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北上》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27 09:52:0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北上》读后感

上周末,我读完了徐则臣的《北上》。

读完后,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窝在沙发上,思绪纷飞。心里长久的憋屈终于伴随着小说的结尾被慢慢的释放了出来。

这是一个关于运河的故事。而这条运河,从古至今,从南到北,跨越历史,流经千年,孕育了无数代人,也容纳了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人间烟火气的温暖,有世代家族的坚持和传承,还有战争的血腥残酷。它是我国历史的见证,也是我国带着历史留下的耻辱一步一步发展的见证,它更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它的存在,为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通州。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而这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1794公里内。

故事是从1901年的中国讲起。小波罗,是1901年这段故事的主角。他是意大利人,孤身来到中国,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沿着那条奔流的运河一路北上,而陪同他一路的,是那些在这片水域生长的人。他们一起逆流北上,经历了也许一生都不会经历的事,看到了在末世生活的人的挣扎,生死,以及辉煌和破败,也看到了运河水在日复一日的缓慢流淌中,见证着世间的动荡不安和变化。小波罗是个善良而宽厚的人。他并非水利专家,去运河也并非是为了考察,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寻找他来中国的弟弟而已。但他在日复一日的水上漂流中,对运河逐渐生出了感情,而这感情,让他在最终离世时带着不舍、不甘和遗憾。他的生命始于水上,也终于水上。对于小波罗的遗憾,书中有这样详细的描写:“如果运河是个人,我真想问问它,为什么不能让我多活几年?为什么不能让我再在这条河上多走几个来回?我不考察水文、也不看什么名胜古迹,我甚至都不下船。我就在船上坐卧行走,喝茶、抽烟、看书、拍照、发呆,就安安心心地看它流动和静止,听它喧嚣与沉默。它用连绵不绝的涛声跟我说: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这条大河里上上下下的水,顺水,逆水,起起落落,随风流转,因势赋形。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跟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对死一样坦荡......”这一段描写,真真切切的写出来小波罗对运河的热爱和心底的遗憾。他是带着不甘离开人世的,在运河之上,被生活在这片水域的人,被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年代被偏激思想左右的人结束的生命。

邵秉义,是第二个以运河为生的人。他是邵常来的后代,邵常来是陪着小波罗一路北上的人之一。邵秉义从祖上开始,就一直在运河上讨生活,到他这,已是过了很多代。邵秉义一生都在运河之上,不出意外,运河也是他最终的归宿地。只是随着时代发展,船上风吹日晒的艰难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他们开始离开祖辈生活过的运河,逐渐向陆地转移。只是邵秉义一如既往,从未改变。也许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一离开运河,脚步都变得漂浮不定,没有了踏实感。是的,运河贯穿了他的一生,给予了他生活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充实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唯有在运河之上,邵秉义才能找到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而一旦离开,他就会像是没了根的人,芸芸世间,也许都没有他的落脚之地。罗盘,是邵秉义祖上传下来的传家之物,也是祖上在船上讨生活的必需品。到了邵秉义这一代,也许罗盘的用处有所减少,或者说罗盘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柱。只要罗盘还在,那祖上传下来的事业便没有丢,也就还有继续传承下去的可能。而实际上,到邵秉义这一代,他为了儿子绍星池创业卖掉赖以为生的船时,他便知道,祖上传下的事业也许就断在自己手里了。儿子不愿继承,不愿去过那风吹日晒雨淋的生活。但邵秉义依然把罗盘交给了儿子,因为他依然相信,只要罗盘还在,一切就还有可能。他没有想错,在创业失败之后,在他儿子将罗盘卖掉又赎回之后,在邵星池回到船上重操旧业的时候,他祖上的事业被传承下来了,而他心里的光也回来了。由那束光带来的踏实感和安全感又回来了。邵秉义回到了他自己的船屋,和老伴、鸬鹚一起继续着他的船上生活。

读邵秉义这段故事的时候心里是有东西在流动的。怎么说呢,一个人,活于世间,不仅仅是为名为利,和为了生活的那几两碎银,更多的,是为了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归属在哪里。只有心有所依,才可以无所畏惧,才可以活的精彩纷呈,也才不至于浪费掉这仅有的两三万天。邵秉义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许大的道理他不懂,也不关心世间变化和发展,但他一直秉承着祖辈留下的事业,并努力去维持,最终在无形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这一点,他已超越了世间大部分的人。

邵秉义只是运河上故事的一个缩影。其实,像他这样的普通人也有很多。运河源远流长,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样的传承也是代代相传。孙家、周家、谢家,这些人的祖上都曾随着小波罗一路北上,之后各自发展,皆是受了祖上当时的影响。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如何发展,都绕不开运河,也离不开对运河的感情。运河的故事在他们身上一代又一代的续写下去,也许会像运河水一样,跨越千年,却依然在静静流淌。

这些普通人的故事便是运河上人间烟火气的温暖,这些温暖触动人的心底,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但印象最深的,却是书中描写的另一面,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我从未想到在阅读这本书时会读到这一段历史。实际上,在高中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段历史也有详细描写。只是当时人年少轻狂,阅读甚少,对未来生活又充满希望,因此哪能体会到在那种动荡不安的时代下,政府腐败,家园残破,被入侵,被抢劫,命如草芥时的感受。如今阅读,再次被带到那段历史之下,心里像似憋了一口气,愤怒的情绪稳稳的贯穿了那一段。

义和团“扶清灭洋”,八国联军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中国人命悬一线,无处可逃,最终死在他们的刀枪之下。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命如蝼蚁,说没就没了。那时的运河,不再缓慢流淌,不再安静、沉默。运河之上,浮尸遍野,有的因战争而亡,更多的是因八国联军入侵带来的杀掠而亡。有的尸体因时日已久,被泡的完全变了样。运河边生活的人们,日日房屋紧闭,不敢上街,不敢出船,只默默的胆战心惊的呆在自己的房子里,时时祈祷,希望战争快些过去。可他们等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八国联军挨家挨户的扫荡。财产被抢,家人被杀,妇女被奸,无人幸免。扫荡之后,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只留下一个遍地狼藉的空荡荡的屋子和满地的血腥。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一个联军小队将一群中国人逼进了一条死巷,然后以活人为靶,一一射击,一枪一个。读到这段时,那种愤怒和不适感油然而生。无法想象,当时巷子里的人的那种绝望,那种望着黑洞洞的枪口,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倒下的绝望,然后在绝望中自己也跟着倒下,倒在了千疮百孔的中国土地上。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至今虽已过百年,但每个中国人读之,心里都会被熊熊怒火包围。那些滔天的恶行,不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逐渐消灭,它们只会化作一团阴影留在中国人心中,变成一腔爱国热血,时时防着那些对我国虎视眈眈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运河,说的却是运河上的故事。这些故事,饱藏了运河往事,人间烟火,也饱藏了我国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留下的血与泪。这些或平淡、或温暖、或残酷、或血腥的故事糅杂在一起,组成了运河的历史,藏在了这1794公里内。时至今日,运河依然在使用,这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伟大工程和宝贵财富,它如千百年前一样,养育着运河边的人们,同时又见证着我国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