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物种起源》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2-03 08:24:3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物种起源》读后感
 

我一直都想要挖掘一个划时代的理论来解释人类世界的整体运行规律,于是我将目标放到了大脑上,想要通过研究大脑运行的原理或者是一些规则来理解人类世界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可能和人的社会性习惯有关,可能和大脑相关的医学有关,可能和未来智脑的出现也有关。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探究大脑的运行原理并不是探究一个器官那么简单。大脑非常特殊,我从中看到了哲学、社会学、巫术、现代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影子、政权、金融以及每一个人的影子。我意识到,大脑的一些规律肯定是存在的,并且这种规律一旦被发现,那将是惊天动地的。而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惊天动地的事件不多:物种起源、DNA双螺旋、万有引力、相对论、量子力学。故而最近,我读了《物种起源》,想看看,这样一种理论是怎么样被想到的?怎么样被提出来的?怎么样被证明的?它遭到了什么样的反对?有什么样的矛盾?到迄今为止有什么样的缺陷(虽然我还没有阅读,但是我认为一定会存在不足之处)?以及,我还想了解一下达尔文这个人,想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拿到中文版的书(韩安、韩乐理父子翻译),我感觉内容可能不会太多,一共400页的样子,比起《神经科学原理》这本书算是小巫见大巫。于是我打算认认真真阅读,好好评鉴一下,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我一开始便受到了来自达尔文先生的鼓舞。我算了一下,达尔文1809年出生,1836年环球航行归来后开始构思物种变化理论,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这意味着他27岁完成经验积累,然后用了23年的时间写出了这套理论。好消息是,从年龄上来看,达尔文先生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年少成名的天才(比起牛顿、爱因斯坦等人),这意味着,我能从他身上学到更多。而细细想来,我现在只有23岁,如果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做积累的话,未来且不说能否拥有惊人成就,但是肯定不会碌碌无为。

在没有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对《物种起源》的了解就8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每一个学过初中生物学的人都熟稔的话语。读完之后,当我的同学问我除了“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之外,这本书还讲了什么其他的东西的时候,我陷入了沉默。其实,我对《物种起源》的了解现在也还是8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无语,但是很真实。

达尔文先生的文字具有着强烈的洞察力,知识储备堪称博学(这也正是他写下这套理论的基石),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并且这种印象从一开始贯彻到了最后。达尔文先生主要是通过举证与驳证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是的,这很常见)。但是达尔文先生举的例子的广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不愧是环球旅行的人),并且他会积极写信给某方面更为博学的人求助,也会引用很多别人的例子。这本书里讲了很多东西,单是我不认识的植物、动物估计就有好几十种。当看到这些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完全没有任何印象可以浮现出来。比如达尔文先生经常举例的筋斗鸽、信鸽、侏儒鸽、钩喙帕布鸽、球胸鸽、扇尾鸽,这些还算是好的,毕竟我也见过鸽子,我可以在我见到的鸽子原型上进行一些奇怪的嫁接。而到了后面,我的见识就面目全非了,甚至有很多物种是我在这个地方打字都打不出来的(是的,我没有手写)。于是我一边带着迷茫,一边带着震撼地“刷”完了全文(前1/2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的,后面缺乏耐心了,就开始只找关键结论和论证点了)。   

         

我将自己对这本书的总结如下:

1.达尔文先生开篇就开始比较驯养状况下的生物和自然状况下的变异问题。他发现,驯养生物的变异和自然生物的变异最大的一个区别是:驯养生物的变异是由于人类自身的利益而得到保留(比如园艺中最好产品的来源往往是变异,而这种变异会导致不育),而自然生物的变异是由于生存的需要得到保留,并且这两种变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食物、交配对象、物种可育)是可以得到遗传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遗传下来的特征对于物种本身一般是有用的才会得到繁殖,有害的或者是并不有用的都通常不会得到繁殖。而后提到驯养生物在回归自然后,是可以渐渐恢复其自然状态的(如果它们还能生存的话)。

2.自然生物的变异源于在自然界中的竞争,这种竞争便被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被定义为:凡是有害的变异,无论如何微小,必被严格地淘汰,而有利的变异则会一点点得到积累。对于那些不利不害的变异,自然选择不发挥作用,它们就如同浮游般存在。而选择的重要性,便在于将有利于生存的差异在世代中向同一方向积累起来,以产生巨大的效果(必须强调物种不是忽然出现的!),并且这种效果是所有导致变化的因素中最具有压倒性的。而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变种间的划分,便需要看差异量的多少了。

3.有个和以往认知不同的点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并不一定会导致本地任何植物归于灭亡。

4.竞争生存有个特点:从内部的角度来看,同种内个体间和变种间的竞争最为激烈,而同属内物种间的竞争最为激烈。因为同属的物种,在习性和体格上虽然有变化,但通常很相似,尤其是在结构上,故而他们更容易发生竞争。当竞争者胜利之后,其数量会迅速增加,直到受到资源的限制,比如食物、气候、天敌。故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和平年代,人和人的争斗以及过度繁殖都是必定会出现的。但倘若有一天,黑猩猩向我们发起进攻,我们便会一致对外。但其实,不光黑猩猩发起进攻会促进人类的团结,病毒、自然灾害等也能,只要这些事件的发生不属于种内矛盾。物种在自然界受到的来自别种生物的竞争而受到的疆界限制,与来自特种气候适应的适应是相当的。

5.性的选择将专给雄性一些与其他雄性竞争时有益的特征。故而性针对的是种内同性竞争,并不属于自然选择范畴。毕竟任何种内雄性的竞争也只是决定了谁会多几个子嗣而已,对于种群尚缺乏生存意义。

6.倘若在一块地皮上只播种一种种子,而在另外一块地皮上播种几种种子,后者往往生长的草的数量会更多。并且在这些草里面,在任何一个草的物种中最不同的变种, 就总是有最好的机会得到胜利并增加它的数量。越与众不同,越有机会胜利。

7.而后讲到变异的规律。和我们现在认为的DNA突变不一样,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DNA等概念,故而其变异主要来自宏观层面的观察。达尔文将变异的规律总结为:(1)重复的、未经发育的和低级的结构容易变异;(2)不寻常发育的部分最易变异;(3)任何物种中发达程度远超过亲缘物种的部分就有高度的变异倾向;(4)种的特征比属的特征更容易变异;(5)第二性征最容易变异;(6)长久遗失的特征可以复现;(7)关联的部分有以相同方式变异的倾向,并且倾向于结合生长。故而我们可以解释胚胎学的来源,人种之间肤色、智力、习性等变异的来源,第二性征的高度变异性,并且可以从关联生长中得到启发。但是要提及的是,这里的“第二性征”可能并非我们现在认为的女性的乳房、男性的喉结之类的第二性征。因其提到“亨特采用‘第二性征’这一术语,描述专附着在某一性上,且是与生殖行动没有直接联系的特征。此规律适用于雌雄两性,但雌性少有显著的第二特征,故它适用于雌性的场合也就不多”。但似乎又和我们理解的一样。而在人的选择下,变异的性质有时易于偏向于某一性别,通常是偏向于雄性,至于倾向的原因,我们并不知道。   

8.“用进废退”的学说在变异章节被彻底终结,典型的举例就是:不能飞的鸟,翅膀无用,但是仍存。习性、 用与不用,在有些时候对于体质和各种器官的结构变化是有很大作用的。但是,用与不用的效果大部分是与对内在差异的自然选择相结合的,有时是由自然选择起压倒性作用的。

9.达尔文提出了他的学说面临的困难,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因为看他人发现问题、承认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收获远大于其他。过渡变种的全无或稀少是最大的问题。过渡问题有: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过渡种为什么没有被发现?这些过渡种是怎么样适应环境的?眼球这种极其完备极其复杂的器官也是一步步过渡而来的吗?习性呢,习性又是怎么转化和过渡的呢?因为自然选择是持续轻微地改变物种,绝对不会跳跃式地进行改变,所以过渡态的存在便十分特殊。

10.对于器官过渡的问题:眼睛这个器官虽然是最完备的器官,但是其对像差的校正仍然不完满。假如我们的理智引导我们对自然界许多无与伦比的机巧进行称赞的时候,我们的理智也应该意识到有许多的机制其实并不完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事物进步好坏。还有更多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蜜蜂的刺、冷杉的“精子海”战术、母爱与母恨等。所以眼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器官,其也具有一步步完善的过程,但是至于其如何从没有眼睛到有眼睛,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一开始在种群里,没有眼睛的那部分生物被淘汰了。

11.对于物种过渡态的问题:达尔文描述了地质的不完整性与地质的历史,说明我们所能观测的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因为我们仅仅能够勘测到漫长进化历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消失了的大部分,我们勘测不到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和地球数亿年的历史比起来如同沧海一粟,即便有化石作为历史痕迹的佐证,但是能够形成化石的、形成之后能够保存下来的微乎其微。故而我们对于物种的勘测肯定有着巨大的断层,这是我们找不到过渡物种或者很难找到过渡物种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便是:过渡物种很难在环境中生存下来,以至于它们会很快消失,并且被过渡两端的物种彻底取代。

12.“自然选择不会使一个物种产生任何专门为别一物种的利益或损害而存在的构造。”这句话是对自然选择过程中,所有结构的变化进行的最精辟的观点。不仅仅结构的构造是可以得到选择,进而一步步得到保留,并且遗传下去,本能行为也能如此。比如野兔的幼兔是最难驯服的,而已经经过驯化的家兔的幼兔是最驯良的。达尔文不不认为家兔是因为驯良而被人选择,并且其认为整个由极野性到极驯良的遗传变化,纯属是由于习性和长久持续的圈养。火山岛及欧洲等地带回的狼、狐、豺狼和猫属的动物,仍然喜欢向家禽、羊和猪进攻,带回来的小狗也如此,并且不能改正。而后达尔文进一步引用寄生蜂、蚂蚁造奴、蜜蜂造巢的例子证明了本能行为的变异是存在的。   

13.驯养的本能能够获得,而自然的本能亦能够消失,部分原因由于习性,部分由于人的选择在连续的世代中把特殊的心理习性和行为积累起来。这些习性和行为在初发现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无知而称之为偶然事件。有些时候,强制的习性可以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另外一些时候,强制的习性却无能为力,驯养下的本能的形成完全是有计划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由此我想到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以及“强制会引起遗传改变吗?”这个问题。

14.杂交不育性可能是由于生活条件的扰动,也可能是由于两个生物组织混合成为一个时,整个组织发生了扰动(可能是胚胎死亡,也可能是遗传物质根本没法融合)。其实在现在有了更形象的解释:环境和遗传因素会导致不孕不育,跨物种会因为基因的无法交流而产生不孕不育。而对于那些雌雄同体的生物,其发生自我杂交的概率其实比和其他物种杂交的概率更小,如果连续发生多次自我杂交,它们的后代必定会引起软弱和不育。而在所有生殖元素中,雄性生殖元素都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但有时雌性生殖元素所受到的影响比雄性更多。

15.地质记录是不完整的,因为由地质的沉淀和剥蚀的速度我们可以推测出地质久远的流逝时间。而每一种物种的生命依赖于其他现存生物更甚于依赖气候。中间变种由于其生存数目较之其连接的类型数目更为稀少,故在更加变化和改进的过程中,一般战败并被消灭。加之以漫长的时间尺度,故而我们会缺乏对现时中间变种的了解、缺乏对古生物的搜集。

16.生物在地质内的演替符合以下规则:新物种缓慢地相继出现;新物种以不同的速度改变;物种一经消灭就不再复现;成群的物种的出现与消失和单独物种的出现与消失规律相同;全世界的生物类型都在同时间改变;在相同的地区发生着内相同类型的演替(我猜测这也是同源衍生学说的根本点)。

17.生物的地理分布是“单一创造中心”。由于物质条件的不同不足以解释现在的生物分布情况,但是我们可以确定屏障的重要性和生物散布的方法。屏障主要是指气候、陆地升降等自然条件的明显差异。而生物散布则依赖于生物的自主迁移(虽然现在还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迁移)以及其余物种的辅助迁移,当然,地质情况的巨大变迁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辅助生物散布,比如冰川在世界上一齐扩张的时期会发生物种的散布(想想冰川时期的温度变化,以及经常发生的冰雪融化)。

18.关于生物的分类,我们绝对不能因生物某一器官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对生物的利益是何等地重要,就依靠它的相似程度去分类。重要的器官在分类上也重要,这虽然不总是正确,但是是一般正确的。达尔文相信,器官在分类上的重要性是取决于它们在物种大类群内所具的更持久的稳定性,而这种器官,往往是很少改变的。而在生理上常被认为无关紧要部分的特征,在整个类群的定义上却被普遍承认高度有用,比如从鼻孔到口腔内有无通道是鱼和爬行动物的唯一特征。同源衍生始终用于分类,灭亡能分离类群并且予以界定。组织中任何部分与特别的习性关联越少,它在分类上就越为重要。而这种轻微特征在分类上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它们与其他几个或多或少重要的特征间的关联。而在自然史中,特征的集合价值是很明显的,建立在任何单独特征上的分类,无论此特征是如何重要,总是不能成功,因为生物没有普遍稳定的部分。   

19.亲缘与同功相似或适应相似是不同的,即便在某些环境下它们的表现非常类似。比如很多鱼类的鳍都很相似,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们都具有亲缘关系(即便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前它们是一家人)。赛马和赛狗具有类似的功能适应情况(比如特定部位壮硕的肌肉,特定的标志性结构),但我们也不会混淆马和狗的区别。

20.在形态学方面,若夫鲁瓦·圣提雷尔认为:同源器官的互相关联具有高度重要性:生物体的各部分在形状上和大小上都可以有各种程度的改变,但它们的互相连接总是依照同一次序。在这一部分,发育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这也是我极度赞同的,也是此前有所思考的)。

21.最终,有一些简洁的结论可供记忆:所有复杂器官和本能的形成和选择都源于轻微的变异的积累;杂种的不育性是由于生殖器官的无能,原物种杂交的不育性确是在生殖器官完善的基础上发生的;中间物种最终是要被代替和消灭的;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比多数地质学家所相信的更加严重;雌雄异体的动物,雄性为占有雌性,大都就有竞争,胜利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是最轻微的优势就将导致胜利;物种只是显明的稳定的变种;自然选择是依靠积累轻微的连续的有利的变异发挥作用的;依照自然选择学说,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例是存在的;习性对本能的变化有影响,但不是绝对必需的;一个越古的化石在一定程度上就越常明显是处在现存近缘类群的中间;凡在两地有许多近缘物种居住,这两地必仍有一些共有的完全相同的物种存在;适应的特征对生物本身超级重要,但在分类上毫不重要,反而未发育的部分或胚胎特征是最有价值的。

22.达尔文对自己的规律做了一个广义的总结:“伴有繁殖地生长;几乎包括在繁殖内的遗传;由于外界生活条件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和由于用于不用产生的变异;繁殖率过高导致的竞争生存,及由此产生的自然选择,引起性状分歧并使少有进步的类型灭亡”。由此导向的结果便是:高级动物的产生。

         

以上便是在阅读《物种起源》这本书时我主要看到的,铭记于心的内容。

         

下面我还想就一些印象深刻的话展开讨论: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多,而且语言上有很多不是很现代的表达,导致整个阅读过程有点困难。达尔文先生的雄厚知识积累以及辩证的耐心让我叹服,但物种和环境的复杂性也让我疯狂叹气。但至少我捋清了一个事实,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有条件限制的,其中衡量的一个特征或东西是否适合(或者说是否会被自然保留下来)并非是我们有时候单一想象的输与赢。达尔文先生论述了一个事情:“自然选择只是通过专为每个生物本身的利益而工作,所有肉体的和心理的禀赋都将朝着完善前进。”自然关注的层面是物种层面,而我们个体关注的层面是个人层面。很多时候我们人的矛盾都是发生在个体和个体间,例如口舌之争、荣誉之争、伴侣之争......或者说得更加高级一点——世界观、价值观的对撞。担忧源于个体,施加于个体的压力却源于全世界。不同层面的事物可能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一定不能进行等同。比如“用进废退”关注的其实是利用个体层面的变化来诠释群体变化,其在某些方面是有相应的例证的,但是利用它来诠释群体确是错误的。这让我觉得:分清楚讨论问题所处层面极其重要。举个例子,众所周知,临床研究有一个性质:“不管是多么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其研究的都是群体特点,而群体特点是没有办法直接应用到个体上的。”比如对癌症A来说,研究显示做手术更有收益的人有80%,吃药更有收益的人有20%,我们通常会认为手术比吃药更好。但是当我们在面对一个患者的时候,我们却不敢确定,手术一定会比吃药更好。因为群体会以平均化的方式来“消除”个体的差异,但是在面对个体时,我们必须直面这些差异。这让我想到了当今盛行的“自由”风气:当代年轻人是追求自由的一代,“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我们需要自由自在地活着”、“每个人都不应该去改变别人或者被改变,自己就是最好的”等言论甚嚣尘上,“发疯”也成了表达快乐表达自我获得自由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二元化的自由被大家接受(或许不自知),认为自己的状态要么是“不自由”要么是“自由”,而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许多人就会渐渐选择“自由”,走向“绝对自由”。而个人的“绝对自由”往往是以损害他人为代价的(这一点在此不多论述,未来在相应的时刻会进行阐明)。   

这让我想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是分层面的,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一组不管程度如何强调,都不会损害他人的词语,绝对地爱国、绝对地敬业、绝对地诚信、绝对地友善,对于他人,都是福音。但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呢?它们是没有绝对的东西,意味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绝对的公正、绝对的法治,一旦这些词语有了绝对,事情反而会走向更不利的一面。这组词是需要调衡的天平。我们在历史中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它们向着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极限靠拢,以达到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以社会层面的要求来满足个人层面,就仿佛一个人说“自然选择就是讲竞争才能生存,只要我能竞争胜利,那我就是永远正确的,会得到保留”,然后开始肆无忌惮地进行个人化的行为,殊不知自然的规则不会用于个体,而是用于群体。

在火地岛的未开化人类很看重社畜的价值,在遭遇饥荒的时候,他们宁愿杀死和吞食老年妇女,因为其价值比不上他们的狗。提醒着我,以后去分析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尝试探寻起源,未开化的人如未分化的细胞一般,皆会对我们对一个体系的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有一些很残酷的例子,比如蜂后会杀死自己年幼的女儿,只为了保证自己是蜂群中唯一一个能够繁殖的,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地位;比如红蚁会奴役另外一种蚂蚁,让它们为自己采食、筑巢、抚育后代,甚至如果它们的奴隶不工作了或者死去了,它们宁愿自己也饿死,也不会自己去寻找食物。我在感叹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善恶相似性的同时也很好奇,这些蜂后和蚂蚁竟然懂得如何识别雌雄、如何识别奴隶,有生死全依赖于奴隶的红蚁,也有让奴隶留在家里当“全职保姆”而自己去征服世界的血蚁,还有一些勇敢的小黄蚁可以表现出惊人的勇敢去进攻它的“大邻居”......这些栩栩如生的例子都让我觉得,我们所创造的“善恶”在一开始便肯定是同时存在的(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就会找到对立的解释,如若让达尔文去参加“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辩论赛,他一定会持第三方意见,然后斩获冠军),以及许多现在所谓意识相关的研究,比如说猪懂得识别、懂得欺诈,简直弱爆了。   

眼球这种器官是怎么突然出现的呢?有利的变异是怎么突然出现在物种中的呢?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直立行走的呢,而不是飞行呢?我自己的答案是:突变源于随机,选择源于自然。我们的所有突变都是随机发生的,然后有利于生存的,有利于我们在自然中取得更好表现的被一步步保留下来。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长翅膀呢?因为突变是随机的,但是一定是有方向的和限制的(比如遗传背景),正如量子活动是随机的,但是其能够发生的范围也有明确的限制,我们不能轻易将微观的规则等同于宏观的表现。能长翅膀的基因和能直立行走的基因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可能长翅膀的基因还存在于我们体内,但是它长期以来被血统所稀释,也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那么大自然是怎么完成从0到1的创造的呢?现在没有答案,只有猜想。但是肯定已知的是,最初的人类被“创造”出眼睛这个器官群体得到了进化,而没有的群体,被淘汰了。而我所提到方向和限制,这或许就是物种之间走上不同道路的关键点。

有很多amazing的事情都是基于简单的目的一步步完成的。比如蜜蜂造房子的精巧性,完全是由于其想“节省蜡”的需求,经过漫长岁月的修正,一步步获得了让我们惊叹的建造能力。而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先有了数学模型,再有实施方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预备期,最终完成建造。故而有时我们需要去挖掘一些真正的理由,而并非盲目地做一些所谓的设计。大自然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了每个事情稳定的解,故而我认为,大自然还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所提出的所有规则、所有道理,都离不开自然。

关于不孕不育促进我进一步思考的是:为什么不同物种之间没法产生基因交流?我的答案是:不同物种间基因的差异过大导致当它们糅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极强的不稳性,这种不稳可能在量子层面会有更多的体现,过多“不和”/协调的粒子运动一定会导致一个系统的崩溃,或者说,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已经超出了遗传/自然选择所能承受的范围。(这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研究点,但不知是否合适,未来有机会遇到生殖医学的人可以问问。)

一方面,生活条件的轻微改变对于所有生物都是有益的;而另一方面,轻度的杂交(在同一物种中有变异的或轻微不同的雌雄杂交),会给后裔增加健壮和能育性。这个话让我想到:(1)生活必须持续得有一些小小的改变,这是有益的;(2)有轻微不同的人或许更能陪伴长久。“轻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因为我们常常看到,较大的改变或特殊性质的改变,常常使生物有某种程度的不育;并且较为重度的杂交(相差很大),产生的杂种也是某种程度不育性的。而且在文中有提到:两个物种杂交的时候,其中一个有遗传优势的会把自己的形象加印在物种身上。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常说的“男孩更像妈妈,女孩更像爸爸”的说法是有所依据的呢?比如:即便染色体是等位分离、随机组合,但是性染色体仍然会对其他染色体有影响,或许是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或许是表观遗传学的变化,或许是其他;意思是,在一些性别比例差异明显的疾病中,性别相关基因和致病基因之间,或许会有更多的相关性。(我还没想清楚,但是很有可能)。   

我对“相同地区内存在相同类型的演替”这个规律感慨颇深。它让我很想知道相同社交圈子的人、相同地域的人、相同的器官、相同的脑区、相同的回路等这种处在相同或类似条件下的演替是否也相同(我的直觉告诉我,肯定是相同的)?那样的话我就会想知道大脑的相同类型的演替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演替?促进这种演替的方式和演替的动力是什么?演替的目标是什么?最终是怎么样演替到我们所谓的正常的模样的?竞争?是通过什么形式来竞争的?电信号,化学信号,结构,血流,还是更加神秘的量子领域的事情?竞争的结果是达到平衡还是战胜一方?我觉得在下次总结意识和脑的时候可以仔细谈谈。

最后,我也看到了达尔文在叙述过程中对于不足之处的承认,以及一些给后来者带来无限启示的段落,这样的一些线索可以成为我对未来期待的一部分:比如达尔文说第一代杂种由于是由生殖系统并未受过任何影响的物种所产生,所以是不变异的;但杂种本身的生殖系统已受过重大的影响,它们的后代是极能变异的。——豌豆杂交要从第二代才能看出差异(孟德尔)。差异微小的能育性和差异巨大的不育之间似乎都是被一些共同的但为人所不知的锁链连接起来,该锁链在本质上关系到生命的原理。——沃森和克里克疯狂点赞。“不同的个体有时互相杂交是大自然的规律,但我深知关于此种说法实有许多难解之点,其中有些我仍在研究。”——理论的提出并非需要能够解释所有东西,能够在混沌中解释方向便已然是巨大的进步。

顺便也摘抄了一些比较深刻的语言:

“一种特征初次出现的时候,越是畸形,越是特别,就越能吸引人类的注意。”

“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多寡,会随时尚的升降而升降;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多寡,会随居民文明状态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如此缓慢的、无常的和不知不觉的变化,鲜能得着记载的机会。如无精细注意,必是一事无成。”

“大量的变异显然是有利的,因能方便地提供选择的资源。单独个体的不同也不能说就不利,人可用极谨慎的态度向任何期望的方向积累大量的变化。”

“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自然则只为生物本身的意义。”

“育种家不喜欢中庸的只喜欢极端的。”   

“自然不让最强健的雄兽自由争夺雌兽,他不严格地消灭所有品质较劣的动物,二十在季节变动的时候对他的所有生物都尽力保护。”

“自然选择所不能做的就是,改变一物种的构造使其对其余物种有利,对它本身并无利益。”

“但在许多地方,胜利不专靠强健,也靠雄性特有的武器。 ”

“所有物种只是标志显明和稳定的变种。”

“对于任何器官,假如我们知道一长系列渐渐复杂的各层层次,且知道每层次对具有者都是有益的,那么在改变生活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任何可想到的完备程度就都可以达到,并没有什么逻辑上的不可能。”

“变种无论彼此在外形上有多大的分别,它们依然极容易杂交,并且产生完全能育的后裔。”=“不管你多么丑,也还是人类的一员,哈哈哈哈哈。”

“依照用途或最终目的来解释同一纲内诸成员器官模式的相似性,实是最无希望的企图。”

“对于任何大的改变, 当我们没有看到其中改变的步骤时,我们总是不轻易接受。”

“我们容易用‘创造的计划’‘统一的设计’等词句掩盖我们的无知,并以为当我们只重述一事实时就是说出一个解释。”——太精辟了!!

“类推法引我更进一步,相信所有动植物都是某一个原型传留下来的。类推法可能引上错路。”——我也喜欢类推法,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当我犯错的时候,哪怕是偶尔,也会动摇所有类推的根基。

         

以上便是我《物种起源》的阅读体验,我很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接触到了许多自然界神奇的例子,让我从自然界的类推中更新了部分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甚至诞生了一些研究的想法。对我自己的人生观念有了强化也有修正。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什么样的东西是被自然允许与鼓励的。

未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