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读后感
故事开头以男一高加林突然失去老师的工作开始,围绕着他的事业和感情的后续展开。每个人物的身上的特性与故事都能让人读后久久回味。
高加林:颇有才华,颇有性格。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还是很有能力、也很能吃苦的,从发洪水写文章就可以看出来。
可他读了那么多书,唯独没有读小说和哲学,没有读懂自己,也没有读懂巧珍和亚萍。
在感情这方面,我认为他很被动、但是又很功利。说被动,是因为不管是巧珍、还是亚萍,对他的追求,他都来者不拒、坠入其中,但又不是完全的没有自我意识,他也是因为一些功利性的东西而选择了前者或后者。比如,当时选择巧珍,也是从巧珍帮她做了一件很难为他的“大事”——卖馒头开始,后面巧珍也为她做了很多事情,不论是物质上的给她送好吃的、还是精神上的对他的崇拜以及满足他的孤独与寂寞,都极大满足了他、振奋了他的精神与自信心,而叔叔的归来、暗箱操作的工作更是把这份自信心进一步升华。但是当城里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更多人的崇拜、认可时,他已经有些瞧不上巧珍、换句话说,对巧珍提供的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已经不满足了;恰逢亚萍的出现与追求,亚萍带他远走高飞的承诺,让他的人生追求更进一步上升了一个高度,这个时候他选择抛弃巧珍这个“糟糠之妻”。
在事业上,他期望自己能够施展才华,这无可厚非。可是人生就像海水,潮起潮落,哪能一直往上呢?从小乡村到县城,这本就是他人生的极大跨越了,可是他不知足,也许是大城市的美好“迷人眼”,他开始向往南京,谁曾想因为感情的事情一下跌到万丈深渊,回到了小乡村重头再来。
我们今天的人从读书开始就围绕着“第一名”“分数”“收入”“成功”,似乎只有“成功”等光鲜亮丽的人生才配被提起,而庸俗、平淡、小确幸的人生是不被认可的;当然,社会的贫富差距造成人的心理不平衡、消费品包括房车的营销,也进一步让人追求更加光鲜亮丽、成功的人生。
可是,不允许失败的人生,真的会存在吗?
------------------------------------------------------------------------
巧珍:也许上帝给他开了无数扇窗,所以需要关上一扇门——那就是没有读书这扇门。巧珍的好,不再赘述,我更想说一下巧珍在感情中的选择。
她暗恋、追了高加林很多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加林是知识分子、有才华,而这一点恰恰是巧珍没有的,所以我认为巧珍对高加林是自带滤镜的,也许祛魅的最好方式是拥有,如果巧珍能够在知识这方面努力一下就好了。
很明显的,由于有知识这一点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就足以让巧珍忽视他的很多不足了。巧珍与高加林的第一次长时间接触是卖馒头,可是堂堂的高材生低不下头来卖馒头,这个时候巧珍却没有发现问题。
哪怕没有亚萍的出现、巧珍和高加林真的结婚、生娃了,我也能大概想象到巧珍的生活:像个保姆一样,伺候高加林、照顾孩子,累死累活到头来高加林也许会嫌弃他“糟糠之妻”、没有文化、难登大雅之堂、甚至可能会嫌弃她不能帮助他升迁。不过话又说回来,高加林是读过书的人,读起书来当然也容易许多,也许他后面读了更多书、由衷地认可巧珍呢?就像作者并没有把高加林写下去留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两人生活轨迹的差异,是实打实的。
我是很心疼巧珍的,巧珍和马栓在一起,我认为会比和高加林在一起更幸福,和高加林在一起的巧珍终究只是“绿叶衬红花”,和马栓在一起起码俩人是平等的、巧珍更有自己的主体性。当然了,不排除反转。
------------------------------------------------------------------------
巧珍,马栓,和克南,不管男一和女一有多么看不上他们,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在面对感情的得失的时候更坦荡、也更有智慧。
高明楼,德顺,作者都给了他们很多的镜头。虽然故事的开头以明楼以公谋私的负面形象开始,但是不得不承认明楼和德顺好像是文章的嘴替,尤其是德顺、像是旁白哈哈;德顺一生之爱一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乌托邦的美好,虽然现实中我并不相信有什么男人可以做到一生只爱一个人,毕竟网络很发达、美女也很多。
最后,这篇小说最最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巧珍的善良、美丽、坦荡、纯洁、智慧,正如作者所言,我们需要这样的美德传递下去。但同时,我也认为新时代不仅需要善良的女性,更需要又善良又有知识、更加独立的女性。
------------------------------------------------------------------------
这篇小说的节奏太快了,尤其是从高加林的叔叔回来之后,一切的反转都太快、太突然了;还有人物的刻画,作者着重刻画了几个突出的人物,并且只有高加林这一条主线、其他人物都围绕高加林展开,我觉得其实可以有多条主线、比如德顺、马栓等人物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的事情,不过剧情也需要更加丰满起来、也是比较费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