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1-14 08:51:0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听起来有些空且泛,但叔本华只通过了七个章节就清楚地传达了他的思想。
     第一章 引言。叔本华直接表明“人生的智慧”指的是如何尽可能幸福愉快度过一生的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能够幸福地生存下去,而我们之所以依恋于此并不是因为畏惧死亡而是因为幸福地生存其本身吸引着我们。
    
     第二章“基本的划分”(之前公众号文章有写过),叔本华根据亚里士多德对人生所获得的益处的划分进而把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差异划分为: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对他人所显示出的形象。而因为不同人之间在第一项也就是最广泛的人的个性所具有的东西是由大自然决定的,因此叔本华认为这种差异对人幸福所造成的影响要比第二项第三项所造成的影响更根本、更彻底。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一个人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是由他对世界的理解所决定的。

     以前我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同完全是由后天决定的,除非一些生理上的缺陷,但是直到有一天上课孙梁老师跟我们提到了基因的重要性,他问我们“你们觉得基因和后天环境哪一个对人的影响更大?”我在下面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肯定是后天呐”。孙梁老师听完微微一笑就说“我们从小被父母和老师们告知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其实是被骗了很长时间,什么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你们现在还这么觉得吗?......”
    
     我在下面真的被震慑到了,因为这颠覆了我坚持了十多年的信念“绝大部分事情只要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其实这句话不是绝对的错误但我一直严重忽视了先天条件的重要性。“所以你们以后要结婚了一定要好好选择,让孩子继承到优秀的基因......”(其实很好奇孙梁老师的另一半是个怎样的女生......)
   
     关于对基因力量的再次认知是通过跟迪雅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的,尤其是昨晚被迪雅普及了一下高功能反社会人格这一群体,并且一同在自习室看完了《孤儿怨》这部相关电影,接着在搜索观后感的时候看到了这段话:
“‘初生的婴儿就像一张白纸’只是理想主义者的想象,现实是婴儿更像是出厂的电脑,自带了基因编写的操作系统。人和人的基因总是有差别的,免不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有着先天的差异。携带特定基因型的人在统计学上犯罪率肯定会有差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XYY(有两条Y染色体)型基因缺陷的人,比普通人更具攻击性,有科学统计显示监狱中此种基因缺陷的人比例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还知道了有些人是天生缺乏共情能力的,这种人在欺骗和伤害别人时毫无负罪感,而共情能力原本是一般人的"出厂默认配置”。

      意识到基因的力量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解释一些生活中理解不了的人,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天生自私,天生共情能力差,他们对谁都一样,被伤害的不止我一个人。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脱,关于自己也要承认努力后仍收获甚微也许不应该完全责怪自己,比如从小打有记忆起我对文字、图形更敏感,在写作和绘画上也比周围同学学得更快、完成的更好。曾经许许多多的执念是时候放下了,我可能就是在数学上没天赋,高二后数学成绩保持年纪前几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自己的喜欢和努力吧,虽然真的很希望自己有学习数学的天赋,我觉得那很酷。其实从前在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看出来自己先天上的不擅长,也许是倔强和不服输,我总把“做的不够某某好”归因于自己还不够努力。
    
    (关于第二章的其他观点在10.19号的文章中写过)简单概括就是精神思想能力的重要性,而精神贫乏和内心空虚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

      
      第三章 “人是什么”。
      我们在生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磨难或喜悦但这些都没有我们感受这些事情的方式重要。人们感受事物的能力的本质特性和强弱程度是不同的,也就是个性不用。仔细想想单纯外部遭遇的不幸要比自身招致的更容易承受,因为我们的运气可能会变好但是自身结构是无法改变的。“使人们困扰的并非是客观事物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所以对于人的幸福来说,最关键的是人的优良素质,包括高贵的品格、优越的智力、快乐的性格、健康的身体等......
      
     另外一个有趣的观点,一个人感受愉快印象的能力有多弱,那么他感受不快印象能力就有多强,郁闷型的人也就是阴沉和神经质的人(非天生的)经常因为不好的结果而伤心烦恼,而好的结果也无法使他高兴起来,虽然总体上比那些乐观快乐的人所承受的想像出来的不幸和苦难更多,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所遭遇的实际的不幸和苦难反而更少,因为他们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黑暗的,总是想到最坏的结果,因此总是时刻防备着。
   

     紧接着书中还论述了有关自杀的原因,总有健康乐观的人也会在某些情况下想到自杀,这是为什么呢?

     叔本华认为当一个人有着巨大的痛苦,或者不幸无法避免地逼近他时,这种痛苦和不幸已经战胜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它与人的不满情绪的强弱成反比。也就是当一个人的不满情绪越强,那么可能导致自杀所需要的诱因就越小。所以导致自杀的诱因实际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天生的忧郁情绪得到了病态的加剧,另一个则是天生乐观健康单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精神迟钝的人往往感受到各种强度的痛苦也较少,但这种迟钝会导致内在的空虚。相反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摆脱痛苦和烦恼,从而达到一个宁静、安逸的状态,获得一种简单、安宁的生活。

      叔本华还提出“一个人对社交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和思想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能在独处和庸俗之间择其一,此外没有其他的选择。”这个观点挺绝对的,但在现代我个人看法是独处需要的前提条件太难了,也许适合独处以及想独处但最后会迫于各种外在压迫不得不选择做庸俗的事情,在巨大社会压力下抽空独处也许是一种奢侈。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似乎就是闲暇”,这句话我很赞同同时也感到一个听起来很容易做到的“闲暇”二字实际上需要费很大心力到最后可能也无法使之成为常态。
     
     生活如此快节奏越来越多的人抑郁、焦虑,闲暇二字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不是我们的错,而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但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今天上午还看到文章写北大的保安拿下北大毕业证还有写书出版的.....这种例子有很多,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我也是,世俗的成功一旦达到真的会有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周围的环境和人。
    
       就像詹青云在接受采访时回答的那样:世俗的成功会给人自由。也许精神上的自由首先要摆脱掉的就是世俗的束缚,如果你不足够强大的话。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闲暇是一种奢侈,毕竟达到世俗的成功后也不代表绝对的自由,在那个高度你又有新的艰巨的任务要完成。
      也许唯有在最不自由的时候还坚持着挤出自由时间做热爱的事情才能真正意义上证明自己以后真的值得拥有幸福。
     
      晚上吃完火锅回到宿舍终于码完了,读后感有没有中篇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现在应该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