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习之道》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15 08:40:3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学习之道》读后感

2025年4月用了20多天读完了《学习之道》,又花了几天的时间写了这篇读后感:

作者乔希•维茨金从6岁开始学习象棋,少年时曾8次在美国的全国象棋冠军赛中夺魁,13岁既即获得象棋大师头衔;在纵横西方棋坛十年后,他在22岁开始研习太极拳,是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世界拳王”。

这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写的书,读完作者介绍,一度担心作为学渣的我会看不懂,他的成功经验对我也没有参考性;但是想到这是公认的畅销书,也许作者在书里把“学习之道”讲清楚了呢?抱着这份好奇,终于读完了。

本书结合作者从小学习象棋和太极拳的经历一步步展开,分了三个部分、20个章节;每个章节先讲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经历,然后遇到困难后他用什么方法突破了这个难题,最后是对这个经验的总结。

每一章节里最精彩的部分,都是他对突破了这个难题的详细描述,大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作者的思考过程和心理路程。这些故事,让我理解了作者的“解题”思路和方式,给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分享三个印象深刻的段落:

第一个是“那个女孩和自行车”的故事。讲的是作者走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到一个戴着耳机的漂亮女孩,她可能走错了路,就选择直接从车行道上穿过去,结果被对面来的一辆自行车差一点撞到,确切说对方刹住了车,只是轻轻碰到她,并没有造成伤害,女孩站在马路上对着离去的自行车背影破口大骂,然后被同样来自那个方向的出租车直接撞飞出去。

这是在《第六章 漩涡效应》里讲的一个故事。在高水平赛事中“输赢之间的距离是很小的”,当你无意间犯了一个微小的错误,导致自己陷入劣势时,有的人会掉入“令人不安的深渊”;其实“犯了第一个错误并不会导致什么可怕的后果,但是接踵而来的就像湍急的漩涡一样的第二个错误,第三个错误,甚至第四个错误却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就像那个女孩,她因为走错了路踏上了车流熙攘的马路,那位骑自行车的人本来是一个警钟,提醒她应该退回到人行道上,但是她的勃然大怒取代了镇静的理智,她站在原地咒骂骑自行车的人,结果被疾驰而来的出租车撞飞。

作者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当时他正在教授的小学生,三年后那个孩子在一场关键的比赛中“走错了一步棋”后,“想起了那个女孩和自行车的故事”,“他用力做了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恢复镇定,并赢得了那一场关键的比赛。”我也因为后面这个小序曲,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最惊艳的是《第十二章 利用逆境》里讲的:作者2001年的一场重要太极拳推手比赛中后右手骨折,他的手要到七个星期后,也就是另一场重要比赛之前才能痊愈;这期间如果再次受伤,将很难恢复;但是作者决心继续参加比赛,并在打上石膏的第二天就重新开始训练了;当然他是选择了他信任的伙伴做一些轻微的训练。

经过训练,“有些武术动作非常依赖右手,但现在我的左手也得熟悉并精通这些动作”;最后他竟然“可以在自由式的交流中用单手抵制对方的双手”,他的“右手感觉好像就是多余的奢侈品”。这是一个在遇到困难时“充分挖掘当时的学习潜力,逆转困境为我所用”的故事,非常励志。


《第十一章 划小圈》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核心,讲的就是作者在象棋和太极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就是“把大的东西分解成各个细节的东西”,然后“有效压缩技能的外在表现同时又紧紧围绕技能的内在实质。一段时间之后,广度就会慢慢缩小而力量则会逐渐增加。”作者把这个方法叫做“划小圈”。

例如在早期学象棋时,很多人是从开场和中盘开始学起;但是作者是从棋盘上只有两三个旗子开始练习,反复练习某个棋子的“迫移、速度,或者是结构计划”。“一旦我体验了这些准则,我就可以把他们应用到复杂的位置中,因为他们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的思维框架中。”

而作者对“技术磨练”的反复练习,几乎体现在了此后每一章的练习细节里;并在《第十九章 学习之道》进行了完整的总结,在《第二十章 登上学习巅峰》达到高潮。

另外,本书的《第十七章 激发最佳状态》十分详细地记录了如何帮助一位“很难达到良好工作状态”的著名制作人制定“固定修炼”步骤,并且从最初的五步约一小时的程序,到最后逐渐简化到只有12分钟;这个修炼的过程将他从自己最有愉悦感的领域迁移到了生活的任何场合,使他“能够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完全平静”;如果受过这个训练,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最佳状态”,非常值得学习。

总之,本书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结合作者学习象棋、太极拳的经历一步步展开,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的反思与总结,更多的是一次次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突破自我的故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者的“学习之道”。

至于“学习之道”到底是什么,需要你亲自来读这本书,并且躬身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