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几年前的那个老教学楼里的讲座大多都是名师开讲,不光是座无虚席,而且时常窗外、门口都挤满了旁听的学生,甚至是校外非学生。
而那个讲座冷清多了,稀稀落落的坐了几个人,他们也大多低着头,与其说是来听讲座的,看起来更像是随便找个地方坐着自习的。
我花了一点语言描述我的回忆,也正是想映衬着在社会现实中,公共卫生的尴尬不易的处境——很重要又很被忽视,也很容易被误解。
我是先读完《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奇妙之旅》这本书后,再读这本书的,因为前者是属于生物科学和医学交叉的科普书籍,所以,会和《疫苗的故事》略有一些专业术语相关的内容,这个发现帮助我回顾《战斗细胞》这本书的个别知识点和知识联结,比如提到细菌和病毒的区别、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区别等等,就觉得还挺开心的。
对疫苗的重要性认识,我是在养育孩子之后才明白的。而阅读了这本书纵观整个疫苗的发明、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疫苗对人类的重大影响,我更加由衷地钦佩和感谢那些在疫苗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
在当今,不光是国内,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有少数群体呼喊着疫苗有害无益,并不支持接种疫苗,我无意引发讨论,但就我所了解到的科学证据和事实来看,会打心底觉得遗憾和悲哀。
也正如书中序言所说人体免疫力的发现和疫苗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写了公共卫生的历史。
总的来看,疫苗的工作原理是:
人类研发病毒疫苗是基于将已感染的病毒细胞提取出病毒植入供研究的细胞内繁殖,同时一次次从前一个被植入感染后的细胞,再次提取植入下一个细胞,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一直到病毒毒效减弱并能够在人体内可以产生抗体达到建立免疫反应能力在为止。
在这里我想以两条支线来轻轻回顾本书我了解的内容。
一条线是书中提到的在疫苗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不过我列举的人物一定是远远不够的):
1.美国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家希勒曼博士。在这本书里最令我动容的也就是席勒曼博士,他被业界誉为“20世界科学、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真正的巨人之一”、“现代疫苗之父”,也正如作者所说:“疫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故事。”他的一生中亲历和领导了40多种疫苗的研发,这些疫苗中很多都是针对致命性疾病。
最开始的腮腺炎疫苗是从希勒曼博士的女儿林恩身上提取的,并研制接种。
2.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他首次发现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去生命,故该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氏体。
3.马丁努斯·拜耶林克被称为“病毒学之父”。
4.马克斯·蒂勒在小鼠胚胎中制造的黄热病疫苗沿用至今。
5.亚历克西斯·卡雷尔进行组织培养研制疫苗,也就是使用切碎的动物器官的方法。
6.恩德斯团队使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研制疫苗,也就是在实验室烧瓶里生长出的单层动物细胞或人类细胞。
7.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制造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
8.亚历山大·佛莱明因发现青霉素机器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
9.海弗里克在实验室验证了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提出的假设:“人之所以死亡,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有限,而非永续的。”因此,有限的细胞分裂次数被称为海弗里克极限。
10.普洛特金研制风疹疫苗。
11.罗伯特·科赫是病原细菌理论之父。
12.格哈德·多玛格医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将染料磺胺给患上严重血液链球菌感染的小女儿服用,并拯救了她的生命,这是第一种抗生素。
13.佩林·朗博士是第一个将磺胺类药物带回美国的人。
14.奥斯特利恩对肺炎链球菌有重大研究,他的导师科林·麦克劳德成功之作第一个肺炎球菌疫苗。
另一条线是疫苗研制的发展顺序:
疫苗的研究从最起初的鸡胚胎、兔子、小鼠、猴子、鸭子、甚至驴的器官组织、血液、细胞,再到人的血液、人类胎儿(流产胎儿)中提取细胞,每一次的疫苗研发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和考验。
疫苗的发明是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通过预防传染病大大降低了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五十年间就拯救了上亿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1974-2024年间)。
但是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并没有办法给那些在公共卫生领域挽救了最多生命的人,比如希勒曼、乔纳斯·索尔克。用书中的话来说“科学家往往更热衷于技术创新,而不是公共卫生成就。”
“尽管莫里斯·希勒曼从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但由于他所做的贡献,数亿儿童得以健康长大,不必惧怕一度造成永久性损伤或致死的传染病。细究起来,没有比这更大的奖励了。”
在最后我想引用书中记录的普洛特金回忆在1969年美国的一场风疹疫苗大会中驳斥阿尔伯特·萨宾的不实言论后的感慨那段话。
“在科学面前,权威不占优势,这就是科学的伟大之处。说到底,科学研究才是决定性因素,并将胜过任何主流观点。科学总是在自我修正。今日的离经叛道可能会成为明日的正统。”
我想,这也正是科学的迷人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