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4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11-20 09:18:52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我仿佛看到了那只风筝,飞得很高很远,渐渐地、渐渐地离开了我的视线!

      第一次在豆瓣高分图书区邂逅《追风筝的人》,便被其所吸引,脑海里不断地重复着哈桑的那句“为你,干干万万遍!"我竟对这句话如此的刻骨铭心,它已深入到了我的骨髓里,我的灵魂里。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吧,我想大概千千万万的读者和我一样有共同的“共鸣“吧。

      故事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孩子哈桑之间的故事。阿米尔怯懦、虚伪、善妒、邪恶且自私,而哈桑则正直、正义、勇敢、诚实、忠诚且真挚,两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他们虽一同长大,但当时的社会阶级区分极为严格,自然地给他们贴上了阶级标签——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少爷,一个是仆人家的穷苦孩子。阿米尔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却缺少父亲的疼爱与关注;哈桑虽为仆人之子,却得到了父亲阿里的深切疼爱。

      平日里,阿米尔和哈桑总在一起玩耍,哈桑时刻保护着阿米尔,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然而,阿米尔身上不时显露的纨绔子弟习气,总会不经意间“侵蚀”着哈桑,但哈桑始终坚守在阿米尔身旁。直到那场“斗风筝”比赛,彻底拉开了两人的人生轨迹。

      在阿富汗,斗风筝比赛十分流行,获胜者能手持风筝在整个地区受到众人的膜拜与称赞,这是一种极大的荣誉。阿米尔为了博得父亲的关注和他人的称赞,暗暗发誓一定要赢得比赛,哈桑则全心全意地帮助他。比赛开始后,阿米尔的风筝成功斗败了其他风筝,只剩下他的风筝在空中“展翅翱翔”。到了追风筝的环节,哈桑不顾一切地去帮阿米尔追回风筝,因为只有最后拿到风筝的人才是胜利者。哈桑成功拿到风筝,却在回来的路上被小混混拦截。为了保护风筝,哈桑任由他们欺凌,弄得满身是血,最终仍将风筝完好无损地交到了阿米尔手里。而躲在暗处的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被欺凌的全过程,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任凭小混混对哈桑拳打脚踢。阿米尔成功赢得比赛后,得到了父亲的关爱和祝贺者的赞赏,但此时,两人的心里已留下了隔阂。此后,哈桑每日只是默默干好自己的活,与阿米尔再无交流;阿米尔也因内心的谴责无法面对哈桑,于是设计陷害哈桑偷走自己的手表,逼走了哈桑一家。

      随着阿富汗战争的爆发,阿米尔随父亲逃亡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哈桑则带着当年的印记,在阿富汗艰难地生活着。

      时光流转,阿米尔和哈桑都长大了。哈桑娶妻生子,有了孩子索拉博,却在暴乱中夫妻双双丧命,孩子索拉博也沦为暴乱分子的阶下囚。阿米尔在美国也有了新的生活。一通不寻常的电话,让阿米尔踏上了赎罪之旅。他成功回到阿富汗,救回了哈桑的孩子,并将其带在身边抚养。后来他才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最后,他陪着索拉博在蓝天下追着那只风筝,欢声笑语在空中不断回荡,久久不散。

      我不知道用了多久的时间才将此书读完,大概是两、三个月亦或是更久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两个“我”存在,即本我和超我。本我是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只追求即时满足,获得快乐。而超我它监督本我的行为,判断本我的想法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当本我的行为不符合超我所设定的标准时,个体就会感到内疚和自责。

     记得刚学三字经的时候,开始的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的过程和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所以这就是两个“我”之间斗争。如果超我战胜了本我,人就是温柔,和平,良善有爱的。有爱的人才能化解所有的纷争与矛盾,因为爱才就能完全一切。而爱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而如果本我战胜了超我,就必定会生出嫉妒,自私,恨恶,败坏等等。所以我们要平衡好本我和超我,就像阿米尔那样,为了赎罪他救出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从此远离了本我的邪恶。

      那风筝象征着本我,也象征着超我。愿我们的风筝在超我的那头飞都得更高更远吧!