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庄子》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22 10:25:50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庄子》有感
 


近,买了《庄子今译今注》,准备啃读。看着厚厚的两本书,看着难懂的文言文,看着密密麻麻的注释,不禁退缩起来。似乎这不是我所能看懂的。

人就是这样,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有挑战的内容,总是还没有开始就打退堂鼓。要不是因为要听范美忠老师讲《庄子》,可能我都不会翻开。也不知道怎么去读这样的大部头。

好在“啃读营”有读前指引:

书友们,范美忠老师17日开讲《庄子》,第一讲的内容是《子非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还有《齐物论》开头关于“天籁”这部分: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一部分再多加两段,一直到“怒者其谁也”。

范老师讲课素不用PPT,课的信息量极大,请务必熟读《庄子》这两部分。不然,恐听懂不易,遑论吸收。

阅读思考题如下:

1.你认为存在绝对真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如何才能抵达?

2.人的肉身存在和感官感知是否具有真实性?如果没有,那什么是真实的?

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4.我们如何才能认识世界,逻辑理性是抵达真理的唯一方式吗?我和世界之间是源初分离的吗?

5.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最大安慰是否是来自于他人的爱?

6.宇宙是真实的吗?它会永远存在吗?是否有一个创造者?

读书,要读,要思考,如能与写作结合,则尤佳。

读起来,更精彩!

根据阅读提示,打开书惊呆了。看着目录,翻着内篇外篇,我竟然找不到《子非鱼》篇。《子非鱼》篇其实之前也接触过,初中语文中有这篇,并不陌生。但总得在这本书上看看呀。这么厚的书,我总不能一页一页翻找吧?

于是,我从网上搜索《子非鱼》在《庄子》中哪个位置?很快找到了。在外篇《秋水》这一章,454页。

如此,我才发现对于这本书有多么陌生。真的需要认真啃读。

原  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段对话的意思是,庄子和惠子走到濠州桥上。

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那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你问我是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说明你是知道我知道的,所以才来问。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这桥上知道的。”

(往上滑动可查看全部译文)

自 学

​自学《子非鱼》,印象最深刻的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别人。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价值观,导致我们与别人不同,也很难设身处地地想到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当有人不理解我,不懂我时,我也常常安慰自己“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会理解我呢?这还让我想到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也许李商隐想表达芭蕉和丁香此时为同一件事情而忧愁,但我总认为是因为芭蕉和丁香相互不理解而忧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所以你不会理解鱼。你不是鱼,当然也不会理解鱼的忧愁。

  解  读 

​听范老师讲解,似懂非懂。但至少眼界开阔了。

一、原来,这是一场逻辑辩论

庄子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判断“鱼乐”,而后惠子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认为,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

惠子的逻辑是“一种生物个体不能感知到除其本身之外的其他生物个体的心理活动”。那么依据这个逻辑,我们由庄子“非鱼”,推导出庄子不能感知鱼的心理活动,因而也就不知“鱼之乐”。

庄子没有直接回答惠子,而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借用了惠子的推导逻辑,由惠子“非我”,推导出惠子不知“我”,又如何得知“我”不知“鱼之乐”呢?

这里,庄子套用惠子的推导逻辑来反驳惠子。你认为“一种生物个体不能感知到除其本身之外的其他生物个体的心理活动”,那么你也不知道我不知鱼之乐。

而惠子的下一句,“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怎么想,同样的逻辑,那你也不是鱼,自然也不知道鱼是否快乐。”

这里,惠子承认了自己不知道庄子所想,但也做出了反驳,利用的还是同样的推理逻辑。

庄子却抓住问题,你问我怎么知道鱼之乐,那我就告诉你,我是怎么知道的,“我知之濠上也”。于是,结束对话。

这里有一个逻辑前提是:一种生物个体不能感知到除其本身之外的其他生物个体的心理活动。

但这个逻辑前提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绝非完全隔离的,也绝非在精神上一点联系都没有的。

所以,非鱼却可知鱼之乐。

二、认识庄子,理解他的思想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道家之祖”。

老子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

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

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因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处的鱼即是庄子,庄子即鱼。他是快乐的,鱼自然也是快乐的,那他怎能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

​《庄子》蕴含着很多不一样的思想,值得我们慢慢地细细地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