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12 09:16:2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长安的荔枝》,马亲王写得实在是妙哉,感觉马亲王真是“社畜”的最强代言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都耳熟能详,可以作为了解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本书分了6个阶段,我先做个讲述,然后再抒发一下作为我的感想。当然还是建议看看原书,毕竟100个人心里有100个哈姆雷特~

阶段一:劳苦十八载,终于定长安
书中主角名为李善德,我读到一半才反应过来,这名字起的很是有深意,“善德”,代表着他首先是个善良的,品德高的人。也可以看成是他的父母对他寄予的美好愿望,可以推测李善德自小家教就是不错的。
开头讲的就是李善德买房,买的呢相当于现在京城西南五环外的小户型。通勤时间比较久,而这也是李善德在长安工作了18年才攒够了首付的钱,后面还得每个月还月供。
做个金融小科普:书里向李善德放贷的,可不是“XX银行”,而是佛教寺院。当时皇帝们都笃信佛法,寺庙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要开始做放贷的生意。
再加上寺庙本来就是皇权支持下的宗教团体,除了资产雄厚以外,很多大庙还有为数众多的分支机构。所以,它比私人的信用机构就更加便利,风险也更小,很容易就衍生出储蓄银行的功能。
很多富人、地主都愿意委托寺庙来放贷,普通的民众也愿意到寺庙里面来抵押、借款,寺庙就形成了一个信用网络。
所以那会儿的贷款名字,那叫一个好听,一个雅,叫“香积钱”。因为fo法不可沾染铜臭,所以香积钱的本金命名为“功德”,利息名为“福报”。

阶段二:同僚算计,坑老实人
上司坑他,让他把岭南(广东)的新鲜荔枝运到长安(西安),荔枝的保质期只有三天,距离五千里,那会儿也没有SF冷链物流,当时就是纯纯的送命题!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里路,如何能在三天内送到?”
这个阶段里面弯弯绕可就多了,先说这个差事是咋落李善德脑袋上的,因为作者安排的,因为圣上想在贵妃生日那个来个惊喜(新鲜荔枝),这任务也不是肥差,于是衙署就往下推,击鼓传花,鼓声停下来以后,李善德就成了那个倒霉蛋。
韩洄冷笑道:“圣人口含天宪,他定了什么,谁敢劝个不字?你们可还记得安禄山么?多少人说这胡儿有叛心,圣人可好,直接把劝谏的人绑了送去河东。所以荔枝这事,那些衙署宁可往下推,也没一个敢让圣人撤回成命的。”
“皇帝诏令无可取消,那么最好能寻一只替罪羔羊,把这桩差遣接了,做不成死了,才天下太平。

当时的皇帝为了满足私人的愿望,设立了各种“使” ,想吃海鲜了,设个“海鲜使”,想吃瓜果了,设个“瓜果使”...想想这古时候皇帝日子真不如咱们,咱们可以直接点外卖。
这些“使”干的事可真是够shi的,引用原文吧:
圣人近年来喜欢设置各种差遣之职,因事而设,随口指定,全然不顾朝廷官序。这些使臣的一应用度,皆要从国库支钱,却只跟皇帝汇报,可以说是跳出三省六部之外,不在九寺五监之中。
结果是什么?度支无从计划,藏署无从扼流,比部无从稽查,风宪无从督劾。我等只能眼睁睁看着各路使臣揣着国库的钱,消失在灞桥之外。”

因为这些“使”他们帮皇帝办事,而拥有了特权,为自己捞尽了好处。人一旦有了特权,谁也别高估自己的品行,也别低估了自己的私心。

阶段三: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
在好友杜甫的鼓励下,李善德决定拼死一搏。更多地是为了家人,宁可会不断地犯错,也不想败在懒惰拖延上。(所以啊,对家庭有有责任心的职场人,堪得重用)于是他奔上了去往岭南的路。
到了岭南,岭南经略使何履光不仅不帮李善德还派了个奸细(林邑奴)跟着他。碍于官场上必须要尽的职责,只给了他五张符牒,让他在岭南爱去哪儿去哪儿,具体办事也是你爱咋办咋办吧,反正他们也不管。
这种大项目是既需要钱有需要人,两个他都没有,只有五张符牒。鼓起的勇气又被浇凉了...
而正当他在异地走投无路的时候,胡商苏谅用960贯钱换了他的五张符牒。那个符牒在李善德手里没什么价值,但是在苏谅那里就是张聚宝符:货物无需过所,更不必交税。
朋友们,珍惜自己手里的资源,有时候自己可能觉得没啥用。但是有的资源不就是让别人觉得很有用,才能变现么。
这里先提一下掌管荔枝园的阿僮姑娘,一直帮李善德想办法。阿僮姑娘之所以帮助他,是出于李善德对她的尊敬,帮她干农活的时候也不惜力。对于地位比自己弱很多的人,千万别把自己受到的鄙视和不公给他们,最后自己落个两头堵,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于是呢,靠着胡商苏谅给的启动资金,在阿僮姑娘的帮助下,李善德开启了“荔枝冷链物流项目”。利用自己的特长和毕生所学,不断地实验,硬是把打工人被逼成“物流学专家”。跟过重大项目的人都知道,那熬过夜晚,掉下来的头发,那无数个抓狂的时刻...我从电影剧透里做了前后对比图,可以自行体会~

其实,再难的项目,大家群策群力都能搞定,好多事最后都是坏在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上。这里不多赘述,后面自会自知道。
项目进行得虽然磕磕绊绊,但是胡商苏谅是一名专业的“风投”,他看准李善德这个人,在项目进行的关键节点,给了李德善一笔巨大的投资,项目也算是到“A轮”了。苏谅提的条件是以后全由自己的商队护送荔枝,为圣上“效劳”。说白了干了朝廷的活,就相当于皇家物流队,有了强大的背书,以后生意更好干。
经过多番精密安排和数次试验,终于形成了“生鲜速运1,0版”。我们都知道这类创新型的产品要投放市场,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只靠A轮融资是远远不够的。而能拿得出那么多资金的,还得找国库。

阶段四:项目背后的蝇营狗苟
眼看“生鲜速运”产品就差最后一哆嗦了,这一哆嗦就需要更多的钱和力量。于是李善德回到长安开始找相关部门寻求资源(钱、车队、特权)。
但是遇到了各种坎:先是各衙署互相推脱,办事阳奉阴违。然后找到了一个爱抢功劳的宦官鱼朝恩,在他担心被鱼朝恩抢功的时候,还有人比他更担心,那就是另一个宦官冯元一。
这里补充一下,鱼朝恩是杨国忠的人,冯元一是高力士的人,这两位之争在此不多赘述。那为什么是冯元一引荐李善德去见杨国忠,而不是鱼朝恩呢?
高力士让冯元一帮李善德去见杨国忠,因为高力士知道杨国忠也觊觎荔枝使的事,但成功率不好把握,所以一开始都没有行动。直到他们发现项目进展不错,便开始了各种运作。
高力士是这么想的:若项目真成了,我便可直接和贵妃说这就是那个荔枝使(潜台词:我找的人,我办的差),因为一开始这个事就是高力士撺掇的,所以他一句话就可以轻易揽走这份功劳。若这事办不成,他是将李善德引荐给杨国忠了,跟自己可没有任何关系~就问你牛不牛,服不服~
于是便有了冯元一直接安排李善德向杨国忠汇报了项目情况的剧情。杨国忠也是个老狐狸,他只是给了李善德一个牌子,并没有给手书,倘若李善德把事情办砸了,他只需要收回银牌,两者之间便没任何关系,没有任何文书留迹,切割得清清楚楚。
李善德接了牌子,又讨问手书,以方便给相关衙署行去文牒。杨国忠一怔,不由得哈哈大笑:“你拿了我的牌子,还要照章发牒,岂不坏了本相的名声?——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李善德突然觉得很荒谬,他依足了规则,却处处碰壁;而这么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畅行无阻。

李善德20多年的上林署监事,其实只窥到了朝廷的小小一角。整个皇城的关系网,比密林更加错综复杂,运转的规律比道经更为玄妙。不熟悉的人贸然踏入,就像落入壶口瀑布下的奔腾乱流一样,撞得头破血流。
有了这个牌子,资源调用就太容易了。最重要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真是从皇帝的兜里掏出来的么?
杨国忠这波操作堪称古代版"空手套白狼"的典型!咱来拆解一下这个”荔枝金融方案“
第一招:驿站PUA:让驿卒们自掏腰包垫半年运营费(原该三个月报销一次),相当于强制赊账半年,还没有任何利息!

第二招:农户杀熟:突然加派徭役但贴心提供"赎买套餐"——交两贯钱就能免役,这不就是变相的人头税?最绝的是!这笔钱既不走国库账本,也不动皇帝私房钱。

这就是盛唐版的:
✓ 拖欠供应商货款
✓ 巧立名目乱收费
✓ 还要美其名曰"零成本运营"
李善德那个找商人合作的方案为什么被杨国忠毙掉?因为太费事!杨国忠要玩的是”quanli套现“!

所以现在知道"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笑的是谁?哭的又是谁了吗?

这样的操作对于杨国忠这样的人来说一定是轻车熟路,这样的人以权谋利,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因为在这样的人眼里,得到上面人的认可自己的官途才会顺畅,其他百姓的死活,与他无关。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事功成,万头秃“。

”李善德是做过冰政的人,很了解这个体系的秉性。每到夏日,上头说要一块冰,中间为求安全,会按十块来调拨。下头执行的人为了更安全,总得备出二十块才放心。层层加码,步步增量,至于是否会造成浪费,并没人关心。“

阶段五:失信于友,良心难安
到了这个阶段,岭南经略使何履光眼看着他运送荔枝试验即将成功,便对他进行了追杀,因为这么多年了何履光当地官从来没把鲜荔枝运送过去,而他却办到了。你想,你细想,换谁心里也不得劲。
李善德也真正明白了为官之道:韩洄摇头道:“你若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同仁大力支持、太府司、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良元兄呐,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还有更扎心的--失信于友:当李善德对着苏谅拍胸脯说"必有重谢"却无法让苏谅成为皇家荔枝转运队;当他对阿僮承诺"绝不砍树"转眼荔枝园就秃了时,这就是典型的"大唐乙方困境"。
苏谅的商队押上全部身家,阿僮的荔枝园赌上三代心血,而李善德呢?他押上的是比钱更贵的东西——信用资产!结果在一诺千金的商业社会里瞬间退化成信用全面崩塌的悲剧现场!

在利益链里,失信的成本永远比荔枝还贵。有些红线,比岭南到长安的路更长!

以下是李善德的醒悟:
“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李善德面临的两难困境:完不成任务保不住妻儿,完成任务失信于友。即使完成任务也会日日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来看他如何平衡。

阶段六:幡然醒悟
李善德在项目完成后,找到杨国忠,杨国忠得瑟地向他说自己是如何利用权力,空手套白狼,鱼肉百姓,逢迎圣上的。李善德并没有像其他官僚一样迎合这个右相。
书中对这段描写特别精彩:
李善德:右相可知道。为了将这两坛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从化要砍毁多少成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桨撸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馆、从化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
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大意是:你太德不配位,为了自己的官位,丧尽良心,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国家和荔枝哪个重要?人是国家的根基,国家也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都不懂,还位高权重!!!(再写我就要口吐莲花了)
于是就这么着李善德彻底得罪了杨国忠,知道自己即使完成了任务,可能难逃一死。又因为布局之人高力士在贵妃耳边的一句话,便免去一死。
普通人忙如蚂蚁,有时候却只是高层间棋盘中的棋子。
总之呢,有的事,咱也说不明白,咱也只能觉得胃部不适。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不开心的就不去想了。
最后的结局呢,是李善德真的带着妻儿定居了岭南,逃离了北上广的李善德每日在阿僮的荔枝园间劳作,弥补过失,不问世事。
然后安禄山叛乱,长安沦陷,也是幸好因为得罪了杨国忠被贬岭南,在长安沦陷之际,还能落得一份安生,而杨国忠等权贵的下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真是福兮祸兮~

人性的光辉
整体看下来这本书呢,处处显着世间活着的不易,各阶层有不同的苦,大家自保也罢,为了自己利益也好,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行事, 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咱们有幸拥有真正善良的品行,那咱就让人性的光辉再亮一点。
在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本书中人性最高光的时刻,体现在了林邑奴的身上,也是挺讽刺的。一位一生从未被当成人的奴隶,却做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事--舍生取义
林邑奴一生一直被人当成牲畜看待,而只有李善德给了他作为人的尊重,让他一同喝酒,而那是让林邑奴一生中唯一体会到做人的尊重。所以林邑奴最后甘愿为了保护李善德而牺牲自己。
林邑奴遗言:“我这一世入的是畜生道,只有被您当做人来看待一次。也许托您的福,下辈子真能轮回成人,值了值了……”

还有让我这个单身狗觉得很温馨的是李善德和夫人之间的感情。
李善德比较惧内,而当时唐朝惧内成风,倒也比较常见,上行下效嘛~
在夫人眼中,李善德是一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所珍视的东西。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放在一边,而是为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而拼命。
其实他去找杨国忠之前,跟夫人袒露过心声。这一次摊牌,一家人注定在长安城呆不下去。只要夫人反对,他便绝不会去跟右相摊牌。可这么多年老夫老妻了,夫人一眼就看出他内心的挣扎。他是真的痛苦,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家人,仅仅只是为了一个道理,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
夫人道:“二十多年了,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其实并不开心。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那便做好了。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李善德在官场二十多年,到最后仍然不忘初心,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又何尝不让人向往~
图片

身处闹市,心若不乱,满城灯火皆是萤火,往来车马俱成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