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9-30 07:25:3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

大家好,我是齐光。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

合上书最后一页,我长叹了一口气,此时内心不受控制,说出了一句话,就是“终于读完了”。这是一本由老师推荐的、研究生阶段我所接触的、并完整读完第一本书。

说是“终于”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很长,共720页。由于刚开始看的是电子版,看的眼累,后面买了二手的纸质版书籍,读起来舒服多了。由于平时我的看这类书并不多,读该书时,看不懂的地方在研磨时有些吃力。

在这之前,我也对这本书的一些书评进行了简单了解,这也让我对于这本书的认识有很大的深化。下面,就来说说对于《黄河边的中国》这本书的一些见解和感悟。

第一,是关于书籍的总体理解。

《黄河边的中国》这本书,作者是著名社会学者曹锦清老师,于1996年5月至11月期间深入河南乡村进行调查所写。这本书是作者对不同调查对象,包含:农民、官员、教师、司机、路人等,针对多个问题的访谈纪实。可以说,它是一部关于中原农村的生活纪实类调查报告,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常人所想,但却真真实实存在的河南农村。

虽然这本书至今已过去近26年,里面所提到的河南农村乃至中国农村面临的具体情形虽有重大变化,但其实,作者所提到的、所归纳总结的问题在目前的中国农村依然存在,作者所提出的许多担忧依旧明显。如果,我们从《黄河边的中国》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当前的农村,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事情。

《黄河边的中国》,我关注到了它的副标题为《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读这本书,因为是日记的形式,通过时间节点,我对作者的足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作者的调研步伐,可以说几乎遍及了河南所有城市,如郑州、周口、南阳、安阳、信阳、洛阳、许昌、开封、漯河、平顶山、新乡、驻马店等等,他详细记录自己在黄河边村落的所见,以及对采访和调查的许多思考,因为是通过日记的形式,所以我觉得不会那么枯燥。

比方说,书中揭露了关于计划生育罚款、农民负担、干部作风、买官卖官、党政腐败、干群关系、信仰危机、乡镇财政、纪检监察体制等大量敏感事实。。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和矛盾,可以说是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当下影响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课题。

这本书在描述和对话中展现出作者的感悟和思考,描绘了当时中原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很多地方,也鲜活地展示和触及到了农村干部的内心痛苦,表现了干部们对于“三农”问题的焦虑。

下面是我对所谓的“三农”问题的理解。由于当时处于1996年,属于改革开放初期,问题不明显,因为当时那些地方的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重心,当即从农业转向了工商业,而且地方财政的收入重心也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在乡村集体企业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以工业反哺农业为主,以城镇带动乡村”的新发展阶段。

与此相比,由于当时我们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太慢,工商业发展的空间大多已经被排挤,大部分地区还要靠从刚刚解决温饱的农民那里提取剩余,从而确保农副产品与农村劳动力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低价供给,并通过大量占用农民耕地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所以“三农”问题首先在这些地区凸显出来了。

文中还提到了,1994年的国地税务分置,使得县乡两级财政逐步萎缩,那些不断膨胀的县乡政府机构和九年义务教育制达标评比促使县乡两级财政支出不断扩大,粮价一路走低的形势,使得国家保护价也起不了保护作用。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概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农民算出来的收入账单、有乡村党书记的肺腑直言、有各种广为流传的民谣、还有农村青年陈述自身的辛酸与梦想,但最终反映的是农村方面的许多问题。


第二,是关于作者开展调研的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这门课,明确要求的是要掌握开展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老师推荐后,我在想,看这本书会对我写论文发挥什么作用?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开展的调研工作是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进行的,当时在进行调查之前,作者以何种方式进入调查现场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也引发了我对于后期写硕士论文的方向和调研方法的思考。

首先,作者考虑了两种进入现场的方法,一是通行全国的记者证,凭记者身份进入调查现场,但通过多次努力,终无收获;二是和各城市党政部门和高校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而后自上而下的进入调查现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最终,作者采取了一个中国人最为熟悉并习惯了的老办法,那就是“沿着社交关系网络进入社会调查现场”。通过采用社交关系网络的方式,作者可以获取到一手的材料,凭借着作者渊博的学识,使他的乡间访谈很快从官场汇报逐渐过渡为朋友间的灵魂独白,并顺利地进入了中原农村体系,最后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深入。

作者还设立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采用田野访谈式的调研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后面我为了解这种方法,在知网上查了一些文献,耗费了不少时间,起初觉得很难以理解。

因为作者为了得到真实的乡村社会写照,以走亲访友的形式进入乡村,认真聆听乡民们的看法,通过多次的交谈得到了许多平常我们难以察觉的现实。而且作者通过“亲友关系网”,直达调查现场——田间、乡村、农舍。这种田野式的访谈,最容易获得社会真实,因为没有任何人为的包装,内容真实可信。

作者还认为,改革开放确实解决了农业产量与农民生活长期停滞不前的大问题,但由这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后果,很多已开始显现,但还有一部分还深藏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所以对农村社会实际状况与问题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通过实地调研还发现,农村人民群众因为习俗习惯等原因,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不足以信任问题。其实,在当年河南农村,当时的农村人民也经常因为“小姓”的自卑和民主意识的缺失,从而放弃自己的表达权。

为什么会这样?一些人说,出现的这两项因素是造成这种农村几乎与现代民主绝缘的情况。 由于当年的农民种田已无利可图,农产品价格走低,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加上圈地运动的加剧,最终上书朱总理,并表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的现实。从调研中发现,从剖析中总结。

从26年前的作者及调查对象的话语之中,可以发现许多当年农村在中国发展进步阶段中不能承受的社会现实。当年,《黄河边的中国》所担心的问题,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其实都给出了阶段性的答案。只要我们学会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二十多年间的沧桑巨变,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特性。


第三,是关于引发的现实感悟。

书中内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点,就是贷款缴公粮。在当时农村人民的认知中,缴公粮天经地义,即使不得不去贷款,也一定要足额缴纳。由于当时调查日期是1996年,改革开放至今有些年头了,但是农民的收入仍然非常低,当地基层政权压力非常大,很多乡镇领导也想为农民做实事,但是具体执行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往往处于两难境地。与今日现实做对比,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要知足。

我突然想起,毛主席曾说:“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承认,在未来还会有很多困难等着我们;但我更相信,我们一定,会找到解法。

在我看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特别是决定农村社会工作方向的我,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农村社会,诸如了解黄河边这类古老的土地。(虽然我身处南方)而且,今日之中国,农村面临许多新难题,如留守儿童、失地农民、农村妇女、环境污染等都将影响着乡村的未来,仍值得我们持续调研、关注与思考。

以上,便是我对这本书的全部理解。我是齐光,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