向纵深处漫溯】
(指导教师:孙贞锴)
赛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匠心独运的读后感。在作者的精心包装下,我们看到的文章外壳是一个中考失利学生的心路历程,而内核是对《文化苦旅》的阅读感悟。作者语言驾驭能力强,善于模仿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给文章增添了文学情趣。
写法借鉴:
一、读感融合,虚实相生。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缺乏针对性。而本文规避了以上风险,这得益于作者将读与感有机融合,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生发,从而做到了虚实相生,言之有物。
二、叙议结合,理性开掘。开篇简洁叙事,主体部分阅读感悟散点发射却始终围绕中心议题,结尾理性开掘,让议论向纵深处漫溯,开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