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4-17 07:23:35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说来惭愧,这本书好像一年前就有人跟我推荐过。但是我数次拿起又放下,总觉得剧情有些不够吸引人,最后还是实在书荒了才在吃饭时看。不得不承认,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剧情确实很平淡,然而其中蕴含的主角的背叛、挣扎、悔过也的确触动人心。

在讲书的内容之前,我想提一下那句著名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此前我只知道大致内容,一直以为这句话只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然而之后法德里也对阿米尔说了,最终也成为了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它不仅是贯穿全书主旨的一句话,也意味着哈桑的忠诚被接纳、阿米尔的自私懦弱被克服,以及奉献精神的传承。

整个故事不算长,概括一下(没有概括,洋洋洒洒写了一堆)就是哈桑和阿米尔自小一块儿玩耍,哈桑的父亲阿里是阿米尔家的仆人,自然哈桑也是他们的仆人。哈桑忠诚、勇敢、擅长运动,具有一切阿米尔父亲喜爱的特质,而阿米尔正好相反,他稍显懦弱,并且只喜欢看书,唯一和父亲有的共同话题是斗风筝。或许正是如此,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总有种特别的偏爱,常常赞赏他、甚至花钱给他治疗他的兔唇;而阿米尔得到的几乎都是父亲的冷眼和忽视,这使阿米尔难以忍受,也让他对哈桑产生了嫌隙,他不愿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和其他人一样,他拿哈桑的血统说事,暗地里将此作为他对哈桑的嫉妒的挡箭牌。

父亲对阿米尔的冷淡从不掩饰,有一段我印象挺深刻的。有次,阿米尔难得得到了和大忙人父亲单独相处的时刻。他挖空心思寻找着和父亲的共同话题,努力试图和父亲来场父子间轻松、亲密的对话。可惜父亲无论如何都对他爱答不理,只是低头看书。阿米尔忍无可忍地一句“我得了癌症”也挣不来父亲一句回应。一种心酸泛上我心头。对敏感的人来说,忽视其实是最伤人的。你可以讨厌我,但无视更像是一个信号:我其实无足轻重,你不在意我。也难怪阿米尔对哈桑这么别扭,父亲从不无视哈桑,甚至在阿米尔生日兜风时说:“要是哈桑在就好了”。一个孩子要如何忍受这种偏爱呢?

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一直风平浪静的,偶尔他们也会遇到阿塞夫的霸凌,阿米尔虽然不甘但不敢反抗,哈桑却从不忌惮,还在阿米尔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举起弹弓瞄准阿塞夫的眼睛,吓走了他。然而好景不长,在阿米尔斗风筝胜利后,哈桑在独自追风筝时遭到了阿塞夫和他跟班的围堵,双拳难敌四手,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他被迫忍受阿塞夫的凌虐。阿米尔不知道吗?不,他在寻找哈桑时看见了,本可以像曾经的哈桑一样保护他,可是阿米尔的懦弱阻止了他。

看到这里,我为哈桑的遭遇感到难过,不仅因为他被阿塞夫伤害,更因为阿米尔辜负了他的每份真心。可是随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荒谬地理解了阿米尔的行为。此刻,我其实感受到一种不安和羞耻,看着这些文字,像是在看一幅肖像。你无法指望一个没有胆量的小孩为他眼中的仆人挡刀,不仅出于对反社会人阿塞夫的恐惧,也出于阿米尔对哈桑的复杂情感,羡慕、嫉妒、厌恶……在我看来,这种情感的产生除了阿米尔本身性格,他父亲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哈桑带着风筝回来时,阿米尔甚至装作没看见他裤子上淋漓的血迹。而且之后阿米尔不仅没有对哈桑更好,反而冷落、忽视他。阿米尔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做任何事,所以每次与哈桑相处都是一种煎熬。哈桑的存在让他看到了另一种人:善良、勇敢、坚强、忠诚,简单来说,就是父亲期待他成为的人。可是哈桑像一面镜子,阿米尔只能从他的眼睛里看见懦弱、恶劣的自己,虽然哈桑本意并非如此。更让阿米尔愧疚的是,哈桑并没有因为他的隔岸观火和冷落而对他发脾气。

在阿米尔将哈桑带到后山谈话时,他们回忆过去的轻松愉悦很快被阿米尔的不安打破,他再也无法忍受温和且不责怪他的哈桑了。一种对自己软弱行为的怒火终于使他拾起了地上的石榴,掷向的却是哈桑,遭受欺侮、背叛的哈桑。显然,砸一下不足以平息阿米尔的内疚,也不足以让哈桑反抗他。阿米尔一下一下砸着,将他们的关系砸出无法修补的裂痕,将自己的悔恨砸出难以填平的沟壑,将他们的未来砸出一片惨淡。哈桑只是一下一下地受着,在阿米尔抓狂他为什么还不还手时,举起石榴在自己额头上碾碎。红色的汁液顺着他额头留下,他的身上也是一片狼藉,这幅画面颇有冲击力,我几乎呆在那里。哈桑遭受的痛苦在此时具象化了,并且绝大部分来自他珍视的朋友、主人阿米尔。我不知道他花了多大力气独自消化阿塞夫带来的创伤,更不知道他花了多少功夫来容忍阿米尔。书中没有细说哈桑的感受,我不敢认为他原谅了阿米尔。阿米尔的行为到此已经非常过分了,我作为旁观者都无法忍受,更何况对他如此忠心的哈桑,想必他此刻遭受的痛苦比我遭受过最深的还要深。

哈桑仍然没有表现出对阿米尔的责怪,这让阿米尔无地自容,于是他做了一个及其不道德的决定:陷害他偷了家里的钱。一向将偷窃视为最大罪行的父亲却说原谅哈桑,这让阿米尔难以置信,甚至怨恨起了哈桑。阿米尔一直将自己的出生带来母亲的死亡视为偷窃,是他偷了母亲的生命,所以父亲才对他这么冷漠。可是哈桑什么也没做就轻易得到了父亲的原谅。哈桑和阿里却明白了阿米尔的意图,执意要离去。父亲挽留不成,竟哭了起来。父亲因为哈桑的离去而哭泣,打破了自己不齿的、不断灌输给阿米尔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观念这点,像是一记巴掌,使阿米尔在这种偏心之中错愕无比。因为父亲,阿米尔是否会阴暗地觉得赶走哈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现实不容他细想,很快战争就爆发了,父亲不得不带着阿米尔去美国避难。他们在那里相依为命,卖二手货维生,关系缓和了许多。阿米尔还遇到了索拉雅,他们结了婚,阿米尔如愿以偿当了作家,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可惜没多久父亲就离世了,而他的好友拉辛汗带着一个消息去找阿米尔。他说:“哈桑死了,留下一个孩子,名叫索拉博,现在在阿富汗孤儿院。”即使心怀愧疚,阿米尔本性的懦弱仍然阻止他踏入战乱中的阿富汗,即使那里是他的家乡,那里有哈桑的遗孤。拉辛汗见他如此,只告诉他自己时日不多了,并意味深长地留下一句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内心挣扎着,最终选择独自返回阿富汗带回索拉博,弥补愧疚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后文再提。

阿富汗此时的光景已经远远不同于他记忆中的样子: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大街的人都在求乞,而塔利班们养尊处优,到处抢劫,将阿米尔曾经的家占了去,甚至随意夺取他人生命。在询问了许多人和法德里的帮助后,阿米尔终于知道了索拉博在哪。他不在孤儿院,而被塔利班抢去了。此时已经再无退路,阿米尔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勇敢的决定:与塔利班当面对峙,要回索拉博。约见他们的首领时,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塔利班用石头生生砸死一个人的场景,这使后来的见面蒙上了一层不详的阴影。

果然,今日的塔利班首领是昔日的阿塞夫,阿米尔童年不敢反抗的霸凌者。他看见索拉博顺从地被阿塞夫召来,还化着眼影,哈桑过去的噩梦又在索拉博身上重演。阿塞夫不再掩饰他的反社会倾向,狂妄地展示着他生杀予夺的能力,并提出和阿米尔拳击,阿米尔赢了即可带走索拉博。阿米尔几乎不运动,而阿塞夫崇尚暴力,结果似乎已经确定。在阿米尔被打得半死时,索拉博对着阿塞夫举起了弹弓,一如哈桑做的那样。当年哈桑未打出的石子,现在由他的儿子打出,狠厉地取走了阿塞夫的眼珠。在他挣扎之际,阿米尔带走了索拉博。

索拉博的经历让他难以信任别人,也让他变得沉默寡言。阿米尔费尽心思才说服他一起回美国,和他们生活,并且许诺索拉博再也不用去孤儿院。可惜现实常常不尽如人意,领养索拉博去美国困难重重,若是按照美国的法子,阿米尔不得不先将索拉博安置在孤儿院。他很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索拉博,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索拉博的自杀。他在浴室中割腕,伤口很深,也没能听见阿米尔找关系之后无需他去孤儿院的消息。好在抢救还算及时,他没死,但也不再和阿米尔谈话,信任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索拉博沉默地在阿米尔家中长大,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第一次带他看斗风筝,那个他父亲很擅长的游戏。阿米尔果然再次胜利了,他看着哈桑的儿子,告诉索拉博这个风筝是为他而追的。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索拉博笑了,不明显,但他们之间好像有什么变了。

看完这本书,我对作者的各种安排挺佩服的。很多事情之间其实都有联系和隐喻,比如:哈桑天生的兔唇,和阿米尔与阿塞夫拳击后受伤唇上豁的口,形成了一种照应,阿米尔最终成为了父亲期待成为的勇敢之人;哈桑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也终于成为了阿米尔对他的儿子的许诺……这种转变跨越了20多年,阿米尔的成长才最终完成。其实总的来说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阿米尔再也没法向哈桑道歉,索拉博也失去了父亲和天真。

更为残忍的是,有个秘密哈桑和他父亲阿里到死也不知道:他其实是阿米尔父亲的孩子。也就是说,阿米尔曾经如此对待的,是他的弟弟。他父亲背叛了阿里,并让他妻子怀了孕,可他不敢承认,只是用谎言和建立孤儿院来掩盖、弥补他的错误。正是这一个谎言,将两兄弟的人生一分为二:其中一个不得不以仆人的身份活着,并且从未知道真相,但得到了父亲的偏爱;另外一个名正言顺地继承父亲的财产,却不是父亲理想中的样子,于是只得到父亲的冷落。可以说,哈桑是父亲无法光明正大关爱的一半,也是父亲期望的那一半,而阿米尔享受他的庇荫,却偷走了他妻子的生命,是父亲不期许的另一半,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他们无法平等地得到爱,也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故事很戏剧化,但真正的人生亦是。我们无法永远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是正如拉辛汗所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他人的伤害是很难完全弥补的,然而仅有忏悔的念头而不行动也是二次伤害。没有永不犯错的人生,去做吧,去道歉,去补偿,及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