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题不对文》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31 07:56:2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题不对文》读后感


《题不对文》是南京三江学院教师--刘勃--的一本小书,256页不厚,18万字。

我大概是用一周时间读完的,当然一周时间也非专读这本,基本是零碎时间一次十分钟,一次一小时这样读完的,可见此书的可读性很强,乐趣很多。

虽然中午读罢了,但又不忍束之高阁,便想在这自留地里随意写点读后感,也算重温吧。

一、《沛县律政江湖》

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那就是刑罚过重了,导致刘邦逃亡沛县县令也不敢上报,为啥?上报就要革职查办,不如瞒报算了。(这也能理解为什么各种期间都会出现瞒报,谎报的情况了,都是为了乌纱帽啊)

刘邦虽然逃亡隐匿在山中,但压根不算隐匿,吕雉(这里还引申出雉,野鸡这个词语为甚做了人名)还根据天上的祥云去山里找到他多次,可见刘邦只是挪了个地方住而已。

写到这里,想起刚看到的《司马迁的记忆之野》里说刘邦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任侠,当然也是最成功的的任侠。后来刘家掌握了政权,为了稳定诛杀游侠,又是后话了,毕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篇文章里最经典的一句是:读历史不得不承认,只要既得利益阶层团结能干,哪怕民怨沸腾,也无可奈何。

而秦朝之所以短命,隋朝之所以速亡,还是那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皇帝成了唯一的得利者,也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也就成了孟子所谓的“独夫"了。

二、《楚庄王的演讲水平怎么样?》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之所以成为霸,而不仅仅是戎狄或者荆蛮,是他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文”。

所谓“文”,一定程度上就是耍嘴皮子,比如楚庄王解释”武“,说是禁止暴力,维护世界和平之类,然后再引申到武王伐纣,周礼云云,回归到中原诸侯的主旋律来了。

既然你也会主旋律,我也会主旋律,我们彼此就有了认同,那么叫你一声“大哥”就没问题了。

自此,楚国也就变成了中原文明的一部分。

(当然,此时楚国的实力已占据南阳,势力范围波及驻马店、漯河、周口,谁敢说他不是河南人。他既然已经是河南人了,那自然也就在中原华夏文明之一了。)

三、《子产二则》

子产是郑侨的字,侨是他的姓,郑是他的国氏,他自己的氏是公孙,既然是公孙,那肯定是姬姓。

上面虽然写的拗口,但懂春秋姓氏的人都大概能清楚。

子产是备受孔子推崇的春秋明相,留给后世的都是刚正不阿,据理力争。在晋楚争霸中互相拉扯中,仍让郑国比较有尊严的一个领袖。

为什么说此时比较有尊严呢,因为子产以后的游吉开始,郑国就没什么尊严了,一直到被韩国吞并。可怜的韩国,吞并了郑国,却又变成了郑国(到底谁吞并了谁)--一个处在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的小弱国,最后也是各种丧权辱国。

说子产有多么刚正不阿,据理力争就把大国给玩转了,这可能有10%可能性,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处理关系”。

比如你经常和地主家看门的喝酒,关系处理好了,到饥荒借粮食排队的时候,你兴许能插个队。

谈不上多么有智慧,但能力是有的。

子产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所以孔子说他是“古之遗爱”。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孔子才是”古之遗爱“,子产和孔子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心怀理想,手段灵活,明哲保身,东山再起(起不来就后代再起)。

实用主义+理想主义=邓公,我不禁想到这里。

补: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诸侯都不行,比如郑,宋,卫,曹,邢,鲁,许,蔡,陈,反而是北面的燕、齐、晋,西边的秦,南面的楚比较有发展前途,为什么?田地富庶,僧多粥少啊。

田地富庶就没有冒险精神,僧多粥少就谈不上开疆拓土,一大堆国家都在这三亩地里打转转,互相攻击一下下。

所以还是主席的对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引申到做生意也是如此,不要只盯着北上广深去做经理,反而去广西,湖南,河南,江西才有发展前途。

四、《周礼其实是什么?》

我山东省的大学同学里,有的比较讲究吃饭喝酒的一些规矩,比如,谁先动筷子,谁做哪个座位。你见人家自称孔孟之乡,想问读过几遍《论语》,那八成是要引战了,我劝你慎重。

但,讲究座次和饮酒方法,是比《论语》还要更“周礼”的事情。

因为周礼本身就是讲这些,比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鼎则不配簋),讲的就是吃饭的时候,什么地位的多少盘子多少碗,少了就是不尊,多了就是僭越。

这是阶级固化!当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我们若回到古代,肯定只是野人,或者算是“庶民”,讲究这些,可能就会被人骂僭越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就是大夫不可用刑,让他自己流亡出国;

对待庶人,或者野人,别和他谈礼,因为他不懂,也没学过。

体现的是统计阶级对自我阶级的庇护(保护伞)和对劳动人民的鄙夷。

五、《中学历史课上的“封建”是哪里来的》

“皇帝啊,这合约不能签啊,签了,我们就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这是某电视剧里的一个笑话,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是,封建就是分封建土的意思,明显是诸侯国啊。秦汉开始我国就已经是郡县制了,反而欧洲一直到18世纪才开始摆脱封建,走向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发展的五大阶段,但他注明这是欧洲的发展情况,不是全人类。

可惜人们一般不假思索,只要他好,他说的都对。就把马克思历史这一套套到全人类上面了。(马克思说:给我过多的荣誉,也就给我过多的侮辱)

当然,人们一般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只要他有一点坏,就把所有的坏都安他头上,这也是不对的。孔子说要中庸啊,不偏不倚,正中间的大路走起!

六、《军功爵制ABC》

当官,封爵,这是两码事。

初看这篇的时候,我在想如果现在仍有封爵,那自然也是极好的。

比如你见义勇为,积极献血,达到了可以表彰的程度,一般就是发个光荣证,发点小礼品等。但如果给封个什么爵位?那,啧啧啧,味道就不一样了。

当然,上面的只是臆想。

但春秋战国时期,还属于旧贵族的封建时代,爵位比官位要重要的多,你有了爵位就不用考虑做官,十拿九稳看你想不想做。你如果没有爵位,只是做官,那可能只是个”吏“,“有吏夜捉人”的那个。

但是汉朝开始,旧贵族全部被打倒,新政权建立以后,爵位就逐渐贬值了。

没用的东西就开始批发大甩卖了,全国性质的封爵流行起来,那这个爵位就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晋朝稍有反弹,后来再次被消灭)。

七、《丁忧与夺情》

孔子私底下说宰我: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里骂人的话不多,但宰我是被骂最多的(其次是樊迟),这里被骂是因为他不想守三年之孝(三年之孝,一般来说是25个月,不是满打满算三年)。

孔子为宰我,父母生你养你,抱着你三年,你才会走路。现在你不想守三年之孝,说什么一年就够了,你心安吗?

孔子本以为大义凛然,道德高地的一通指责以后,宰我应该低头不语或者诚惶诚恐,但宰我来了句:我心安。

作者在这篇里,从丁忧谈到丧礼的操办攀比开销,从守丧谈到是否真的孝,从自愿丁忧到不丁忧就骂死你。谈了很多。

最后谈到丁忧和夺情的关联,因为公务员膨胀且人类寿命的延长,所以很多官位长期被人占据,丁忧是一个挪位置的好办法,但有的宠臣或者重臣不应该离职咋办?那就夺情。皇帝说你不能走,我夺走你守丧的心情,来为国家做贡献吧。

这个辩证关系,其实很东方哲学。具体不展开了。

八、《应该怎样写“希腊伪史”》

西方世界的焚书坑儒。

以上是这本书三分之一的读后感。后续的等有空了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