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生活的囚徒》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7-22 09:09:56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生活的囚徒》读书笔记

  爱尔兰短篇小说家威廉·特雷弗在名气上虽不及莫泊桑、欧亨利等人,但其作品却有着独特的表达视角,文笔简洁且富有哲理,最擅长通过细腻的细节描述挖掘人性暗角,揭露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我通过电子书阅读了他的代表作《生活的囚徒》一书,书中有12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通过一些细微的描述揭示了发人深省的人性底色,看似生活琐事,实则意蕴深远,正如作家余华对其作品的评价“安静到如无波澜水面,却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

  ◆ 三位一体

  (原文)“弗兰克斯太太的话像连珠炮似的,从齿缝间你追我赶地滚落”......这个形容真妙!

  (感悟)故事里的年轻夫妇,我感觉因为他们是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因此特别敏感和不自信,凡事没有自主权。尤其文中的夫妇两人又是被所谓的叔叔长期精神打击,各种PUA,所以他们会更加容易自我否定、没有自信,挺可怜的。

  书评:本文直到最后读完仿佛才明白,所谓错误的旅行,其实是一场错误的人生选择。

  明知不可为却勉为其难去做,仅仅因为勉为其难去做这些根本不想做的事就可以得到“叔叔”的遗产,先不说遗产是不是一定能得到,最起码他们已经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渴望中的金钱支配了他们的一切,包括生活状态、精神追求、甚至是否生育子女的决定,所有的一切都由“叔叔”的遗产左右着。

  一直到这一次小小的旅行,但看似只是一场简单的旅行,却仍然逃不开宿命的安排。旅行就是被程序设定好了一般,他们只是机械的执行者,旅程的所有选择毫无自主权,他们一直处于抗争状态,但根本无济于事,就像鱼缸里的两条鱼,无论如何翻腾,永远被鱼缸困着,不可能有任何突破。

  如果他们像原来一样享受这种被安排的话,整个旅程其实美好无比,而现在他们有了想法,就导致他们全然无心享受,持续想把旅行设置纠正到他们想像好的预设情景里,旁观者很为他们焦虑,而一直被金钱持有者PUA的两个人却不自知他们的悲催境地,依然在这个漩涡里出不来。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像极了生活中的你我他,为了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所谓愿望,忽视了眼前的一切美好,仿佛生活的终极目的只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尽头,其他可以忽略不计,殊不知实现梦想的过程才是最美的、最需要慢慢体会和享受的,否则错过了这些,即使艰难的实现了目的大概率快乐也消减殆尽了,等到想突破这个禁锢时先前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很难有勇气彻底打破,于是只能在纽结、彷徨中艰难度过。

  (原文)“他们的耳畔响起他的轻声嗤笑。”

  ◆ 德利马赫伦疑案

  书评:这好像是一桩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疑案,也或者警长的判断不无道理,但是这颠覆了大众一贯的惯常思维,显得很难让人接受,尤其是莫琳的父母。无论怎么说,莫琳是这件事里名副其实的受害者,恋情被自己的父母阻挠,被对方母亲严厉抵制,甚至仇视。

  作为读者的我分析,如果报纸上对于案件的判断是正确的,符合案情的,莫琳就是最先开枪的那一个,她也不是始作俑者,也还是那个可怜的受害者,毕竟她只是在适合婚嫁的年龄爱上了一个人而已,这本没有任何错。错的仅仅因为爱上的是一个不合适的人,或者能决定她命运的人认为她是错的,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隔世之过

  (原文)“一轮浅浅的弯月在通往坦普尔迈尔特的路上洒下微光,星星在天幕上闪烁。”

  ◆ 特雷莫尔的蜜月

  书评:故事深度揭示了身为小人物的悲哀,而小人物却总想着改变现状,突破阶级局限的想法就显得更加悲哀。没有实力想改变时就只能放弃某些东西,通过其他办法得到自己所想要的。

  正如大卫.托姆(坟墓,神父给他起的名字多么可笑又可怜)一样,作为奴隶一般的存在,却在来到姬蒂家农场见到姬蒂后燃起了改变身份的希望,他深知要摆脱奴隶的身份摆在眼前的只有娶姬蒂为妻、成为姬蒂的丈夫这一条路可走,因此他不惜卧薪尝胆,忍常人不能忍,即使知道姬蒂放荡不羁、阅人无数,而且对身边的男人还都念念不忘,大卫也乐此不疲,因为他娶了姬蒂就完成了人生梦想,其他的随他去吧。

  这场婚姻带给他的利益比虚无缥缈的自尊现实多了、重要多了,他甚至觉得他是收获的一方,而姬蒂是失去的一方,因为骨子里他对身份的差距是那样的在意,以至于总觉得自己在这场婚姻里是配不上姬蒂的。

  ◆ 与奥利弗的一杯咖啡

  书评:一辈子贪小便宜的奥利弗,精于算计、过于贪婪,以至于每次喝咖啡为了逃一杯咖啡钱,掐好服务员交接班时间再点一杯,那样就可以逃避第一杯咖啡的付款。

  他的做法虽不好让人接受,倒是可以理解,毕竟他就是这种爱贪占小便宜的人,文中看到他对于自己女儿的期许其实很让人同情,开始我还有些希望女儿能满足一位父亲对亲情的渴望,去看望一下父亲,这是我从基本人性底线的角度作出的心理预期。

  直到文章最后才发现他终于和女儿坐在了咖啡馆里一块喝咖啡了,我甚至有一瞬间感觉到了浓浓的亲情,这本应是一幕充满温情的场景,但让读者们始料不及的是此时奥利弗是多么的匪夷所思,他不是想着如何真心实意的挽回女儿的信任,反而依旧在算计请女儿喝的那杯咖啡如何付款的事…… 

  这个故事看到最后特别让人无语,而且心情无比沉重,一个人的偏执到底有多深呢,任何人都无法去衡量,却真实的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认知固执的去判断决定一些事情,而且无论他的认知有多么的浅陋粗鄙都不自知。如果这个人只是如奥利弗这样的小人物也倒罢了,他只是想着贪点小便宜而已。

  但如果拥有这样偏执思维的是一个有权力的或者一个有势力的人,他可以去决定别人的权益甚至命运、前途,试想一下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因此,如为当权者或公权力的执行者,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无底线的教育别人,而是不断的精进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出偏执、走向公平正义,才可能不辜负手里所握的权力利器,真正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 丈夫的归来

  书评:本文所揭示的深刻内涵特别发人深省,明明莫拉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在最后却被身边人评判成为错误的承担者。

  她被新婚丈夫和自己的亲妹妹背叛,落人笑柄。妹妹出轨后却染病去世,家人也只是觉得妹妹是给她们带来家族耻辱的人,仅此而已,没有过多的指责和讨伐。

  相反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关注她的情绪,她是被亲情和爱情同时背叛的受害者啊,可并没有人关心她,甚至更过分的是把错误强加给了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丈夫才导致一切发生,她从小到大都是循规蹈矩、本本分分的人,所以“不能有任何瑕疵”成为身边人对她的要求,而妹妹一贯不按常理做事,即使天大的错似乎已成习惯。  

  生活就是这样,当出现问题时,每一个错误都需要有人承担后果,仿佛不找到一个人把错误背起来其他人都不能尽情的去发挥其作为真理掌握者的作用,因此当这件事随着妹妹去世、丈夫归来、时间推移,大家已经把背叛、出轨这些致命的“因”自动屏蔽掉,将这一切的发生逐渐通过语言或行为转变成一个老实人的错,也可能仅仅因为她在内心里原谅了出轨的丈夫,这个“果”只能由她来承担。

  ◆ 凯瑟琳的地

  (原文)“晚上她躺在陌生的床上,不愿太快入睡,因为睡眠会加速明天的到来,而那不过是今天的重演。”

  感悟:这个生活细节的描述像极了生活中我们的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每天晚上的独处时间成为每个人最自由的时光,多少人拿着手机刷着短视频,寻求着视觉的刺激和情绪的麻痹,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属于自己,可以不考虑纷繁复杂的生活、虚伪可憎的关系、甚至柴米油盐的束缚,就像回到了最纯真最无邪的孩童般纯净、美好。于是更加固执的不肯睡去,仿佛一旦睡去这种短暂的美好便不复存在。

  这本书很精彩,很适合静静的去读,选取了文中部分故事分享我的感悟。坚持阅读,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