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接触的历史多是既定事实的呈现,而此书却独树一帜。它以严谨逻辑推演20世纪重大转折事件,如:美国独立战争、纳粹德国兴衰、苏联解体等。引导读者探究:假如这些事件走向不同,历史会怎样?比如,若希特勒在1940年入侵英国成功,世界格局或许会被改写;没有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持历史决定论的人认为一切事件都以某种方式被预先安排了,所以已经发生的事件原本就必然发生。这与相信狭义因果论有重要区别。因果论者认为因果关系呈链性或线性发展,任何事件都是其“命定”前因的唯一可能的后果。但不是所有的因果论者都像19世纪的许多决定论者那样,认为历史或者事件的发生都有一种目的或有特定意义的指向。宗教历史学家、唯物论者和观念论者之间存在深刻的不同。宗教历史学家将事件的最终原因(但不必然是唯一原因)归结到神身上;唯物论者通过类似或派生于自然科学的术语来理解历史(比如普遍法则);而对观念论者来说,过去的“思想”通过历史学家的想象向一种可理解的(常常是目的论的)结构转化,这便是历史。尽管如此,他们超越了这些分歧达成一个共识,都从根本上拒绝以‘假如……’开头的假设性问题。在职业历史学家那里,仍然相当普遍地弥漫着对‘反事实’观点的敌意。E·P·汤普森甚至将“反事实虚构”看做是“非历史的废话”而不予理会。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严肃的历史学家敢于去解决(或者至少是提出)反事实问题。历史学家使用的反事实假设有两种:一种基本上是想象的产物,(一般而言)缺乏经验证据的支持;另一种则通过(据说是)经验主义的方式来检验提出的假设,更倾向于计算而非想象。前者多依赖来自事后认识的灵感或是还原历史的假设性解释,常让人觉得不可信;后者则倾向于进行不同于既有历史的假设。杰弗里·霍索恩开创性地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以图克服其各自的弱点,但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另类解读,拓宽了思维边界。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一条固定轨道,当事人主观的错误或局限、客观条件等偶然因素,都可能改变历史走向。以往接受的历史教育,多强调必然性,而这本书却看到了历史进程中无数被忽视的“可能性”。
这种“反事实”研究方法,也让人反思历史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们研究历史,不仅是为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些事件,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虚拟的历史》虽构建的是虚拟情景,却让人对真实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似乎很难不去想象另外一种场景:要是这样做了或没这样做,会有怎样不同的结局……我们会去想象,假如自己没有犯这个错会怎样,或者假如自己未能避免某个险些出现的错误又会怎样。其实,不能简单地认为有这些想法是做白日梦。我们当然知道时间不可能倒退,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但反事实地设想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学习。因为在作出有关未来的决定时,想象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的基础。所以,分析和比较已发生事件与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确是有意义的。”
历史学家们通过引入混沌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测不准原理等科学理论,来调和因果性和偶然性,缩小历史可能性的范围,并进行合理的假设讨论。
当然,书中部分内容因涉及专业历史知识和复杂政治背景,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这也促使我们查阅更多资料,深入学习。《虚拟的历史》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历史著作,打开了一扇通往不一样历史世界的大门 ,值得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