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5-24 14:58:1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来新夏教授编著的《北洋军阀史》,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衰过程,内容充实,史料丰富,观点鲜明,是北洋军阀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关于北洋军阀的定义,来新夏教授认为它毫无疑问是个贬义词:“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利之目的之个人和集团。”这个定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宏大叙事风格;相比而言,日本学者渡边惇对军阀的定义更具体:“军阀是指军队的首领,以家族、亲族、同乡、同学、师弟等封建人际关系为纽带,在一定的地盘上建立直接的军事统治。”

      按照这个定义去读这本论著,可以提纲挈领地掌握书中出场的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众所周知,北洋军阀发轫于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后来占据各省都督和将军位置的地方大员,绝大多数出自袁世凯的部下。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占据着中国的历史舞台。仔细研究上述军事集团的“封建人际关系”,就会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

      皖系的统帅是段祺瑞,有“北洋之虎”之称,获得“三造共和”的美誉,不过后来也落得制造“三一八惨案”屠杀人民群众的骂名。一九一六年袁世凯去世之后,段祺瑞利用担任国务总理掌握的大权,迅速安插自己嫡系部队掌控地方,架空大总统黎元洪,很快就形成全国最大的军事集团。他手下最得力的四个助手被称为“四大金刚”:一是徐树铮,一九一〇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被清政府分配到驻扎北京南苑的陆军第六镇,在段祺瑞麾下平步青云,直到后来官拜西北筹边使,成为全国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徐是个精明强干的人物,其能力可与南朝刘宋时期的刘穆之相比,是老段不可须臾离的智囊,促成皖系发展壮大,不过后来也因为他的飞扬跋扈而招致皖系的灭顶之灾。二是靳云鹏,青年时代因生活所迫与弟弟靳云鹗投奔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隶属于段祺瑞部下,深得段祺瑞的赏识和器重,一步步高升,直至担任国务总理。他与张作霖是儿女亲家,虽然是娃娃亲,但是利用这层关系他拼命想有所作为,也是段祺瑞倚重的左右手。三是傅良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在北洋新军任职,为段祺瑞所宠信,后来担任陆军部次长、湖南督军。四是吴光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在段祺瑞的北洋第三镇任职,后来担任长江上游司令、湖北督军;他是老段的小舅子,虽然在直皖战争中因疏忽大意导致部队被缴械,不过他对老段一直忠心耿耿,在老段下野后始终伴随左右。可以说,皖系就是段祺瑞及其部下和亲戚组成的一个军事集团。

      直系的统帅是冯国璋,袁世凯的得力干将,跻身于“北洋三杰”,后来以反对袁世凯称帝而闻名。他的年龄和资历都超过段祺瑞,武昌起义爆发后就被清廷任命为第一军军统。一九一七年七月张勋复辟时期,冯国璋以江苏督军代行大总统职权,之后到北京就任大总统之职。由于国务总理段祺瑞大权独揽,冯国璋不甘心象黎元洪那样当傀儡总统,这才调兵遣将,迅速形成直系集团。他手下有三员大将,即名噪一时的“长江三督”:一是李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进入袁世凯主持的新建陆军,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的部队编入冯国璋的第一军,任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在冯的支持下扶摇直上,直到担任陆军第六师师长、江西督军。冯国璋入京代理大总统后,为防止皖系夺取江苏地盘,特任李纯为江苏督军。作为直系的头号大将,他控制着长江下游,坚决站在冯国璋一边,用“和平统一”的口号来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的政策,最终迫使段祺瑞辞去总理职务,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二是陈光远,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进入新建陆军,追随冯国璋,担任陆军第十二师师长、绥远都统、江西督军等重要职务。三是王占元,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所在的第三协奉命编入第一军,从此隶属于冯国璋,后来担任担任第二师师长、督理湖北军务等要职,与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合称长江三督。这三员大将由于占据着长江的中游和下游一带广大地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阻止并最终瓦解了段祺瑞企图武力统一南方的政策。

      一九一九年冯国璋去世后,曹锟被推举为直系的新首领。他在袁世凯统治时期担任北洋军第三师师长、直隶督军兼省长等职务,在段祺瑞与冯国璋的争斗过程中置身事外。但是后来遭到徐树铮愚弄,没有当上副总统,并且其职务差点被徐树铮取代,加上他的忠诚能干的部下吴佩孚在湖南作战有功但却遭到老段猜忌,因此曹锟迅速成为皖系的敌人。他拥有一师三个混成旅的雄厚兵力,再加上旧直系的力量“长江三督”改投旗下,其兵力足可与皖系抗衡,一跃成为直系的新头头。曹锟虽然是布贩子出身,天性慵懒,但却会用人,全靠部下打江山。他的第一号大将就是吴佩孚;吴佩孚原是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军官,后来投奔清军第三镇统制曹锟,以其才智和灵活,逐渐得到曹锟的赏识和重用,并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后来担任第三师师长以后,积极训练部队,军训工作比袁世凯的小站部队更胜一筹,不仅灌输现代军事思想,更能配备现代兵器装备,因此第三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久经战阵,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先后打败了皖系和奉系部队,最终把曹锟推向大总统的宝座。第二员大将是王承斌,他在保定军官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曹锟为统制官的第三镇任职,后来升任第三师补充旅旅长、第二十三师师长、直隶省长等职务,多年跟随曹锟南征北战,是曹锟的心腹大将。第三员大将是冯玉祥,他是北洋老将陆建章的侄女婿,本来既不属于段也不属于冯,后来在陆建章的逼迫下在武穴发表通电要求罢战息争,被段祺瑞处分并交曹锟管束,从此成为直系的力量。直皖战争爆发时,时任陕西督军的冯玉祥在短短几天内就从陕西带领数万部队迅速开到河南,稳定了吴佩孚的后方,并平定了河南督军赵倜的叛乱,为曹锟立下了汗马功劳。第四员大将是曹锐,这是曹锟的弟弟,后来担任直隶省省长,无疑是曹锟最信赖的人。不过曹锐在军事上无足轻重,曹锟主要还是依靠部下打天下。

      与皖系和直系重用部下相比,奉系更重用同乡和亲戚。这个军事集团的首领张作霖在辛亥革命以后先是担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后来用“仗义”手段取得第二十八师师长的位置,统一了奉天省军政;同时成立了陆军第二十九师,任命吴俊升为师长,这样就掌握了东三省的军事大权。其后他兼并黑龙江省,并保举他的儿女亲家鲍贵卿任黑龙江督军兼省长;接着驱逐吉林督军孟恩远,任命亲信部下孙烈臣为黑龙江省督军,鲍贵卿调任吉林省督军,终于在一九一九年八月彻底控制了东北的军政和民政,实现了他多年以来建立“东北王国”的野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张作霖的用人颇似曹操,手下名将如云:一是吴俊升,这是他最早当绿林时的部下,后来担任陆军第二十九师师长、黑龙江督军兼省长,屡次参加对直系的战争;二是孙烈臣,同样是张作霖的绿林部下,担任过黑龙江督军兼省长、吉林省督军兼省长;三是张作相,是张作霖的同乡,年轻时就追随张作霖,担任过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黑龙江督军、热河都统、吉林督军等要职;皇姑屯事件后,他力保张学良主政东北,维护张氏家族对东北的统治。除了任用部下以外,张作霖的亲戚网更是绝无仅有:大女儿嫁给鲍贵卿的儿子,鲍后来担任过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吉林督军,差一点就成为国务总理;三女儿嫁给赵尔巽的儿子,赵担任过东三省总督、奉天都督等要职,在他的提拔下张作霖才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东北王”;四女儿嫁给张勋的儿子,张则担任过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拥溥仪复辟后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具有呼风唤雨、称王称霸的本领;五女儿许配给靳云鹏的儿子,而靳云鹏则是皖系大将,曾经担任过北洋军第五师师长、山东都督、国务总理。张作霖和他的这四个“亲家”来往密切;他们利用手中的军队或权力,遥相呼应,相互支援,在较长时期内左右着国家的政局。

      由此可见,“封建人际关系”贯穿于北洋军阀兴衰的整个过程。拥有一大批忠诚能干的部下,是各路军阀崛起的根本因素;但是针无两头尖,有利就有弊,赶上那些不怀好意的部下,也够首领喝一壶的。还是从北洋军阀这段历史看,部下驱逐主帅的例子屡屡发生,例如一九一四年陆军第二师师长王占元驱逐了老长官湖北督军张锡銮,即便是身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也得忍气吞声;一九一八年陆军第五师师长张树元撵走了老长官山东督军张怀芝,国务总理段祺瑞也无可奈何。最著名的莫过于奉军郭松龄犯上作乱发动兵谏,弄得张作霖狼狈不堪,差点全军覆没;至于冯玉祥突然回师发动北京政变,不仅直接导致吴佩孚的失败和直系的土崩瓦解,还把老长官曹锟囚禁在延庆楼,迫使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万恶的旧社会,如何掌控部下始终是首领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头疼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